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者:赵东奇15人已访问
1蒌薤桃仁汤
[来源]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歌诀]蒌薤桃仁汤郁金,香附半夏全当归
橘红丹参茯苓楂,心肌梗死急救宜。
[组成]栝蒌10克,桃仁9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全当归10克,半夏10克,薤白6克,红花6克,橘红6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生山楂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急性心肌梗死,乃危重病也,其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肝、肾、脾诸脏盛衰有关,多为急性心肌梗死,证属阴乘阳位,清阳失旷,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此方在栝蒌薤白半夏汤的基础上,又增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之药,效力更著。由于痰性黏滞,阻于心胸,易窒阳气,滞血运,常可导致痰瘀互结,因此,在化痰散结的同时,最宜配用活血化瘀之药。故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橘红通阳散结,宽胸化痰;桃仁、红花、丹参、郁金、当归活血化瘀通脉;香附芳香走窜,理气解郁。诸药相伍,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急性心肌梗死,症见胸痛引臂彻背、胸闷气促、得饮则作恶欲吐、苔白腻、脉细滑。
2通梗汤
[来源]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施今墨方)
[歌诀]通梗汤里九香虫,香附丹参五灵脂,
三七木香延胡索,活血通络及时医。
[组成]九香虫10克,五灵脂10克,延胡索15克,香附10克,丹参12克,三七粉3克(研末分2次送服),木香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通络。
[方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七情内伤,忧思恼怒,常可导致气机郁结,血脉瘀阻不通,故而导致心前区隐痛。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本病,宜将理气药与活血药共用,使气能帅血,血脉通利,自无心痛之疾。方中以木香、香附、九香虫理气解郁,调达气机;丹参、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合而用之,共奏理气解郁,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慢性心肌梗死。
3养心汤
[来源]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歌诀]养心汤中白人参,栝蒌薤白与麦冬,
当归红花山萸肉,附片夏连生川军。
[组成]朝鲜白参12克(另煎冲),山萸肉12克,栝蒌12克,熟附片6克(先煎),薤白6克,红花6克,麦冬18克,当归18克,半夏10克,生川军9克(后下),黄连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温阳,养阴活血。
[方解]心痛一证,以膻中或左胸部反复发作疼痛为特点,辨治可分虚实两端,但实证可以转为虚证,虚证也可兼有邪实,以致虚实互见,变化多端。对于出现这类错综复杂症状的患者,宜将益气温阳、化痰散结、滋补心阴、活血祛瘀等祛熔为一炉,旨在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血脉通畅。故方中以白人参、附子、麦冬、山萸肉益气养阴;栝蒌、半夏、薤白通阳散结、涤痰宽胸;当归、红花、川军活血祛瘀通脉。合而用之,而能益气温阳,养阴活血。
[主治]心肌梗死,症见胸闷神倦、动则汗出、畏寒、便秘、脉细迟。
4益心活血方
[来源]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俞芝江方)
[歌诀]益心活血归芪参,麦冬赤芍郁金全,
红花桂枝清半夏,川芎枳实紫丹参。
[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郁金15克,红花12克,桂枝9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方解]心肌梗死病机为本虚(气虚)标实(血瘀)。治疗中治本应着眼于“补”,即益气活血;治标应着眼于“通”,即宣痹通阳,通补兼施,才能转危为安。方中用黄芪、黄精、人参、天麦冬等同补气血,增强心脏功能;用丹参、川芎、当归、红花、郁金、赤芍等活血通脉,改善全身循环。相互配合,故能促进全身机能迅速恢复。
[主治]冠心病之心肌梗死,症见心前区突发持续性剧疼,可伴发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发绀、血压降低、脉细弱、心音减低、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
[加减]阳虚加附子,重用桂枝;阴虚加玉竹、玄参、生地;气滞加苏合香、绛香;瘀重加失笑散;痛甚,加延胡、三七、乳香、没药或麝香;便秘加番泻叶或生大黄;气阴两虚加生脉散;心律失常加复脉汤;痰阻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阳脱重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合生脉散。
5愈梗通瘀汤
[来源]李宝顺《名医名方录》(陈可冀方)
[歌诀]愈梗通瘀生晒参,归芪玄胡紫丹参,
半夏陈皮生大黄,芎藤佩兰广藿香。
[组成]生晒人参10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玄胡索10克,川芎藤10克,广藿香12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也可制成丸剂,供康复期应用,1日3次,1次口服3克。
[功效]扶正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化瘀抗栓通脉。
许心如治胸痹和心衰病经验:遵古不泥疗心疾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9人已访问
导读:许心如,女,1924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外祖父姜子楣和舅舅姜嶽甫均为江浙一带名医。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59年~1961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中医脱产学习班,系统学习中医3年。1962年结业后至今一直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擅长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对脾胃、内分泌疾患等疑难杂症亦有较深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许心如,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她遵古而不泥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中西医结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胸痹
中国古代文献对胸痹早有认识,首见于《灵枢·本脏篇》:“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咳,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心痛病名出于《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是动则病:心痛,益渴欲饮,此为臂蹶……”此外,《内经》尚有“卒心痛”、“厥心痛”之名,并将心痛严重,预后险恶者称为真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将胸痹心痛并名而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心痛协作组则提出,以胸痹心痛命名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许心如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胸痹之证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寒邪晦侵,年老体虚等原因所致。临床上可分为心血瘀阻、痰浊阻塞、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等,以气阴两虚夹有瘀血内阻为常见证型。
故此,她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组方(二参通脉汤)治疗胸痹,后来发展为三参通脉合剂和三参通脉口服液。三参通脉把扶正和驱邪有机地结合起来;方中用生黄芪、太子参、丹参益气滋阴、活血通脉而止痛为君药,以元参、白芍、赤芍、延胡索以助臣药养阴活血止痛,佐以娑罗子、柴胡等以温通行气止痛,以助气机条达,诸药合用而获益气滋阴、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开展的“三参通脉合剂对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及)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患者心绞痛复发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口服三参通脉合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可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
泻肺利水治心衰病
许心如通过对心衰病患者的长期观察,结合古代文献创造性地提出了“泻肺利水”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
心衰病指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本衰复为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由心阳不振,阳虚水泛或阳虚血瘀引起,表现为心悸怔忡,喘满咳唾,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身体浮肿等临床症候群。
在《黄帝内经》中早有“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心水”的病名;宋代《圣济总录》中首次提出“心衰病”的病名;元《丹溪心法》提出了该种病的治则;明《证治准绳》在利水的基础上提出温阳的法则,“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逆气,泻其木,补其阳。”
许心如认为气虚血瘀水停是心衰病的重要病机,故首创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以《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气虚重者加黄芪,气阴两虚加生脉散,血瘀水停加赤芍、水红花子等。泻肺利水法主要用于水气凌心、水饮射肺等标急之证,代表方为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的药有葶苈子、桑白皮等。
她以泻肺利水为法,在心衰合剂的基础上研制的强心栓,是中药治疗心衰病在制剂方面又一创造性的工作,以解决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增加心衰患者水摄入量的弊端。
强心栓由肛门置入给药,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大部分不经过肝肠循环,直接进人血液循环,这种给药途径的速度仅次于静脉给药,大大优于口服。而心衰患者多存在胃肠道瘀血,消化和吸收能力低下,口服汤药常不能及时、全部地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中药强心栓保存、使用方便,发挥作用快,无毒副作用,克服了传统汤药剂型在急重症抢救中的种种弊端,是治疗心衰的有效药物,它丰富和补充了当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200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对“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进行了动物药理试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心衰合剂能够显著改善心梗后心衰大鼠的心功能,降低其血浆AngⅡ水平,对心室重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心衰合剂加减辨证治疗心衰患者,发现心衰合剂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减少洋地黄及利尿剂的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
目前,医院心血管科根据《2005年欧洲慢性心衰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衰病诊治指南》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会中医治疗心衰病的诊疗规范》,制定了《全国心血管病重点专科慢性心衰病诊治规范》。心衰Ⅰ号、心衰Ⅱ号、心衰Ⅲ号方、心衰Ⅳ号方及强心栓等多种中药制剂,分别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症候特点,加减使用,均在临床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