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

1.根据五脏和五体的对应关系,肺应主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2.在窍为口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D C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五体是指脉、筋、肉、皮、骨五种形体组织。

(1)心在体合脉

指全身的血脉統属于心,由心主司。

(2)肺在体合皮

又称肺合皮毛。肺对皮毛的作用有二:一是肺气宜发,将卫气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同开阖”及防御外邪的作用;二是肺气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涡养,滋润的作用。若肺津亏、肺气虛,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养而见枯槁不泽。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一是皮毛宜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 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是随着肺气宣发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二是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遏,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病形已伤及肺脏。故治疗外感表证时,解表与宣肺常同时并用。

(3)脾在体合肉

指脾气的运化与肌肉的壮实及其机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身的肌 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清,并发挥其收缩运动。

(4)肝在体合筋

筋依赖肝血的濡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地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5)肾在体合骨,生髓

髓分骨髓,脊髓和胸胁,由肾精化生。肾藏精,精生髓,健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故称“脑为髓海”。肾精的衰减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及脑髓的充盈。故《素问·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齿与骨同出: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

2.五脏的外华内在脏胞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可显露于外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

(1)心之华在面

心血、心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由于全身血气皆上往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机能正常与否,可以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2)肺之华在毛

由于肺气直发,将输送肺的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输布全身皮毛腠理以滋养,使之红润光泽。

(3)脾之华在唇

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精、脾气的盛衰。

(4)肝之华在爪

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所以有“爪为筋之余”之说。爪甲亦赖肝血的滋养。因而肝血的盈亏可以影响到爪甲的荣枯,而观察爪甲的荣枯,又可以测知肝血是否充足。

(5)肾之华在发

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相壮而有泽,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之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液的生理机能可通过相应官窍反映出来

(1)心在窍为舌

又称心开窍于舌,心之精气盛衰及其机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脉及藏神机能是否正常。另外,《素问·金医真言论》有“南方,本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的说法。

(2)肺开窍于鼻

鼻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过肺系(眼睛、气管等)与肺相连,具有主通气 和主嗅觉的机能。鼻的通气和嗅觉机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运动。鼻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有赖于肺脏的溢养与肺气的推动。肺津充足,喉得滋养,或肺气充沛,宜降协调,则呼吸通畅,声音洪亮。若各种内伤或过用,耗损肺津、肺气,以致有失滋养或推动,发音失常,出现声音嘶哑、低微,称为“金破不鸣”。若外邪袭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抑郁不畅,出现声音嘶哑、重浊甚或失音,称为“金实不鸣”。

(3)脾开窍于口

指人的食欲、口味的运化密切相关。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舌又主观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运化机能是否正常。

(4)肝在窍为目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的机能,故又称“精明”。目之所以能视物辨色, 依赖肝血之调养和肝气之疏散的协调。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之血气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肝血充足,肝气调和,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机能。除肝之外,目的视物辨色还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滋养。《灵枢·大感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往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学说, 为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灵敏,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临床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的重要标志,故说肾开窍于耳。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指排泄粪便的通道,都与肾精、肾气及前阴、后阴的关系密切。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和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基础。

(1)心在志为喜

喜是心之精气对外界应急的应答而产生的良性情绪反应。心精、心血、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内在基础。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机能,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所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

(2)肺在志为忧(悲)

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气所化生。过度悲伤或过度忧伤,又可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

(3)脾在志为思

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面脾应之”之说。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最易妨碍脾气运化,致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从而出现不思饮食、脘酸胀闷、头目眩犖等症。

(4)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血、肝气所化。一般来说,怒气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对于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引起肝气上逆或肝气郁结的病机变化。

(5)肾在志为恐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由肾精、肾气对外在环境的反应而产生,人人皆有。过度恐惧可伤肾精、肾气,出现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滑精等症。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液包括涎、泪、汗、唾、涕,这些都是人体官窍正常的分泌液,其生成和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

(1)心在液为汗

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密 切。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故又有 “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

(2)肺在液为涕

鼻涕由肺津所化,由肺气的宣发运动布散于鼻窍,有润泽鼻窍、防御外邪、利于呼吸的作用。肺津、肺气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从鼻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

(3)脾在液为涎

涎为口律,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牌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涎具有保护口腔、润泽口腔、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的作用。

(4)肝在液为泪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有濡润、保护眼睛的作用。

(5)肾在液为唾

唾,即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心、肺系,直达舌下之金律、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作用。

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

(1)心气通于夏

夏季气候炎热。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

(2)肺气通于秋

时令至秋,暑去凉生,草木皆调。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少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

(3)脾气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

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气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裁,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周身,类于“土爰稼墙”之理,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另外,脾气通于四时,又称脾主四时。《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时之中有土气,而脾不独主一时。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赖脾气运化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质的支持。脾气健运,则四脏得养,功能正常发挥,人体康健,正气充足,不易得病,既病也易于康复,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

(4)肝气通于春

春季为一年之始,用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体之肝主疏泄,其气升发,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故与春气同气相求面相通应.

(5)肾气通于冬

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例之象。自然界的物类,则静谧闭藏以度冬时。人体中肾为水生,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肾与冬气相对应。



编辑:炙甘草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