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胸中堵塞,每日午后寒热无汗,或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无汗,或作呕等症,用本法治之无效,恐系感染风邪,有羊毛疹。可用荞麦面和水作团,略沾香油,搓前后心及手、足心等处,搓后,将面团劈开,内有白丝如羊毛者,即系羊毛疹,参阅治羊毛疹法挑之。 猝然头痛,或腹内凝结作痛、呕吐,或心中慌似霍乱,用本法及按霍乱针剌,均无效时,可检查鼻孔内有无白泡,如有白泡,郎是穿肠毒。可参阅治穿肠毒法治之。 腹内攻剌作痛,或在固定部位作痛,依本法治之无效,恐系内脏生瘤、生痈、及虫疾,非按摩疗法适应症。 下 篇 本篇共分七章,主要是叙述病症,并选载数十年医案中的临床运用经验。所录用的穴道或部位,多为腹背部,及任、督脉;如兼及四肢病者,则兼用分筋法。每种病症所施治各个穴道部位之次数,除必须者已于手式图内标明若干次外,其余均不标明。因此法临症时,须灵活运用,以“指下气通”为止,而“指下气通”,须视病之轻重,虚实、久暂而定,因而亦各有不同,若于病例中逐一标明,某病某穴施治若干次,不但会易使读者目迷五色,亦难恰合适当,且恐临症时,陷于呆板,发生有过之或不及之弊,不能灵活运用,反难起应有之作用。 治疗手法的运用,固有赖医者心裁,而认症仍不离乎准则。病之虚实、久暂、治法之宜轻、宜重,以及种种注意之点,已于说明内分别叙述,同时,在病案中,就其大者,将先后施治某穴、某部之轻重缓急,与头补、泄、调、压、分、拨等等不同,分列若干则;并就症同而治法不同之点,加“ ”符号以明。手式治法虽不移,而临症之运用已不同,即所谓辨证施治,切不可犯呆板之弊,譬如医家用药,如遇同类病症,药味虽多相同,分量与加减,则因人而异。本法之手式,犹药味也,运用犹分量也。举例比喻,以供研究斯术者之参证。 第一章 气 分 各 症 第一节 气结胸 气结胸症,由于闷郁、再因劳累过度或伤气而得,以致气分错乱,中焦隔断,清气不升,浊气不陴,逆气上升,不思饮食,食水难下,胃中气满,上逆食道,胃的机能阻碍。 何谓结胸,就是大肠之气攻到小肠,小肠之气攻串入胃,胃中气满,结聚胸间,上逆食道,食道为气所阻,食水不能下咽。食即吐出,厌闻气味,闻劝食则烦,大小肠气滞,又不能下达,即发生腹痛,经六、七日发喘即生危险。 作喘原因,由于逆气上行。喘甚,肺胃逆气均无处发泄,以致脾脏受挤,脾脏运化之机能转弱,久之,脾被挤绝,则不治。 治法:先点阑门,以通大小肠之气,再点建里,建里是脾经主穴,使脾脏之气活动,脾土不绝,即无危险。再点气海,气海为生气之海,气海活动,则大肠之气流畅,大肠气畅,则小肠浊气即能下降,清升浊降,阴阳二气自和。再放两带脉,使气血传达四肢,四肢之气血即通。再点章门,章门属小肠,使小肠之气通畅,则胃中浊气即能下降。再点左梁门、右石关,使胃中浊气下降,浊气下降,清气即能上升。再点巨阙,用左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巨阙的部位在食道,使食道浊气下降,捺天突、璇玑、华盖,以挡住逆气,不使上冲(因食道距喉甚近,食道气满,乍用手推按,恐气上攻,发生厥逆变症,故按住天突等三穴,则食道之浊气易于下降,且保安全)。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使脾胃之气和畅。再点水分,水分是分水之道,食水由此分开,水入肾经,食渣转荷包肠。再点两天枢,使大肠之气舒畅。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再舒犬肠之气。并用引气归原法,升清降浊,使气分归入正轨。再以一手按两域中,一手次第放两腿阴陵泉。再将两腿的三阴交次第拨开,使上下之气贯通。 次治督脉。先用两手的食、中指,将两肩井按着,再用大指,将哑门的两条大筋拨按。再用两手大指,将百劳按住,使诸气下顺,百劳与气海相贯通。再将肺俞拨开。再按膏肓、脾俞、肾俞。 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时,阑门、建里、气海、章门、须用泄。治背部及任脉诸穴时,百劳、膏肓、脾俞三穴,最为重要,必须注意放通。 以上前后诸穴,分别治毕,结胸自开,中焦之气,不致堵塞,脾胃之机能,恢复正常,自能饮食。故治毕,即嘱其进食,使胃气得以保养。因此系有余之症,食毕,再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治毕,可体查病人之病情转机如何,如见良好,可再令其进食一次。食毕,再为施治一次,然后令其休息。 但治背部及督脉诸穴,遇病重者,再将腹部及任脉诸穴治毕,先令其少进饮食,以养胃气,再为施治督脉诸穴。此余临症时相度病情,灵活动用。大约病重者,治三日即痊愈。惟遇脾绝者不治。 何谓脾绝。看其上眼皮下垂,但是尜是绝,尚不取断定,于治建里部位时,发生板滞不动,即是脾脏之气机已绝。 医案举例: (一) 朱某之妻,因劳累过度,胸口气闷上壅,不思饮食。初起时,尚能支持,迨五、六日后,胸间痞满难过,不能饮食,卧床不起。邀余诊治,断为结胸症。令其仰卧施治,先将阑门泄通,再泄建里,再将气海泄调并用,以降浊气。对于梁门、石关、巨阙三穴,注意重泄,使胃及食道中的浊气下降,以开胃纳。治毕,令其进食,以续胃气,当时即能进粥一小碗。食后,再令仰卧,施治第二次。施治时,注重泄调并用,对于阑门、梁门、石关、巨阙等穴,尤为注意,并用引气归元法。任脉治毕,令其坐起,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先将百劳及两肩井按住,使诸气下顺,再按膏肓、脾俞、肾俞、治毕,令其安睡。次日再为施治第三次,对于腹部及任脉诸穴,注重用调,因气分已通,调而舒之,即告痊愈。 (二) 雄县双堂镇张某某,年四十余岁,一九三六年得结胸症,胸中气闷堵塞,饮食不下,大、小便不畅。本人知医,服药无效,复经友人医治,亦无效,并增呕吐腹痛。邀余往治,病人已数日不这饮食,气结中部,令其仰卧,先将阑门泄通,再泄建里,气海调泄兼用,并泄通梁门石关,即用放水法,以止呕吐,再泄通巨阙,开其胃纳,即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腹痛立止;再调两天枢,以活大肠之气,腹部及任脉放通,令其进食,吃两块点心,再为施治第二次。腹部及任脉穴道相同,注意兼用调泄,惟天枢改用泄,使大肠的浊气下降,以通大便。因呕吐已止,减去放水法及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加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将百劳两肩井按住,使诸气下顺,再按膏肓、肾俞、并治大肠俞,以通大肠之气。第二次治毕,再令进食,又吃面一碗,即令休息。次日治第三次,腹部及任脉,注重用调,因大便已畅,减去天枢,并用引气归元法,督脉及督脉诸穴同治而愈。 (三) 北京张某某,年四十余岁,一九四五年秋季,突来余所,见其面色发暗,精神萎顿异常,说话气力不佳,时带喘息。余知此系猝发之症。问其得病几日,病人吉以数日前闷郁而致,已三日不能进饮食矣。余知此系结胸,病急,甚危险,嘱其暂时回家,候余来家诊治,张允诺。下午二时余,余往诊,先将阑门泄通,再泄建里,调气海,放带脉,再泄章门、粱门、石关、巨阙,再泄调上中脘、建里再将气海兼用调压,并用引气归元法,域中阴陵泉齐放法,再治督脉之百劳、两肩井,按膏肓时,其胸堵闷顿开,再按脾俞、肾俞,治毕,病人感觉堵闷已消,令其进食,以续胃气。食后,再将腹部及任脉各穴,施治一次,轻调重泄,惟气海用调,精神渐复,共治三次痊愈。 |
(四) 北京李某某,年四十余岁,因办煤矿公司,发生纠纷,怒气郁闷于心,突患结胸症,胸中堵闷异常,见饮食即作呕,胃肠时疼痛,医治无效,不食已数日矣,邀余往诊,余断为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逆气上行之症。先将阑门放通,轻调重泄,再泄通建里,调泄气海,放通带脉,及章门、梁门、石关三穴,注意轻调重泄,巨阙用泄,以开胃纳。并用引气归元法,及域中阴陵泉齐放法,再将背部及督脉之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放通,病人觉稍畅,嘱其稍进饮食,余即去。次日又邀余往诊,并调治后略能进食,即仍为施治。至第三日,饮食逐渐增加,己渐好转。但其友劝其住院医治,遂将病人送往医院,住院二、三日,病又复发,七日即出院返家。又邀余往治,遂将阑门、建里泄通,气海兼用泄调,其它各穴与前同,治后即令进食,食毕,复为施治,腹部及任脉穴道不变,兼用调泄,背部及督脉诸穴如前。如是每日施治两次,三日即能下床步履,共治七日痊愈。 (五) 雄县庞某某,年四十余岁,于一九三八年前,饱食后,因大怒,昏迷不省人事,二目不睁,面色苍白,邀余往诊,余断以饱食胃满,大怒伤肝,将脾土克绝,恐不能挽救。家八请求施治,点其阑门不开,建里板硬异常,点之不见活动,知不能救,遂辞去,当日卒。 (六) 雄县开口村杨某,患气结胸症,七、八日不食,请余往诊,见其卧床不起,二目不睁,余询其家人,发现此病状,为几时几何,病家告以将近两日。此脾土将要败绝之象。家人请医治,当即施治腹部及任脉各穴,均现停顿。治毕,气息虽见转机,但二目仍不睁,败象显然。余知此病不救,即辞去,寻卒。 第一节 气水臌 臌症,由郁闷而得,始而腹胀,渐渐臌起,继而腹胀渐消,不久又臌起。每起伏一次,腹臌即加重一次往返起伏数次,而臌症成矣。其病状,先则胸中堵闷,腹胀准过,继而坐起,即觉身体重累,卧下,即觉透不过气,坐卧不宁;再甚,胸部气逆冲满,堵塞瞎ィ 从形O铡0 劣薪 缪 苷土眩 谇貉 勒摺F ”闵型ǎ蝗缦邓 蛐”愣躺俨焕 ?/SPAN> 气臌最忌肛脐翻突,因肚脐丕对大腹的荷包肠头,大肠逆气贯满,无处发泄,逆由荷包肠头攻挤肚脐,故脐眼翻突,即不治。 因何不治。因大肠之气已经贯满,无法放通,勉强施治,但能放通者,亦不过十之一、二。如肚脐不突,即为大肠之气尚未贯满之明证,依法施治放通,即易见效。] 水臌,是气虚不化水,先由两脚肿起,渐往上肿,肿至腹部,腹即臌起,遂成水臌,再渐渐上肿至胸部,串及四肢及头面均浮肿。如肚脐突起,亦为不治,与气臌相同。 还有一种臌症,先腹胀,继而四肢面部均浮肿,谓之双臌胀,如肚脐翻突,亦不易治。 治法:先点阑门,次点建里,再点气海,再放两带脉,再点章门、舒小肠之气。以上五穴均通后,再点水分,水分为治肿胀之主穴,因水分为分水之道,故师云“腹胀水分多得力”。再点梁门、石关;再点巨阙,并以手捺住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使食道之浊气,不致上逆;再将上脘、中脘、建里,次第点开,再点水分一次;如小便短少,加治关元;继点两天枢,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再用引气归元法,使气入正轨;再用一手捺两域中,一手放阴陵泉;再将两定三阴交次第拨开。治水臌,对于水分、天枢、带脉、关元,应注意用泄、压、拨法。 治气臌时,对于水分、天枢、气海,应注意用泄、压、拨、调等法。 治背部及督脉,先用两手的食、中指,将两肩井捺着,用大指将哑门的两条大筋拨通。再用右手大指将百劳捺住,并以食、中指捺两肩井,使诸气下顺,百劳与气海相贯通。再按膏肓、脾俞、肾俞。肾俞属肾,为治水肿之主穴。肾之作用,是收容水及蒸发水的机关,因肾气错乱,其作用的机能不足,即不能蒸发水分,渗入膀胱,水即旁流,串及皮肤四肢,以致周身浮肿,必须将肾气调顺,使机能恢复,小水乃畅。再按命门,命门属相火,命门气足,肾经温暖,则肾脏之机能自复,其肿自消。再按大肠俞,使大肠之气下降。 治水臌,对于百劳、膏肓、脾俞、肾俞,最为重要,必须注意放通。 治气臌,对于百劳、膏肓、脾俞、大肠俞,必须注意放通。 此症饮食,不必忌盐酱,随病人胃口进饮食,以便调养。因肿胀原因,由于气逆而得,并非为饮食所伤,何须忌口淡食,致败胃气。故气分错乱,气不归原,遂成臌胀,水亦因之旁流,则四肢头面浮肿。如将气分舒顺,引气归原,肿胀自消,水亦随之归入正道,小便通畅,浮肿即退,病即除根,不复再发。 |
医案举例:
(一) 北京罗某某,年六十余岁,一九二六年得气臌症,腹大如鼓,气闷难过,四肢及头面很瘦,病已四月有余,经多医疗,未愈。邀余往治,检查其肚脐,尚未突出,病人恐不能愈,余告以无妨。遂将阑门、水分并泄,再泄建里,调泄气海,章门、梁门、石关、巨阙用泄,再调泄两天枢,并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使气分归入正轨。再将背部及督脉之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大肠俞放开。每日施治四次,三日见效,堵闷已消,饮食亦增。七日后,周身见汗,气血已通,胀已消去大半。此后施治腹部及任脉时,阑门、水分仍用泄,气海重调、做补,其它各穴,调泄兼用,半月,胀消腹平。此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则重调、轻补、微泄,惟气海兼用调补,天枢及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减去,因肠胃之气已平,共治二十日,痊愈。
(二) 雄县刘某某之妻,一九二七年,患水臌症,腹大如箕,四肢及面部均胖肿,胸中痞塞,异常难过,饮食难进,时甫新产后两月,延医诊治,服药无效,复请当地名医王某来诊,谓病已无救,不立方而去,举家惶恐,病人啜泣,饮食俱废,邀余往治,余断系气虚作肿,腹虽胀,脐未突出,知尚有救,告以病无妨,并慰病人不必着急,我为汝治之。将阑门、水分并点,重泄轻调,建里泄之,气海重调轻泄,放带脉,泄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等穴,以开胃纳,泄天枢以降大肠之气,调关元以利小水,再用引气归元原法,治毕,即令坐起,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治百劳及两肩井,再治膏肓、脾俞、命门、肾俞、大肠俞,使大肠之气下降。治毕,略进饮食。每日施治四次,三日见效,七日浮肿已退,但浊气虽降,内部气分已弱,此后施治时,任脉减去关元,其它穴道不变,但重调轻补,十四日即能下地,共治二十一日,痊愈。
(三) 北京黄某某,一九二五年,任北京测量局长,因经费支绌,开支无着,忧虑异常,遂得病。初起时,腹常作胀,服药无效,渐成气臌症。初经医院治疗,腹胀稍平,但不久腹胀又如故。复延北京某治臌名医医治,嘱令忌盐酱,仍无效。余适住陈退庵家中,为其母治病退庵供职测量局,知其局长病重,医治无效,病人已绝望,即将余推荐。病家欣然欢迎,退庵即邀余同往。余嘱病人仰卧床上,其腹大如臌,萎顿不堪。余告以由闷郁而得,惟因日久,元气已伤,所幸脐未突出,姑为施治。病人但求气能稍舒,无大奢望。余先将阑门、水分,用泄放开,再泄建里,泄调气海,放带脉,再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枢等穴,并用引气归元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之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治毕,则令进食,食后再治一次。病人感觉舒畅。下午,退庵又邀余同往,再为施治两次。如此每日施治四次,三日臌胀退。以后治腹部及任脉时,即调泄兼用。共治十八日,痊愈。
(四) 霸县模范小学教务主任赵某之子,年十二岁,患水臌症,腹大如箕,四肢及头面均浮肿,肾囊胀大如碗,小便艰涩,堵闷异常,卧床不起,病已三月有余,服药五十余剂,均未见效,病反加重。是时余适避乱来霸,邀余诊治。余知为其药所误,先将阑门、水分、建里,重泄轻调,再调泄气海,放两带脉,泄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泄天枢,关元,用引气归元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诸穴治毕,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治百劳、两肩井,次治膏肓、脾俞、肾俞、命门、大肠俞,次第放通。每日施治两次,三日面部肿消,肾囊收,小便畅。七日腹臌身肿均消。共治十二日,痊愈。
(五) 北京姜某某,山东人,年三十三岁,于一九五四年春季得气臌症,两腿及腹部胖肿,经中医诊治数月,颇见效,腿及腹部胖肿渐消。时近伏天,该医告病人,因天热服药不便,可暂休息,至出伏后再为治疗。病人即遵医嘱,在家静养。有友人往探其病,姜以医嘱告知。其友劝其必须赴医院医治,方能痊愈。姜助往医院检查、并照象,均无结果。服药后,腹部及腿部突然又肿起,腹大如鼓,腰痛欲折,背痛欲裂,大小便均不通,小便出血,即赴医院,仍无有效办法。病人又往前医治的中医处,复求为诊治。服药后,小便通顺,但胸中堵闷,腰背痛未减。姜又往该医处治疗,医因病系反复,且疗效不显著,遂辞不与治。过数日,又经友人介绍来余所诊治,乃先并泄阑门、水分,再泄建里,轻泄气海,放带脉,以治周身之气血;再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以开胃纳,使胃与小肠浊气下降;再加用放腋下法,将两腋下放通,以止背痛;再泄天枢,并用引气归元原法。治毕,即治背部及督脉。先治百劳、两肩井,继治膏肓、脾俞、命门、肾俞、大肠俞,以舒大肠之气。每日施治—次,四日腰背痛即止,十余日胃纳已开,堵闷全消。此后施治腹部及任脉时,即减去放腋下法,其它穴道不变,注意兼用调泄。二十余日腿肿渐消,腹部渐小,此后施治腹部及任脉时,即用重调轻泄微补。共治七十余日,痊愈。
(六) 北京杨某五十岁,一九四五年冬季,因闷郁得臌症,经医治未愈,病势日重,来余所诊治。其腹大如鼓,四肢消瘦、脐平、食物胀堵异常。佘断为气臌症。将腹、背部,及任、督脉诸穴治毕,病人感觉舒畅,每日来所施治一次,五日后,饮食增加,胀堵已减,至二十余日,腹部渐平。病人以为痊愈,余告以尚未痊愈,气尚未归原,如此时中止,恐再因闷郁,或劳累复发,即不易治。该人未听。过一月后,杨某又来余所,见其神形枯稿,原病复作,且更剧,余询其病因,谓与妻争吵,数日后,突然发作。余于施治时,见其脐凸出,余告以是病,吾不能治矣。杨某一再请求,余曰,姑作万一之想。经治数日后,果不见效,余即辞而不治。嗣经他医诊治,未效而卒。
(七) 北京某某(女),年近五十,一九四六年得气臌症,来余所诊治。余见其病状,四肢消瘦,腹大如箕,饮食锐减,胸部堵闷,病已数月,脐微凸。将腹背部及任督两脉渚穴治毕,稍觉舒畅。每日施治一次,经三数日,饮食稍增。病人认为有好希望,即请求每日施治两次,余允之。七日后,脐不突出,腹胀已消去大半,饮食亦增,体力渐壮,病人大岘。余告以大病将愈之际,切忌过力、烦恼,如此时反复,最为危险。数日后,未所施治时,见其病状突然变恶。余询其病因,告以近日体力已强,精神亦爽,每日以打牌作消遣,有时通宵消遣,可是累一点。余告以病已反复,余欲辞,病人请求继续施治,经治数日后,不见转化,余辞不治。约二十余日而卒。
(附注)按此等病,系气郁日久,遂致气分错乱。始而腹部臌胀,继而水道亦不正常,病已数月,正气必虚。但进利水行气之剂,则巫气愈虚,予以补剂,则愈补愈滞,遂成攻补两难。必须将气分引入巫轨,则血随气行,方可奏效。惟药有偏胜,难尽恰当,莫如用余点穴法,不服药饵,引气归原,气分调顺,血已和畅,其病自除。仅施治时期,最忌气怒、劳累,虽施治见效,犯之必复发难愈,如杨、夏两例,即因此不救,医家病家,均注意之。
第一节 气膈及转食
气膈,系胃中逆气上攻,饮食入食道,被逆气所阻,不能入胃所致。病轻者先吃流质或稀粥羹汤之类,将胃的上口润开,方能进食。若病久,胃上口被气冲作肿,即不能下食,遂死亡。
转食,系胃的下口,小肠上口交结之处,有停水,饮食入胃,被水所阻,不能入于小肠,小肠逆气上冲,所进食物,胃亦不能容留,又不能运化以生津液,遂即吐出。津液不生,其血必亏,身体亦必瘦弱,级 橙氡渫隆5 成偈 鼓苋胗谛〕Γ 蚀蟊愀山帷>弥 指 砺遥 〕δ嫫 腹ヂ 旒粗挛敢嚎萁叨 馈?/SPAN>
治气膈,食不下咽。转食,早食晚吐。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如治转食,必须兼用放水法。再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章门、梁门、石关、巨阙,注重调及补泄兼用。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再按膏肓、脾俞、肾俞。
此等症,如系因酒所伤,胃上口作肿,以致胃液干枯者,不治。其属于气分者,将气分调顺,即能进食,胃液复生,即能痊愈。其停水者,将小肠气分放通,积水下行,饮食不致为水所阻,肠胃通畅,转食之症自止。
医案举例:
转食症:雄县黄庄村赵某,年六十余岁,得转食病,食物即吐,已月余,请先师往治。师曰:此系胃下口停水,小肠之气上逆,故食入胃不能下,遂复吐出。先调中气,将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诸穴放通;并用放水法,再点巨阙及上中脘、建里、气海;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一日施治两次,两日即愈。
膈症:北京柴某某,年六十余岁,患气膈已数月矣。来所诊治,时交初夏,尚穿皮袄,每日只能进流质食物,精神异常萎顿。遂为调阑门、泄建里,重调微补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回家即能渐进饮食。经治五日,饮食如常,痊愈。
此系小肠之浊气充满胃脘,故不能进食,非真成膈症,且为时尚浅。余将其大小肠之气舒开,不在上逆,胃纳自能熟谷,故一次见效,数日即愈。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