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脾胃寒湿冷痛必须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厚朴(姜制)、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钱)、干姜(七分)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上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相,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也载有该方,方中干姜用量为七钱.单从方剂组成来看,很难想到该方出自李东垣之手.方中既没有人参、黄芪之补,也没有升麻、柴胡之升,药味也非'多多益善'.方书多谓本方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但平胃散方也可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二方有何区别?

从方剂用药分析,本方去苍术燥脾祛湿,加茯苓淡渗利湿,祛湿之力更胜一筹,再加木香草豆蔻干姜,温胃行气之力更强因此临床遇到寒湿气滞腹胀腹痛苔白腻明显者可以选用本方。苔腻便溏腹胀不甚选用平胃为好。

从脾胃来看,本方更侧重治疗胃;再考温病条辨寒湿中焦篇,云: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胃主受纳,寒湿内蕴胃经,则收纳功能差故而不饥不食,因此以半夏茯苓健脾胃祛寒湿,厚朴温中行气燥湿,另用黄连清热通草利湿,属于湿热合病,湿大于热治法。

所以三方临床当区别对待。脾胃湿邪气滞不严重选用平胃散,脾胃寒湿气滞明显腹胀嗳气腹痛选用厚朴温中汤,脾胃湿热,湿大于热不饥不食选用半苓汤。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

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唯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

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效.改以厚朴温中汤,温中宫则水湿通畅,调滞气则胀宽痛止.但服后腹中攻痛尤甚,旋而雷鸣,大吐痰涎碗许,小便增长,遂得胀宽痛解.

其先剧而后缓者,是邪正相争,卒得最后之胜利,亦即古人'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之理也.再剂,诸症如失,略事调补而安.

临床应用要点:

本方具有行气温中,燥湿除满之功效。是主治脾胃寒湿凝聚,气机阻滞所致的脾胃寒湿气滞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便溏,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沉细为其辨治之要点。若脘腹胀满属实热者,忌用。

凡属寒湿气滞之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溃疡、妇女白带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

①若兼身重肢肿者,加大腹皮,以下气利水。②痛甚,加肉桂、高良姜,以温中散寒。③脘腹有寒冷感,加高良姜、肉桂,以暖胃。④气滞胀满较甚,加枳壳、砂仁,以行气消胀。⑤呕恶,加半夏、吴茱萸,以止呕。⑥脾虚乏力,加党参、白术,以健脾。⑦饮食不香,加山楂、神曲。⑧泄泻,将干姜改为炮姜,加苏叶、藿香,以止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