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

《杨淮、杨弼表纪摩崖》,又称《杨淮表》。熹平二年(173)黄门卞玉为文,镌刻于汉中褒谷石门西壁《石门颂》摩崖之南侧。通高216厘米,上宽67厘米,下宽50厘米,文7行,行24至26字不等,字径5至7厘米,全文173字。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

《杨淮表记影拓本》

据史家考证,杨淮、杨弼均为《石门颂》所称颂的杨涣(字孟文)的孙子。杨孟文东汉顺帝初为司隶校尉,曾多次上疏于朝廷,请复修褒斜道,获准。继鄐君开石门数十年后,修复了褒斜山道,他的同乡武阳(今四川成都南)人王升任汉中太守时,于建和二年(148)仲冬上旬,''勒石颂德,以明厥勋”。这就是《石门颂》摩崖。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

《杨淮表记影拓本》

熹平二年二月廿日,黄门卞玉谒石门,见《石门颂》摩崖,又知杨孟文之孙辈杨淮、杨弼皆为司隶校尉,且为官清廉,约身自守,所以于《石门颂》之侧镌刻了大司隶杨孟文之孙杨淮、杨弼之表纪,为杨氏祖孙两辈歌功颂德,这就是《杨淮、杨弼表纪摩崖》之来历。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

《杨淮表记影拓本》

从书法艺术看,《杨淮表》虽与《石门颂》风格相近,但仍有自己的特点。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

《杨淮表记影拓本》

它的笔势或则飘飘欲仙舒展大度,或则聚神敛气收势留笔,或则体方笔圆转接无迹,或则尖利质拙露锋溢神,或则如锥画沙不见起止,或则细筋人骨,或则厚重迟涩,笔法笔势自由活泼,变化多姿。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

《杨淮表记影拓本》

它的字势,总的看来是取横势扁方,但仔细分析,斜正、聚散、纵横,自由活泼,仪态万千。有的斜而不倒,有字散神聚,有的纵横夸张,舒放自由,极有特色。

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

《杨淮表记影拓本》

对《杨淮表》的书法艺术,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杨淮表纪》润醳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或出中郎之笔,真书之《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所师祖也。”康氏为清代“尊魏卑唐”“尊碑抑帖”的一弋大家,他的大作至今被海内外学者所重。但康氏在这里完全讲错了。“润醳如玉,出于《石门颂》”。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

《杨淮表记影拓本》

《杨淮表纪》书风近于《石门颂》这是事实,但说他“润醳如玉”,马上让人想到后人对唐代大书家褚遂良书法的评价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褚书笔法精到,结字严密,已脱尽火气而进人大雅堂内、有庙堂之气。

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

《杨淮表记影拓本》

而《石门颂》《杨淮表》仍然保留着西汉以来的博大、朴拙、粗犷的山野之气,和东汉隶书中应规入距的人《石经论语》《曹全碑》《乙瑛碑》《华山碑》《礼器碑》等有着极明显的风格差别,更不能推断《杨淮表》“或出中郎之笔”。整理并写了一部分《熹平石经》的蔡邕书风,我们从《熹平石经》即可看出是属于东汉隶书程式化范畴的,与带着几分野气、带着浓重的西汉刻石遗风的《杨淮表纪》毫无共同之处。

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_汉隶知多少(第八篇)——《杨淮、杨弼表纪摩崖》

《杨淮表记影拓本》

至于说《杨淮表纪》是南北朝《晖福寺碑》一类真书刻石书法的“师祖”,那就更不可思议了。如果说他是北魏王远书《石门铭》书法的“师祖”也许还有点道理。其实拙朴、粗犷、天真、野气正是《杨淮、杨弼表纪摩崖》耐人寻味之处。康有为此说误人太甚!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