最近关于痛风的科普文,关注度尚可,本欲做一段时间痛风合集,但繁忙的工作占用太多时间,加上生活的鸡零狗碎,以及自身的惰性,搁浅了一段时间,以至于迟迟没有下文,让大家久等了。
柴胡以为,医生有两种文字,其一价值大于意义,例如学术论文,可助益职业发展,虚名罢了;另一种是放下身段,面向国民,做科普创作,让中医真正走向大众,走向泥土。
前者高耸于云端,后者脚踏在黝黑的泥土,但云端终是浮云遮望眼,而脚踏土地,才是最为安心的所在,这是人之一生的最终归宿。
关于痛风,属中医学“痹证”“历节”“脚气”“痛风”等病证的范畴。中医对本病记载丰富,有一本书叫《万病回春》,其中提到痛风:“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脾主四肢,湿性下趋,流注关节,郁而化热,阻滞气血,则生红肿热痛。
岭南地区夏季漫长炎热,炎热、卫外功能薄弱,皮肤腠理疏松,易受风寒湿邪入侵。
《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出汗后立即吹空调、冲凉,汗孔开张,寒湿跟随风邪侵袭肌肤,肺主皮毛,肺的宣发肃降受阻,水液输布失常,水湿停滞,阴邪趋下,留注经络关节,内外相合,阻滞经络,故而痛风。
加上食物阴柔、喜饮凉茶、贪食生冷之品,久之损伤阳气,酿湿生痰,其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脾阳虚衰,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生痰,气滞痰阻,瘀血内生,痰湿瘀浊停滞于经络关节,故而疼痛生焉。
痛风之痛,古代形象比喻为“白虎历节”,也就是被老虎啃咬一般疼痛,临床上西医常用秋水仙碱仙碱、依托考昔等药物,但只能缓解疼痛,而不能根本治愈,若有痛风石,一般采取手术取出,痛风石取完复生,生完复取,贻害无穷。
我的一位患者,查尿酸688 μmol/L,吃西药维持,但久之效果越发微弱,发作时疼痛令人难以忍受,在一位老患者推荐下找到我,排号3天方才面诊。
患者形体肥胖,脸色暗淡、出油,俗话说“十胖九湿”,患者十之八九是为痰湿体质。患者痰多,口臭,睡眠不佳,晨起疲倦。
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舌淡胖,苔黄腻,脉沉滑,由此可见伴有湿热。
诊断为热痹,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健脾利湿,化痰泄浊。
拟方:黄芪,制苍术,生蒲黄,生薏苡仁,生山楂,赤小豆,忍冬藤,萆薢,土茯苓,晚蚕砂。
此外嘱咐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内经》记载一句话:“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败。”将病扼死在萌芽之中,才是上乘。
进退1月左右,诸症消失,至今已逾6年,期间未曾复发。
此例患者属痰湿体质,来源于气虚、阳气弱,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以至于水湿停止在体内,进而痰湿夹瘀。
方中制苍术可解湿郁、消痰水;生山楂、生蒲黄活血祛瘀,黄芪益气健脾,生薏苡仁、赤小豆、忍冬藤利水渗湿;另加萆薢、土茯苓、晚蚕砂清热利湿祛浊。全方共奏健脾利湿,化痰祛瘀,扶正祛邪之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