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美国著名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从山海关长城一路向西4000公里,整整81天才抵达嘉峪关,首次用相机和打字机系统记录长城沿线的风土人情,成为近代第一个细致研究长城并完整记录影像的长城专家。
盖洛与清朝官员合影
盖洛
1909年,盖洛受邀在白宫作客并分享对长城的研究心得,时任总统霍华德听后当即要求他整理成册出版。8个月后,20世纪记录最全面的长城专著在英美两国同步出版,书名为《中国长城》。
这本巨著很快成为海外长城爱好者研究长城的唯一标杆性刊物,从而带动长城在海外的研究与学术考证,甚至狂热到对各个朝代的长城历史、性质、功能和文化社会做出十分复杂的解读,切精确度相当的高。也可以这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学者几乎垄断了对长城的解释权。
1951年,中国第一次开始小面积展开长城修复工程,1961年才将八达岭、山海关和嘉峪关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对长城的有效保护实际是从1985年才开始的,那一年中国加入《世遗公约》,第二年首次申报就有六项通过,长城排在第一位,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长城的认可并不仅于此,宣布长城入选世遗的第二天,又宣布长城名列《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从世遗之后,长城就一直是中国最闪亮的旅游名片,对长城的保护和研究自然也就加快了步伐:
2006年末,中国通过《长城保护条例》首次从法律角度来保护长城;
2011-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信息整理并对外公布数据;
2013年,在各地设置十处长城监测试点并指导保护和维修;
2015年-2016年,共批复40多处长城修缮和保护项目,2018年首次明确规定长城禁止野炊、露营。
与此同时,中国各个高校纷纷设立长城研究院系,定期展开对长城的系统研究、保护和维护,对长城的研究解读早已超越海外学者。但是,学术思维根深蒂固且傲慢的西方学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对长城的研究还集中在肤浅层面上,尤其对长城的造价、作用、建造和死亡人数,几乎一面倒的持负面看法。
争议一:长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固若金汤
在过去两千多年里,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异族入侵,但只针对没有太大实力的部落而言。持这个看法的海外学者相当多,代表人物是英国利物浦大学高级研究员、长城专家威廉·林赛德。
他提出了多个异议,例如公元前200年,匈奴大军突破长城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最后耗费巨金求得匈奴单于之妻劝说才得以突围。
公元943年,契丹三次染指中原,4年后攻破长城,后晋灭国。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亲率大军突破长城深入宋境,最终以北宋每年向辽岁银10万两、岁布20万匹的代价达成议和。
公元1125年,女真越过长城攻破汴京,此战分东西两路,两路都突破长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公元1211年,在中原建立金国一百多年的女真,已发展成5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是蒙古的40多倍,军队也是蒙古的10多倍,最后还是被蒙古突破长城,在野狐岭以10万兵力击败40万金军。
公元1449年、1550年、1629年、1644年,长城先后被瓦剌、蒙古、女真和满人多次突破,这十次突破长城防御都是大规模的,小型战役还有近百次。
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林赛德还多次公开表示:满人从山海关入侵明朝时,正是长城建筑史的巅峰期,也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都是明朝修筑的。
然而,林赛德忽略了长城的建造背景,也低估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关内中原平民的严重骚扰,如果没有长城这堵墙,匈奴、蒙古、女真等草原部族就不止是十次入侵屠戮中原,而是成千上万次。而长城的存在不仅仅是防止入侵,也让关内外实现和平贸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争议二:历代长城建造工匠总人数超过500万
从中国各个朝代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统计出长城的建筑史涵盖春秋、战国、秦、汉、魏、齐、周、隋、唐、辽、金、明、清等十多个朝代共2000多年,秦始皇时期就有30万被俘士兵和百万民夫参与修建长城,北齐时也有百万民夫参与工程,到了明朝时又大规模招募了90万名工匠,还有十多万名囚犯。预估历代建造工匠总人数,在500万人以上。
但很多外国研究学者并不认为建造长城需要这么多人,而且难度也不如埃及金字塔,代表人物有美国独立学者、长城研究专家大卫·斯宾德勒等等。
2017年,再次实地走访长城的大卫在《纽约客》上刊登了一篇专访,题为《长城报告》,首次承认自己低估了长城的建造难度,还提到其中的一个范例:1381年徐达建“九门口关”,共投入1.5万士兵与上万名工匠,足足建了20个月才完工。九门口长城高仅10米,且大部分都建在平地上,一个平原关口就耗费这么多人力,更别提在高山峻岭和偏远地区修建长城的难度了。
争议三:修建长城花了多少钱?
美国历史学家洛林·布瓦松做过一项调查,每修建一米长城平均要耗费6000块青砖和7立方米的糯米砂浆,还有工具损耗、人工伙食等等支出,相当于一米长城就得1万美元,而秦朝长城由西(临洮)至东(辽东)约7000公里,得出秦长城的总造价在700亿美元左右。
然而,中国长城研究院的专家却对这个数字嗤之以鼻:这点钱还不够零头呢。
首先,秦长城的修建全部使用强征的民夫和被俘士兵,并不存在人工费用支出这一大项;其次,长城不只有墙,还有城、障、亭、标等等建筑,这些建筑的成本远高于城墙。
再者,长城的最大支出不是建材和人工,而是运输费用,一块青砖只值一文,但运到数十乃至上百公里外的崇山峻岭上,翻十倍百倍都不止;最后,秦长城只是中国长城的一部分,在秦以后还有多个朝代也在大范围修缮、新建长城。
争议四:修建长城死了多少人?
长城在海外有很多夸大化的解读和称谓,比较大众化的说法是“长城建造者/民夫是一次性用品”,以及“长城是地球上最长的墓地”。那么,历朝历代修建长城到底死了多少人?
以《史记》为准的话,秦长城修建初期只有30万俘虏,此后5年平均每年补充20万民夫,完工时死者“十占其一”,相当于有13万人死亡。
至于明长城的死亡人数,从清末到21世纪初一直都没有最终结论,直至《世遗公约》联合中美和欧洲的历史、教育、学会等多个协会组织三百多名专家,经过数年考证才给出了最接近事实的结论:从春秋到明末,大约有40万人在修建长城中死亡。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