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卫气巡行发生发育机制第一节: 远--近轴性与经脉“标本”发生机理
(A):经脉标本发生发育机制
附肢场经脉在体壁沿胚体远--近轴向远端分化,因为附肢场向外分化与胚胎躯干发育同步,自然也同时具备背--腹轴性和前--后轴性,出现两种分化方向:一是同一分化点一支向躯干发育,一支向附肢发育的分化模式。远-近轴性导致附肢出现近躯干和远离躯干的轴性现象,这一分化现象中医称为“经脉标本”,因为胚胎内卷是从远端向近端内卷,附肢经脉发育远端为本,近端称为标,依此描述附肢经脉远近轴性。
具体就是《灵枢·卫气》中的这段经文描述现象: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人体胚胎躯干在远--近轴性,背--腹轴性分化发育过程中,背侧分化向腹侧部位汇集,附肢经脉也同时具备背--腹轴性和前--后轴性,形成腹侧四个汇集区域,具体就是《灵枢·卫气》中的这段经文描述现象: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意指经气在头部的都联系脑;经气到胸部的都联系胸和背俞;经气到腹部的都联系背俞和腹部的冲脉;经气到下肢的都联系气冲部。这就是自古中医经典中介绍的“四气街论”。
这一中医原理背后的机制原理,是人体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胚体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运动初期的组织发育机理:
《外经微言.经脉终始篇》中言:
“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
胚体后端内旋分化发育过程中,足三阳经从胚体背侧向后内旋分化,就是“足三阳从头走足”,到达足部后内旋向前分化发育,就是“足三阴从足走腹”;后附肢经脉做前--后内旋分化发育过程中,也呈现背--腹内卷发育运动,附肢经脉远端起点就是“经脉之本”,所以“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足阳明之本,在厉兑。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足部六经之本都是在附肢远端背腹侧;内卷到腹侧终点就是“经脉之标”,所以“足太阳之,,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标在背腧与舌本也。”,足部六经之标都在头背部。
足部六经分化发育过程中随胚体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发育运动,出现胚胎自胚体背侧后旋向前顺时针方向的分化发育运动,自后向前对接到头部,形成足经的循环网络,经脉本区在附肢远端,标区在头背神经部位,从就是外胚层神经胚细胞内迁分化耦合发生机理。(见 图4-2-2)
图4-2-2 足部六经标本分化发育机制示意图
《外经微言.经脉终始篇》中言:“手三阳从手走头” “手三阴从腹走手”
胚体前端内旋,“手三阳从手走头” 也就是胚体背侧向前内旋延伸分化发育过程中,带动前附肢经脉自后向前分化到头部,手三阳经脉之本为“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手三阴经脉之本为“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在手部六经中只有手太阳小肠经本穴在下附肢,其他本穴都在手部附肢远端,这是因为胚体发育过程中,卵黄囊柄在小肠位置,向后分化发育到尿囊位置,诱导外胚层神经胚细胞内迁耦合,同时带动附肢形成小肠和膀胱经形成机理。
手部六经脉之标为“手太阳之,,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标在腋下下三寸也。”,标部区域都在头部和颈部前后位置。
如果复原手部六经原理,我么就会看到这是在讲人体胚胎卵黄囊存在阶段,原肠胚前后分化出小肠和膀胱分化支,诱导外胚层神经胚细胞内迁分化耦合,同时带动背侧前后附肢发生背--腹内卷,同时形成前后督脉两侧的太阳经,当胚体进行前后内旋分化发育时,将太阳经前后拉伸发育,后端形成足太阳经,前端形成手太阳经,因为手足太阳经是同一分化带,故而手太阳经有两个本区;其他手经是在此基础上前旋分化发育而成,本区都在前附肢远端,内旋过程中标区在头颈部发生;而手阴经是在背--腹内卷过程中被逆时针内卷到胸部体腔内,然后外出到达手阳经标处发生经脉耦合,这就是手部六经的发生发育学机理。( 图4-2-3 )
图4-2-3 手部六经标本分化发育机制示意图
(B):”四气街论”发生发育机制
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神经胚细胞受到中胚层和内胚层分化细胞的诱导发生内迁耦合运动,使得胚体呈现出从胚体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分化发育运动,这里特别提示,在胚体两种轴性分化发育运动过程中,经脉的发生发育是诱导体和被诱导体同时发生发育的,被诱导体就是神经胚细胞,诱导体是中胚层和内胚层,也就是说阴阳经脉发生发育是同时的,即《外经微言,经脉始终篇》经文“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腹走手,乃卑之趋上也。”,“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乃高之接下也”即外胚层神经胚细胞从背侧向腹侧内迁发育;
“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腹走手,乃卑之趋上也。”是内旋后的神经胚从腹侧向背侧分化发育。也即使附肢十二经分化发育过程中两种轴性分化发育运动都朝向胚体腹侧汇集,在腹侧形成四个集中区域,称之为气之“四街”
《太素.脉行同异》中讲: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也。故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四末者即附肢远端本穴位置,附肢分化起点,四街者,附肢经脉发育终止点,四末和四街发育形成经脉耦合,就是“故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灵枢.卫气》中讲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意思是讲胚体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分化发育,接近在胚体腹侧中轴线两侧形成太冲脉,胚体内卷闭合时形成四个耦合区,就是“四气街”,四街,谓胸腹头胻脉气道也,为何形成这四个区域呢?以现代医学看,就是基因控制下的头部,胸部,腹部,足胫发育与附肢经脉的耦合导致的。具体就是气在头部的,其气终止于脑的百会穴;气在胸部的,其气终止于胸前两膺与背部肺腧穴;气在腹部的,其气终止于背部的脾腧穴与冲脉,以及肚脐左右动脉的肓腧、天枢等穴;气在胫部的,其气终止于气冲穴与承山穴及足踝上下处。(见 图4-2-3 )
图4-2-3 “经脉四街”发生发育机制示意图
第二节:卫气巡行发生学机理
A:卫气循环的发生发育机制
附肢经脉远-近轴性标本表达的本意是附肢发育过程中躯干和附肢之间的经脉藕连机制,也就是中医卫气巡行的发生学机制,标本论就是在讲经脉的发生发育起始点,明白这一机理也就可以展开卫气巡行机制的讨论。
“经脉标本””四气街论”是人体经脉发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制,当人体出生后进入生理阶段,这一经脉发育结构循环机制是什么?
首先,从上述经脉发生发育机制分析知道,人体经脉发生是中胚层和内胚层诱导外胚层神经细胞内迁分化耦合而发育而成,人体进入生理阶段,经脉巡行自然受到神经调节作用很大,人体生理阶段受到生物钟影响,昼醒夜眠是最大的人体活动节律,这一节律是神经调节下发生的,经脉体液循环自然受到这种调节作用。
白昼经脉巡行即《灵枢.卫气行》篇中讲: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意思是讲早晨天明,人体从睡眠中醒来,睁开眼睛这一神经动作开始调节人体阳经经脉巡行,即“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也就是说人体经脉循环在白天侧重于手足阳经部位。
而到夜间,因为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外周四肢活动基本停止,经脉在附肢外周附肢经脉的体液分布量减少,于是流向体腔内组织器官内部。即《灵枢.卫气行》篇中讲: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意思是进入黑夜,人体在睡眠状态,经脉中的体液从足少阴经进入体腔,按照“肾--心---肺---肝---脾---肾”做周期循环。
当第二天清晨醒来时,人体经脉又随着眼睛的张开,经脉体液又从内脏进入手足阳经,如此昼夜之间人体经脉巡行一种循环,即《灵枢.卫气行》篇中所讲“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而且在古代已经对这种经脉体液巡行进入到具体的测算程度“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见 图4-2-3 )
图4-2-3 ,卫气巡行机理示意图
(B):卫气巡行的两大调节功能
中医理论中有关有两种经脉巡行原理,一种是就是现在根据《灵枢.卫气行》所讲卫气循环原理,第二种是根据《灵枢.营气》篇中所讲“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总结而出的经脉巡行机理,这两种机制看上去差别很大,甚至相互矛盾,故而导致中医发展史上两种经脉巡行原理逻辑不能自洽,机制不能说明的问题出现,特别又涉及《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讲内容,卫气巡行和营气巡行相互耦合,就更无法自圆其说。
其实我们从“经脉标本””四气街论”机制分析看到,是人体经脉胚胎发生发育机理,这一发生机理是外胚层神经胚细胞受到中胚层和内胚层细胞诱导内迁,在胚体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过程中形成的体液循环机制,也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讲的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手足阳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胚体背侧,偏于神经胚,故而侧重神经调节,而手足阴经属于胚体腹侧,偏于原肠胚,故而手足阴经侧重体液调节。
出生进入生理阶段,白天侧重神经调节,故而手足阳经巡行旺盛;夜晚侧重体液调节,故而手足阴经巡行旺盛,故而我们知道《灵枢.卫气行》中所讲卫气巡行机制是在讲述人体神经调节对经脉体液调节的作用,经文中只言手足阳经,而不言手足阴经,只言“肾--心---肺---肝---脾---肾”,原理在此。
反之《灵枢.营气》所讲经脉巡行原理侧重体液调节机制,而一种不受神经调节的循环机理,由此,我们也就明白《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讲原理是在讲人体经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大作用综合作用机理,于此我们也就透视了中医营卫经脉原理背后的机制,也就是人体经脉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双重作用下的循环机理。(见 图4-2-4 )
图4-2-4 经脉巡行两大调节机制示意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