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老街文化的“寻根”之旅

美味的糕点、精巧的手工艺品、历史悠久的建筑……老街就像一座等待挖掘的宝库。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整合老街文化资源,打造以“老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受老街的“缕缕乡情、熠熠乡艺、甜甜乡曲、浓浓乡俗”,体验真实情境中的综合学习。

被誉为“南京后花园”的高淳,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高淳老街。高淳老街承载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艺术内涵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就像一壶百年陈酿,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与高淳老街毗邻而居。基于地域文化背景,学校以传承“老街文化”为价值追求,将“一切为了儿童有根的生长”确立为学校的文化主张,致力于培养“有家乡情、有责任感、有求知欲”的学生。于是,“老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老街文化的滋养和学校育人理念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学校努力探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实施路径。

构建整体实施方案

徜徉在校园,处处都洋溢着老街的文化气息:它附着在刻满了非遗项目和民风民俗文字的四廊五道上,尽情彰显着吴风楚韵;它藏匿于11个主题园的青砖小瓦、飞檐翘角、亭台小池,无声诉说着江南的含蓄韵味;它镶嵌在陈列着《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的55柱和68梁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充盈在教室、工作坊、展示馆、主题馆中,引领着学生走进老街、探寻老街、传承老街文化。学校如同一座老街文化迷你研究院,所有的文字、画报、手工、廊道、亭台、场馆,满载着老街文化元素,飞入了学生的眼中、指尖、心里。

课程以“3轴12主题”为整体架构:3轴分别为区域轴、形式轴、文化轴,区域轴包括高淳老街、江苏老街、全国老街、世界各地唐人街等,形式轴包括摄影、书画、诗文、工艺等,文化轴包括老街建筑文化、老街民俗文化、老街饮食文化、老街历史文化、老街生态环境文化等;12主题分别为老街厚重历史文化、老街璀璨名胜文化、老街独特饮食文化、老街典雅建筑文化、老街多彩民俗文化、老街淳朴方言俚语文化、老街卓越名人文化、老街民间艺术文化、老街精美手工艺文化、老街悠远典故文化、老街传世诗词书画文化、老街文化传承与保护等。

为了让课程得到更好的校本化实施,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专门的老街文化课程,在三、四、五年级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形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的知识学习逐渐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如在“寻根:老街璀璨名胜文化”主题学习中,学生走进高淳老街杨厅,用文字描绘建筑艺术的雅致,用语言讲述建筑风格的独特,用画笔勾勒建筑线条的优美,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学生用绘制导游地图的形式,记录老街每一处名胜古迹,在地图上标注准确的景点位置、路程的数据信息,配以简短文字介绍,将数学学科、美术学科、语文学科等进行融合;学生还会给外国游客做导游,跟老街艺人学唱方言童谣,跟老街手工师傅学做老虎鞋、羽毛扇、木雕等技艺,巧妙融合英语、音乐、劳动、体育等学科。

在积极探索老街文化与国家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校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学生需求、彰显学校课程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微课程,如缕缕乡情、熠熠乡艺、甜甜乡曲、纯纯乡音、浓浓乡俗、悠悠乡史、醇醇乡味等,都是富有淳朴风、乡土味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微课程。

寻根舌尖上的老街

课程倡导主题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醇醇乡味”系列活动中,学生对老街的糕点很感兴趣,于是进一步以“寻根舌尖上的老街——糕香四溢”为主题开展深入探究。

首先,学生成立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小组,包括寻源小组、文化小组、经济小组、工艺小组、宣传小组等,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老街的糕点饮食文化。其次,各小组明确组员的职责和分工,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寻源小组”从老街糕点的起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开展探究,撰写调查报告;“文化小组”从糕点的寓意、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挖掘,了解糕点背后的文化底蕴;“经济小组”从老街糕点给家乡人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入手,撰写营销策划书;“工艺小组”亲身实践,学习糕点制作,了解糕点的制作工艺;“宣传小组”制作老街糕点文化宣传名片、海报,撰写非遗申请报告。最后,各小组分步骤实施,将实施过程和收获进行汇报总结。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小组合作等探究方式对“老街糕点”有了更为全面、深层的认知,了解到老街糕点种类众多,有云片糕、麻玉糕、软香糕、芙蓉糕等,以及“糕”与“高”谐音,蕴含“吉祥”“进步”“高尚”等美好的祝福;知道了高淳民间每逢结亲、婚嫁、造房、迁居、生育、祝寿等喜庆日子就会送糕点的习俗,取“人心向高”“步步高升”之意;见识了有100多年历史的老街马家糕点,亲手体验制作老街糕点的过程,认识到尊重、传承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更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培养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寻根指尖下的老街

制作布鞋是高淳民间的传统工艺,明清之际就已名闻遐迩。学校将老虎鞋的制作引入美术课堂,在“熠熠乡艺”主题下开展“寻根指尖下的老街——魅力老虎鞋”活动。心灵手巧的学生在教师搜集好的鞋样里,精心地选用色卡纸、毛线、小碎布等材料,将一双双老虎鞋制作得栩栩如生。

“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一双看似简单的老虎鞋制作起来非常费时费力。首先要拿出一块红布,剪出虎头的样子,接着在左右两边各绣出一只虎眼,在中间偏下绣虎鼻,鼻子下面的虎嘴不必绣出,只要在嘴的位置钉上两绺虎须,将嘴的部位遮住。鼻子上面一点,需要绣一个‘王’字。”制作了一双老虎鞋的学生感叹道,原来一双小小的鞋子要经历这么多工序、花费这么多心思,“虎眼内黑外白,白色的部分可以是套在黑色外面的白环,眼睛的外侧绣上眉毛。‘王’字要用金色丝线来绣,虎须可以用黄、红、绿来勾画,还要绣上虎毛、虎耳等,最后在虎头上面添加点装饰才算大功告成。”在互动体验中,学生实实在在了解了一双布鞋的完整制作流程,在“玩”的基础上真真切切体验了民间手工艺,不知不觉走上了老街文化的寻根之旅。

另一个学生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制作老虎鞋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复杂烦琐的工艺制作过程,如果没有一点耐心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和打磨,才能尽善尽美。每一双老虎鞋都是满满的祝福,代表的更是背后手工技艺传人对传统手工艺术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发扬,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利用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方式还有许多,比如剪团花、捏陶土、刺绣针、纳鞋底等,这些微课程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学生指尖之下熠熠生辉。

寻根唇齿间的老街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从文化底蕴、工艺传统等方面探寻老街的文化根脉,以个性特长跨越任教学科的桎梏,突破不同学科的藩篱,创设跨学科融合课堂,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比如,“读童谣、编童谣”活动便融合了语文、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第一个10分钟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童谣,初步感受方言童谣的特点和趣味;第二个10分钟由音乐教师现场教学,通过吟唱高淳童谣让学生感受方言童谣的魅力;第三个10分钟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家乡的传统工艺制作,提升学生对童谣内容的兴趣;最后一个10分钟由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创作童谣。由于前面的铺垫充足,因此不少学生只需要3分钟左右便完成了自编童谣。比如,“一个胖子爸爸,买来两盆粑粑,儿子三口扒扒,全家笑得哈哈”“羽毛扇子白洋洋,摸到手上暖绵绵,扇起风来凉淘淘,方便凉快人人爱”等,都显得趣味十足,让人听得捧腹大笑。

通过多个学科的融会贯通,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感受了新课堂的魅力,开启了乡土之根、亲情乡情之根。还有一批能说会道的“老街小导游”,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谨小慎微到落落大方,被称为“行走的老街文化小百科全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

探索多元评价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式的变革。学校将“为了学习”和“为了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学校提出“寻根老街文化”60项微行动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和多元评价机制,每个年级10项。以“我是老街非遗文化代言人”系列主题为例,一至六年级分别安排了老街布鞋、老街羽毛扇、东坝大马灯、高淳跳五猖、高淳方言、高淳四宝等微行动,同时研制“寻根课程学习卡”,每一项微行动确定相应的评价细则,评价按照“规划与引领—整理与建档—评价与反馈—展示与表彰”的流程实施。

学生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记录成长轨迹,搜集体现成长的书画、手抄报、剪纸、摄影作品、参与活动的图片及视频、获奖证书等过程性材料,记录自我成长轨迹。评价阶段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评选出优秀档案袋、老街文化小使者、淳质儿童、老街文化优秀班级等奖项。

课程整合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学校努力突破固有的模式和框架,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内涵进行渗透教学,开发出底蕴深厚的多元特色课程,以不同课型彰显学校的特色课程文化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增强课程意识,提升开发、实施特色课程的能力,为学生架构更丰盈、更完善的学习模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高淳老街不可磨灭的内涵实在太多——美轮美奂的建筑造型、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齿颊留香的美食特产……房屋饱受岁月洗礼或许渐有残损,但技艺经过年岁的磨炼只会更加精进。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区域优秀文化之“根”,在老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不断探索、持续精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1日第4版

作者:孔梦越 赵红阳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