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如:
“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它(指师范学校)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把生活力看作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他说:“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
究竟什么是学生的生活力呢?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生活力方面要做哪些事情呢?
单纯从字面上来理解,生活力就是生活中需要的能力。这样的理解显然不是陶行知的本意。要理解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力,还得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角度去理解,也即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维度去理解。那么问题来了,生活包罗万象,社会更是气象万千,学校教育如何面对、如何取舍、如何实施呢?陶行知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困惑,因而作了明确回答。他说:“要估量每件事的价值。”估量之后要做选择,“把价值最低的除开,需要可缓的除开,学校不必教不能教的除开,留下来的容纳到学校里去,编的教材,制为课程,佐以相当设备,配以相当程序,使教师指导学生脚踏实地的去做去学。”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这种学校是有根的;它的根安在环境里,吸收环境的肥料、阳光,化作自己的生命。”“这种学校是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联为一气的。它能适应环境的生活,也能改造环境的生活。”
我引用陶行知的话来解释他提出的生活力,这显然不是个好办法。但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能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解释了,只好做一回文抄公了。
做了文抄公,理解了什么是生活力之后,我忽然有一种感悟:所谓生活力不就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旨意吗?生活力与生活教育理论不就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验证的关系吗?
读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出这样的感悟,实在是一种惊喜。
陶行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教育理论本身也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他不是就理论说理论,而是“教学做合一”地阐释理论。以生活力为例,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详细列举了“七十种生活力”,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等多个方面。他说这些“不过是全部生活力之少数”“还应该再细分”。
读了陶行知列举的七十种生活力,我不禁感慨万千。当下的学校教育与这七十种生活力几乎毫无关系。既然“几乎毫无关系”,那么就说明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力量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力方面。我们使用的工具是单一的“文字与书本”,用这样的工具所培养的显然不可能是生活力,而是记忆力、刷题力、过关力……把这些“力”汇集起来即为“考试力”。而只有“考试力”的学子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2022年11月16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