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钟馗醉酒像是一件珍稀的康熙官窑五彩瓷塑像,制作极为精细。钟馗头戴黑彩软角幞头,身着红彩描金海水龙纹水袖大袍,足蹬白底皂靴,腰系黄彩丝带,右手举杯,左手拄地,双眼微闭,面色微红,背靠湖石席地而坐。
身旁一灰色大开片纹的酒坛子,石头上放一红彩画蝙蝠的瓶,石头一侧暗刻“康熙年制”款识。钟馗为镇灾辟邪的神话人物,故这件瓷器原本是清宫瓷器库里的库神,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被劫掠,流落民间。后清宫银库主事庆筱山于北京隆福寺市场发现购回,由故宫珍藏直到今天。
钟馗在民间传说中,生性刚烈,是专门捉吃恶鬼的护门之神。有学者考证,钟馗之意取自《周礼·考工记》的“终葵”,终葵是椎的反切用字,椎为古人举行腊祭(腊月为驱逐瘟疫邪怪而举行的仪式)时逐鬼所用的神棒。
因“终葵”与“钟馗”同音,隋唐以后,厌胜的神棒被人格化,钟馗作为斩妖除魔的神将出现,逐渐演变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神仙。
据宋人笔记记载,钟馗家在终南山,才华出众,赴京赶考,因貌丑被黜,遂撞台阶而死,皇帝赐袍安葬。
唐明皇因小鬼作祟,身染重病,梦见有一壮士愤然捉鬼,将小鬼双目挖下吞之。皇帝醒后令画家吴道子将所梦之大汉绘出,将其画像悬于宫门,竟得痊愈。
于是民间也竞相仿效,常在除夕夜或端午节挂钟馗神像,以驱鬼辟邪。钟馗的形象常作古代武官打扮,豹头环眼,黑面虬髯,身穿大红官袍,足蹬皂靴,手持利剑,怒视一狰狞小鬼,做捕杀状。
民间盛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等故事,钟馗的造型普遍应用于各种艺术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意象。
在世界陶瓷史上,原始彩陶时期以后,我国彩绘装饰的陶瓷器制造没有古希腊和古罗马发达,可能是因为在古代欧洲与中东,奴隶主上层贵族所占比例比我国高,对他们来说,价格高昂的金属器、玻璃器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所以他们也大量使用装饰精美的陶器。
而我国古代贵族都使用铜器和漆器,奴隶和平民使用原始青瓷,所以精致陶器生产不发达。中古时代,我国彩绘装饰的陶瓷也没有伊朗发达,这是因为我国中古时代的瓷器以灰胎青瓷为代表的单色釉瓷器为主,没有彩绘瓷所需要的白胎和透明釉。
而这种单色釉瓷器呈现的沉静素雅之美正符合文人士大夫们信奉的禅宗审美趣味,所以以青瓷为主的单色釉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瓷器艺术的主流。
只有生产民用陶瓷的河北磁州窑系诸窑和江西吉州窑等瓷窑制造彩绘瓷器,主要是釉下黑彩器。其胎和釉因为含铁量高而发黄,故在上黑彩之前先在胎子上涂一层白色化妆土,因此这种瓷器不够精致,纹饰绘画也较粗放,但富有民间艺术活泼健康的趣味。
另外,磁州窑还创造了釉上彩,以红、绿两色为主,所以后世称为“宋红绿彩”,系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上,使用汉唐就有的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铅釉描绘花纹,再入炉用800℃左右的中低温烧结。
釉上彩源于低温釉,因此釉上彩瓷器的制造需要二次烧成,要比釉上彩陶器和单色釉费工,似乎没有制造的必要。这也可能是釉上彩瓷器出现比较晚的原因之一。
进入元朝景德镇开始采用高岭山的优质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质已经比宋代影青瓷的白度和玻璃化程度高多了,胎体接近洁白而坚实细腻,这就为彩绘装饰提供了基础,不必像磁州窑釉下黑彩那样还需要在胎体上加一层化妆土。
当青花这种釉下彩技术成熟并为人们广泛认可和赞美之后,景德镇制瓷艺人又将磁州窑的釉上彩引入,烧出了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彩交相辉映的彩瓷。
其成熟的标志与最早的代表就是后世称赞的“成化斗彩”。
成化皇帝柔弱文雅,同其祖父宣德皇帝一样擅长绘画,著名的《一团和气》图就是成化皇帝创作的,所以成化斗彩器都是一些造型十分精巧秀气、纹饰十分雅致的小杯、小瓶和小罐,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精美的成化瓷器很可能就是在成化皇帝的直接授意下,依据他的个人审美趣味设计制造出来,供他本人与他宠爱的年长其十几岁的万贵妃玩赏使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康熙五彩盘局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五彩艺术达到了最高峰,瓷艺制作更加精细也更加绚丽。康熙五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发明了釉上黑彩,系以氧化钴加釉料烧成,漆黑光亮,以之勾线,形象更加清晰分明。
另外,此时还创制出了釉上蓝彩,从此复杂的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配合的装饰方法被逐渐取代,而以釉下青花勾线、釉上五彩填色的斗彩则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品种保留下来。康熙五彩还大量使用金彩,一些精细的五彩器物常有大面积的描金,而且金水足厚光亮,使得在五彩缤纷的效果上更增添了富丽堂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