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济南趵突泉(上)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繁华地段,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南倚千佛山,北靠大明湖,东与泉城广场连接,是以泉水、人文景观为主的文化名园。1956年,趵突泉被整修辟为公园,历经几次扩建,逐渐建成以泉为主、小巧玲珑、步移景异的泉石园,面积从不足3.4公顷,扩至10.5公顷。趵突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近据专家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迄今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

游览图。

济南趵突泉(上)  第1张

7点45分买票(40元/人)从北门进园。这是北门。

正面黑底金字匾额“趵突泉”是元代书法家趙孟頫题写。徐北文撰,魏启后书楹联:“千秋佳话娥英水,四海闻名趵突泉”。

背面。康熙题匾额:“源清流洁”。康熙题写的“源清流洁”墨迹和当初的匾额,已了无踪影可寻。此匾额黑底绿文,集宋代米芾字。“流”字少一点。康熙对陪同他的山东官员说:“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康熙回京以此训诫群臣:“源清流洁,乃是水流自然的道理,朕思国家吏治,无不如此...尔等小心!小心!”。趵突泉公园内“源清流洁”匾额有三处,字体各异。

照壁。

外方内圆,石面斑驳,孔洞遍布,形似一扇厚厚石门。奇石上系《趵突泉公园扩建记》,字体工整,大有魏晋之书风。

吻石位于趵突泉北门内,奇石如一大一小两只瑞兽,大的抱着小的在接吻,故名。

过青步桥

先瞻仰济南惨案纪念堂。

1928年5月3日清晨,日军射杀一名路过的北伐士兵,引起争端,随后国民军派人调节,期间有两名日本士兵误中流弹,日军遂进攻国民军驻地,沿途见人就杀,并侵入山东交涉署,无理地将外交处主任兼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和其他17位手无寸铁的外交人员进行捆绑毒打,蔡公时向日寇表明了身份,日寇毫不理睬,用刺刀逼他下跪。蔡公时用日语抗议,日寇大怒,将他的耳鼻割去,蔡公时坚持民族气节,怒斥日寇暴行,日寇又将他的眼睛、舌头挖去;最后,除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杀害,其状之惨,令人惨不忍睹。为平息事态,蒋介石率国民军撤出济南,5月11日,日军大举进驻济南,并举行"显扬国威"的入城式,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惨绝人寰的济南惨案,6123人罹难,1701人伤残。

汉代风格两尊石虎镇守着的汉白玉牌坊,牌坊正面横额济南军区原政委宋清渭上将题写的“后事师表”。

牌坊背面横额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总会主席、曾任国民党总干事长的韦玉华先生题写的“存乎天者”。牌坊两侧是高大的女贞树与金银木。

牌坊的东侧是五三纪念亭。纪念亭是1932年为纪念五三惨案死难人员由济南市民自发捐建的,最初建在在小纬六路附近一所小学的广场上。是一座双层穹顶叠檐式结构的亭台,八根柱子雕刻着花纹图案和纪念蔡公时及惨案的挽联。

五三亭正面向东碑额为蒋介石手书“五月三日”。下方挽联题头为:壬申孟冬榖旦,落款为:湘潭吴贞缵敬题,“英烈仰当年夏五,梦魂归夜月更三”。

亭北楹联题头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落款为:三河张绍堂敬题,“平地起长虹叹诸君报国捐躯永为河山留壮气,万方多难日愿此后同仇敌忾共扶杆橹障狂澜”。

亭西楹联题头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落款为:王向荣敬题,“大义薄云霄留千古河山正气,此亭临海右想当年樽俎英风”。

亭南楹联题头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落款为:张钺敬题,“馨香祝万古千秋长留兹海岳英灵河山壮气,事变记五月三日犹想见杲卿断舌温序衔须”。

五三纪念亭的北侧悬挂了一口2.4米高的铸铁大钟,钟的正面是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抗日老战士李振先生题写的“勿忘国耻”四个大字,背面则是济南市人民政府撰写的铭文,共280字。

公元一九二八年五月,日本军国政府借口护侨,进兵济南,历下喋血,泉城涂炭。三日,时任山东交涉专员之蔡公公时蹈死斡旋,竟遭凌虐杀害。十一日,全城失陷。旬日间济南军民被杀者凡六千一百二十三人,伤一千七百七十人,资损数千万。暴行讯传,举世惊愤。南洋华侨陈公嘉庚募款铸造蔡公时烈士铜像一躯,以旌风节;公元二零零六年,蔡公铜像得归其殉难之地。爰徇士民敬仰之情,特建纪念堂于趵突泉畔,安放蔡公铜像以供拜瞻;并铸此钟,以警吾民,勿忘国耻。乃铭曰:

近代以降,列强猖狂。中华民族,屡罹祸殃。倭虏野心,尤其嚣张。割我台湾,侵我海疆。杀我人民,掠我宝藏。济南惨案,震惊八方。所赖同胞,坚持抵抗。同仇敌忾,御侮兴邦。无数英烈,勇为国殇。逝者已矣,山高水长。宫声喤喤,前事勿忘。华夏泱泱,万世其昌。公元2007年5月3日济南市人民政府谨铸

继续向北,园内立有6块石碑,是纪念堂筹备小组遍访各地寻找、复制而成,分别来自河南濮县以及省内泰安、青州、德州等地。当年济南惨案发生后,1928年到1932年之间,省内100多个县、几乎所有的公学,都建有关于惨案的纪念碑。这些纪念碑现在多已散佚不存,筹建方复制了仅存的几座,分别放置在纪念堂两侧。

濮县立的“ 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左边的巨石上刻着《济南惨案歌》五线谱词曲。

中心建筑济南惨案纪念堂。这座亭阁式仿古建筑分上下两层,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一楼正中的匾额上有“济南惨案纪念堂”七个大字,这是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女士题写的,她的父亲何思源在惨案发生时任山东教育厅厅长,在他的提议下,当时省内各县几乎所有的公学都建立了关于惨案的纪念碑。二楼展厅门口匾额:“五三堂”是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纪念堂门前西侧是《国耻歌》五线谱词曲。这两首歌都是当年济南惨案发生后,爱国志士慷慨激愤之下写就,“五卅惨案血未干,济案国耻又失节……奋斗!牺牲!战胜一切……他们有犀利的枪炮,我们有鲜红的热血!”

正厅

前言

蔡公时先生全身铜像的故事。“五三惨案”的消息传到南洋各地后,华人社团义愤填膺。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领导筹赈会受南洋各界同胞委托,向当时铸造技术较高的德国厂家订制了蔡公时烈士全身铜像。1930年,一尊高2.18米,宽1.10米,总重250公斤的蔡公时烈士全身铜像铸造完毕,由德国运到新加坡,准备随后运往济南,安放在蔡公时罹难地。可就在铜像抵达新加坡后,中国国内局势更加动荡,政府无暇顾及铜像落户事宜,人们只好将铜像暂时存放在陈嘉庚的一家橡胶园内。后来这家橡胶园由陈嘉庚的侄子陈共存接管,新加坡很快也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当地人为了避免铜像被日军发现而遭到破坏,将其掩埋在地下多年。1945年新加坡光复后,铜像才得以重见天日,多年后被安放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内。1957年,陈共存曾致函中国有关部门,表示愿意把铜像运回中国。但出于种种原因,有关单位婉言谢绝了这个请求。2002年9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了一篇专访《埋在地下的烈士铜像》,当时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陈共存先生首次披露了这尊铜像的由来。蔡公时的女儿蔡今明看到这篇报道后十分激动,费尽周折与陈共存取得联系,表达了希望父亲铜像能够尽快回到祖国,回到父亲在济南的殉难地的愿望。对于自己守护了几十年的铜像,陈共存老人自然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向济南市提出了两项要求:一是济南要有足够大的地方放置铜像;二是再复制一座交还给拟建中的新加坡陈嘉庚历史纪念馆。2006年2月,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会终于同意将蔡公时铜像交还给济南。

铜像前面是李烈钧题词:“ 外交史上第一人 ”。 背景是日军炮击后之济南图,上面镶嵌着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 “中国的民主革命……在1928年济南惨案以后,是一天天在发展的。”简短的句子,表明了济南惨案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两侧陈列了大量史料,分风雨如磐、古城喋血、同仇敌忾等几大部分。

风雨如磐

古城喋血

同仇敌忾

济南惨案大事记。

楼梯两侧墙壁有题词。

冯玉祥:“誓雪国耻”。

李宗仁“民族精神,千古卓绝”。

于右任先生“此鼻此耳,此仇此耻!呜呼!泰山之下血未止!”。李济深先生“东海泱泱 泰山岳岳 湔我国耻 光我民族”。

而于右任的另一件题词,深深地打动了游人的心:“你看见么?你记得么?”

当时任外交部长王正廷题词“成仁取义”

二楼展厅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齐鲁风云、济南沦陷、奋起抗击、民众觉醒等铜版画。

与济南惨案纪念堂隔护城河相望的是“五三”纪念园,河东岸“五三”纪念园内竖有一石碑,呈四棱锥体形,上刻“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九字,系仿照当年(1929年5月)山东省政府建于泰安岱庙的纪念碑原样制做。

碑的后面由卧碑和浮雕墙两部分组成,呈南北走向,高4.25米,长17米,黑色花岗石砌就。

浮雕墙上刻《国耻》浮雕。该浮雕采用汉画像石刻艺术技法,运用纪实、象征、寓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济南“五三惨案”的场景。两端雕刻的洪钟,上勒“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八字。


东侧为卧碑,南北东三面围以铁索护栏。碑体上刻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济南惨案遗址”六个大字。卧碑的正中是凸起的巨型白色大理石台历,台历左右两边,饰以汉白玉雕刻的花圈。

大理石台历右页镌刻“五三惨案”发生的年月日期,左页镌刻《济南惨案纪略》。

百花园建筑由百花厅、百花轩、连廊、花架及围合盆景门、墙、架组成,游人既可自百花轩进入,穿过花架廊通道,拾级而上直抵百花厅;也可由花架景门式东门进入,沿盆景花架式东墙进入百花厅。这是花架景门式东门。

百花厅为上下两层建筑,上面一层为百花厅,展示各种花卉盆景,下面一层为储藏室。

百花轩与百花厅南北相对,成为百花园中轴线,两侧连廊、花架、墙、架错落有致,把百花轩与百花厅有机的连为一体,共同组成了百花园南低北高、轴线不对称式格局。

泉水自然地质展览馆。楹联:“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泉水自然地质展览馆以自然泉水为主题,以地质地貌为核心,展现济南泉水自然景观、地质特色与文化特质。

展览局部。

展览局部。

泺苑是一条仿古民居式水景街,东西长28米,南北长约100米,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四围皆曲折环绕以清澈的泉溪,形成“人家尽枕河”的泉城特色景观,前街后河的布局不对外直接敞开,仅以几座不同风格的小桥对外连接,沿桥往里走宛如即将步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街道均以青石板铺面,板桥泉泉水流过街面以及日月井、三环井等井巷最后汇入北部三曲桥大河面,形成“清泉石上流”的景观,可供人们亲泉、嬉水。泺苑内建筑沿循明清济南民居风格,以廊、榭、阁等敞开性建筑为主,由北向南依次是胜概楼、对函楼、泺上台、悠然亭、皇华苑、泺湄楼、板桥轩、槛泉居等8组建筑。

泺苑内建筑沿循明清济南民居风格,以廊、榭、阁等敞开性青瓦建筑为主,亭、台、楼、阁、榭等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在杨柳、国槐、皂角等百年古树的映衬下,加上抱街入户、随处可见的泉水,宛如一幅大气秀美的水墨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这组泥塑反映了明清时期浓郁的泉文化。

泥塑一。

泥塑二。

泥塑三。

泺苑内的楹联和匾额都是国内著名学者和书法家根据泺苑的景观和文化特色专门撰文和题写的,有欧阳中石的“泺上台”、“趵突流长”,陈左黄的“皇华苑”,马季的“泺苑”,荣斌撰、张仲亭书的“泉声入耳鸣环珮,柳色迎眸展画屏”等共计15块匾额、26幅楹联、一幅坊,恰如其分的文字与大气磅礴的书法为“泺苑”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泺苑以观泉、嬉水、品茶为特色,依托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打造中国第一“儒茶文化”品牌,让人们在泺苑浓郁的泉文化气息中品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儒学文化和茶文化,既为广大游客和市民增添了一处亲泉、嬉水、品茶的高雅的休闲娱乐空间,又扩展和丰富了济南泉水游的内容,成为公园乃至泉城济南的一道特色景观。

马季题:“泺苑”。里面是一个四合院。石川撰,高小岩书楹联:“ 烟桥画柳倾心入座清吟客; 镜水皴山快意流杯雅品泉”。

背面匾额:“泉清茶香”。

胜概楼。据元代《齐乘》记载,“胜概楼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楼,亦壮丽。近亦为水所坏。”而元代文学家刘敏中和著名诗人、书画家赵孟,均有咏胜概楼诗。二楼楹联:“汲來泉水烹新茗 习尽青山当画屏”。一楼匾额:“曲山艺海”。在楼内泺苑小舞台,公园会邀请济南曲艺名家进行具有济南特色的曲艺演出。

胜概楼的北山墙歇山顶下,有被业界称为“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珍品——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元代最著名书画家赵孟的《鹊华秋色图》。

东厢房瞻山堂,楹联:“黄鹂翠柳凌波舞;红雨白云绕楼飞”。

西厢房瞰水堂。

明清济南民居风格。

对函楼,匾额:“清泉濯塵”。楹联:“柳影婆娑留画意,泉声清越生诗情。”

里面是济南民间工艺展览。

展厅局部。匾额:“鉴俗悟雅”。楹联:“情寄俗门求真趣,心收雅室得大观”

民间工艺简介。

剪纸。

皮影。

悠然亭

园中奇石。

曲桥。


园中小景。


小桥流水。

仿明清建筑

临水走廊。

啖茶岩尘。

“泺上台”飞檐翘角,檐下悬匾为欧阳中石题书“泺上台”三字,两边檐柱有对联:“阁构山阳读书论世,泉飞云壑听瀑煮茶”。左边有一棵苍劲的大柿子树,意寓“和为贵,事同谋”。

皇华苑。

泺湄楼。

槛泉居。 楹联:“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郑板桥为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膳堂的题联。

里面是民俗展览。

民俗节日

民俗节日

面塑艺术反映民俗节日

拜年(正月初一)

破五(正月初五)

闹花灯(正月十五)

龙抬头(二月初三)

清明节

端午节

饮食文化。

民间歌舞。

板桥泉。清冽的泉水翻涌出梅花型池口,水涌若轮。

泉水沿一块特选自然巨石流入街面水溪,自然巨石脉络蜿蜒曲展,历尽泉水的荡涤,静静的流淌入泉城街巷的石板。

泉字井

板桥轩。

日月同泉

三眼井和瑞兽。

源清流洁。康熙题。

濯缨泉池。濯是洗的意思,缨是古代帽子上的带子。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载:“濯缨泉称湖,前在德王宫内,今在院署西墙外百余步,俗称王府池,围圆四十余丈,由地沟北流,穿民居,出起凤桥下,至院后会珍珠泉水,经-百花、鹊华两桥入大明湖。”泉名取自取自《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晏璧在七十二泉诗中写濯缨泉:“石罅流泉可濯缨,目娄无斧凿自天成。一清疑挽银河水,应叹沧浪浪得名。”

李清照纪念堂,是1956年利用丁宝祯祠旧址修建的。占地300平方米,具有宋代的建筑风格,经1999年扩建,现在面积4000多平方米,纪念堂为传统四合院民居形式,正面对称构图,四周曲廊,回环错落,变化有致。纪念堂分为东、西两处院落。东院又分南北两院,由回廊连接,亭、轩、廊、榭错落有致。

院落大门朝南,前后丹柱,双脊比翼,飞檐翘角。

颜额悬木匾,上写“李清照纪念堂”,是郭沫若手笔。

门楼迎门屏风前后还题有“一代词人”和“传诵千秋”。都是1959年郭沫若题写的。

传诵千秋

院中清泉漏瀑,秀石玲珑,并根据李清照词意配置各种名贵花木。春天,玉兰映雪,迎春洒金;夏天海棠滴绿,芭蕉泄翠;秋天,菊花傲霜,金桂溢香;冬天,青松挺拔,修竹潇洒,生机盎然。

东侧是溪亭,取自李清照的一首词中著名的一句“常记溪亭日暮”,下方抱柱的楹联“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由著名的书法家蒋维松书写。

亭旁溪泉原名洗钵泉。在李清照纪念堂院内 西北 角,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自然石驳岸,青条纷披,清澈见底。据传王姓僧人常到此泉洗钵,后成为高僧。古诗云:前 景东 边有冽泉,山僧洗钵是何年?泉中涌出伊蒲馔,参透三生石上禅。多年年见过有水,但现在是无水的,不知是否还会复涌。

叠石假山,飞瀑点缀其中,沿台阶而上到达山顶。

假山之上,建有一座四角方亭,名曰“淡月亭”。

右侧为半壁曲廊,取名“叠翠轩”,柱联是“清音万代名泉漱玉;独步千秋居士易安”。主要镶嵌有三十多方由当代书法家刻写的李清照的诗词佳句。

廊墙上,嵌满碑刻,形成一道文化景观。其中,李清照词配画石碑,共有16通;大的长达2.4米、小的仅长0.75米。名家精妙书法石碑,共有35方。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瑞鹧鸪·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启功所书“济南泉水洛下园林间气英华钟韵语,故国前尘归来梦影偏安文献让遗嫠”。

纪念堂正厅,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匾额“漱玉堂”为郭沫若所题,前为抱厦,两侧耳房。

门前抱柱木刻楹联,也是郭沫若的手迹:“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才有后主遗风。”

正厅。

正面立着的石膏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雕塑的。后面是郭沫若为纪念堂题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厅内陈列从图、文、书、像、画等不同方面展现了李清照的一生及其伟大成就。


玻璃柜里陈列李清照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种专著期刊等。

左边小展室是李清照的生平及行迹图。

行踪图介绍

正面墙上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艺术成就。李清照的词十分注重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如《声声慢》这首词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右侧是李清照的琴。

左侧墙上悬挂李清照木刻像,两边是古琴状木刻楹联。木刻像镌字“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楹联上联:“词人称三李,宋代有二姬”,落款“舒同”。“二姬”者乃李清照和朱淑真也。

溪亭向北走的走廊。

走廊里的镂空雕刻。

由东侧沿曲廊往里走或从西侧踏过一条竹林幽径便是李清照纪念堂后院“静治堂”,原是赵明诚居莱州时宅第的名字,取“静心治家”之意。它的正中与前院建筑中轴相对,前为悬山抱厦,两侧抱柱楹联为启功先生所书“济南泉水洛下园林间气英华钟韵语,故国前尘归来梦影偏安文献让遗嫠”。

堂内有两个展室,里面陈列着四组栩栩如生的蜡像,分别是“父母教诲”、“诗坛绽绣”、“志同道合”、“流寓江南”,从不同时期再现了李清照的生活。

“父母教诲”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博学多才。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善文。李清照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双亲熏陶,加上她资质聪慧,酷爱读书,故成为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尤以词作蜚声文坛。

“诗坛绽秀” 李清照才华横溢,博学多能,十多岁时就很有名气。她的词受到当朝文人周邦彦、张耒、黄庭坚等人的赞誉。这一组蜡像展示的是李清照和当朝著名文人探讨诗词的场景。

“志同道合”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丞相赵挺之的第三子,宋代著名的金石学者。婚后夫妻恩爱,志同道合,除做诗填词外,还收集金石书画,并著有《金石录》一书。在创作形式上,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清丽动人、通俗流畅,世称“易安体”,对后世影响颇大。

“流寓江南”李清照孤身一人度过了漂泊凄凉的晚年。在这一阶段,她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李清照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所以她的这首诗作最具代表性,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深切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易安旧居位于西院,门上郭沫若书匾额“易安旧居”。

迎门汉白玉雕塑是著名雕刻家王昭善历时多年雕琢而成。

北面是主体建筑是有竹堂。

正厅门上郑板桥书匾额“有竹堂”,原是李清照的父亲居汴京时的府邸名字,取竹子“出土有节、凌云虚心”之意。两边楹联悬挂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对联“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离愁”。

正厅正中悬挂匾额:“清芬蕴藉”,下面是李清照的大写意画,画像两边为集李清照的诗句所撰写的对联“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两侧是咏李清照的字画。

咏李清照的字画。

纪念堂南面是漱玉泉。

漱玉泉呈长方形,长4.8米,宽3.1米。周饰石雕栏杆。泉边缘柳成荫,泉水清澈见底,汨汨水珠不断上涌,水石相激,淙淙有声,漱玉一词便由“漱石枕流”一词演化而来。阳春三月,泉花与柳絮共舞,甚是迷人。相传这里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所在,清田雯有诗:“跳波溅客衣,掩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 清代学者任宏远在《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中写道:“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而李清照以此泉命名其诗文集为《漱玉词》,也足以佐证易安居士居兹爱兹,情有独钟。

漱玉泉东侧一块玲珑剔透、造型奇特的大石头,这块石头就是趵突泉龟石。最初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在其归隐云庄期间,广收名石,其中四块按其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总称为“四大灵石”。现龙石下落不明,凤、麟二石早已损坏,只剩龟石,这块龟石高度约4米,重量多达8吨,特点是“皱、瘦、透、秀”。,素来有“济南第一石”的美誉。

螺丝泉位于漱玉泉流入的大水池,这池水面较大,山石驳岸,错落有致。池内又有一泉,簇簇水泡,旋转着慢慢升起,其状如螺,故名螺丝泉。

泉水清澈见底,蓄有锦鱼。

泉东立“鸢飞鱼跃”石碑。岸上青松挺拔舒秀,翠竹婀娜多姿。

纪念堂西侧是皇华轩。为方便起见,将附近的名泉集中介绍。

皇华泉,亦名木鱼泉,名自《诗经-尔雅》『皇皇者华』。位于皇华轩南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七十二泉记》亦著录,称之为『黄华泉』。明朝文人晏璧观皇华泉后曾赋诗赞曰『金线池东涌碧泉,皇华使节耀齐川。圣恩浩荡宽如海,散作甘霖遍八埏』。今此泉石砌,周饰石雕栏杆。池内北壁嵌魏启后题写『皇华泉』石刻。

金线泉,位于皇华泉东侧,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线浮于水面,故名。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描述:『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曾巩《金线泉》诗云:『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一九五六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老-金线泉东约二十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

虬石位于金线泉北侧花丛中。太湖石种。高2.63米,宽1.57米,厚0.6米,石表清润秀奇,坳坎变化,线条柔中带刚,妙然成型,肌理嶙峋剔透,体态纤细矫健。在绿树清泉的映衬下,宛如一条盘曲欲飞的虬龙。

卧牛泉在皇华泉西,皇华轩门前西侧。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代,卧牛泉池淤塞。刊印于1928年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仍称“今失考”。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恢复。今池内北壁“卧牛泉”三字,由 济南 书法家张立朝于1980年书写。

柳絮泉,位于位于漱玉泉西侧,李清照纪念堂西南方,金代《名泉碑》及明清文献中均有记载。因泉常年『泉沫纷繁,如絮飞舞』而得名柳絮泉,历代多有文人居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故居就在柳絮泉边。清朝乾隆年间,《趵突泉志》的作者任宏远曾有《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收藏惊浩劫,漂泊感生平。往昔风流在,犹传乐府名。』 明朝晏壁『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柳絮泉的倩姿。

老金线泉位于卧牛泉西北侧,皇华轩西门外。老金线泉,即金《名泉碑》上所列的金线泉。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也著录。泉池石砌,方形。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四字,系当代 济南 书法家李仲余书。池西 青松 夔石相映,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动,锦鱼潜游。该泉是 济南 著名的奇泉。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且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故名。

夔石位于尚志堂东山外北侧,东临老金线泉。此石高1.5米,宽0.75求,底部镌“夔石”铭刻。石旁说明牌有:“夔”为古代传说中的独足兽,因此石形状奇特,有单足,昂首,吼天之势,形似“夔”,故得此名,为济南名石之一。

马跑泉位于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 西北 脚下,水流成溪,与假山浑如一体,泉水绕假山北侧流入东泺河。泉池椭圆形,自然石驳岸,水漫池岸溢出,跌落至西护城河中,如同挂帘。据说北宁时期的抗金将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得此名。相传,关胜是梁山的农民起义将领,是济南 总兵刘豫的部将,骁勇善战,金人南侵时,誓死不降,奋力抗金。一次激战中,败走麦城,口渴无水,十分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后人为纪念此泉,称它为马跑泉。

浅井泉位于马跑泉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

天尺亭是趵突泉地下水位观测点,为北方园林建筑罕见的仿古园林窜顶式三角亭构造,三面电子屏以图示形式标明了济南泉水成因,可以直观的让游客和市民了解济南泉水水位和泉水知识。2004年9月建成,内盆外池,内红外青,稳重大方,嵌于内盆中央,青瓦彩栋,外围护栏嵌有“二龙戏珠”透雕图案30方,内壁探出的9个龙头,在彩色灯光交相辉映下,喷水吐雾,如梦如幻。亭上一面匾额”天尺亭“集苏轼字,两面匾额徐北文题写”观澜知本“、”饮水思源“,三柱有徐北文题写环联:“历下灵源永相思”,“水底洞天巧测脉”,“城西泉水最关情”。

其中一联出自赵孟頫《送山东廉访使照磨于思容》:林梢春动紫烟生,策马东风十里程。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如今修复展览的尚志书院,是原尚志书院中的一个院落。南北各有厅房三间,东西曲廊相围,院外小溪沿屋穿廊。

南房三间,现在如同书院的仪门。匾额:“尚志书院”,清末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雅量含高远,清言见古今”。何绍基曾任书院主讲。

背面是丁宝桢题写的楹联:“鹤有仙心花如人意,山随画活云为诗留”。

照壁“贤人尚志”。

照壁背面是丁宝桢雕像。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丁宝桢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台湾推动了电报、煤矿等民用企业开发。一个贵州人,43岁时来到山东,在山东做了十四年官,在离开了山东十年之久后,被山东人请求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并立祠祭祀,说明丁宝桢与山东人之间的感情之深。

他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常捐赠薪俸给困苦者,然自身却因生活所需而负债累累,至死不能还清。丧归时,赖僚属集资方成行。

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在山东,他平定了山东的各路内乱,什么捻军、宋景诗等等,排除了这些武装对于朝廷的军事威胁,也安定了山东老百姓的生活,当然深得朝廷器重。黄河决口,他力请即时动工,并请命亲自督修。不到两个月竣工,费半而功倍。后黄河又在石庄户决口,河水夺流南下,当朝廷上下治水之议莫衷一是之时,他毅然奏请督工堵筑,使河水入海。丁宝桢创办了尚志书院,鼓励读书人钻研学问,他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办书局——山东书局。1875年(光绪元年),他更奏请在济南北郊新城购买民地,创设山东近代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

还有一件大事:则是捕杀了慈禧太后的红人儿安德海。《清史稿》中有如下记载:“安德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德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东墙上是尚志书院简介。

尚志书院,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东巡抚丁宝帧创办,曾刊刻《十三经读本》、《杨园先生集》等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原为“金线书院”,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曾任书院主讲。清同治八年(1869),山东巡抚丁宝桢重建书院,因为在金线泉边,也称“金线书院”。书院有斋舍数十间,书院大门题名 “金泉精舍”。书院招收全省府、州、县保送学员来院讲习,就学者除学习儒学之外,还学习天文、地理、算术等现代课程,这里是专门培养科举人才的机构。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止书院,尚志书院亦先后改为“校士馆”和“师范传习所”,此后又相继改为“存古学堂”和“山东医学校”。解放后,1956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遂将原书院遗址及其北面的马跑泉一带一并划入公园,成为趵突泉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禧太后为他亲笔题词“国之宝桢”。“国之宝桢”就是“国家的宝贵支柱”,这体现了慈禧太后对于丁宝桢的极高的评价和器重。

西墙上各悬挂着5件瓷板,上面是与尚志书院有关的名人简介,自右至左:匡源、张曜、丁宝桢、任道镕、马国翰,这都是这里领导级的人物。

北厅为主体建筑,背后修竹、芭蕉相映生趣。匾额“尚志堂”由丁宝祯题写。楹联:“尚志齐贤士人事,礼门义路君子行”。

堂中悬挂由何绍基题写匾额“进德修业”,中堂旁的丁宝桢手书对联 “列事系时左迁有述,同天稽古彭契无言”系复制品,原件收藏于山东博物馆。中堂国画是著名书画家吴泽浩绘制的《尚志书院》,将历史上的尚志书院全景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展柜中陈列着不少有关尚志书院的历史文献、出版物、研究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中有清末和民国时期山东书局印制的尚志书院编纂的古籍。山东书局是丁宝桢于1869年至1870年创办的,是当时官府出资经营的山东最大的出版发行机构。展出的还有关于山东科举研究成果研究的书籍,以及关于丁宝桢与洋务运动和盐政改革的研究书稿等。

另外,还陈设有丁宝桢、张士保及尚志书院藏版印章的复制品、古砚台、笔洗、笔架、镇纸、青花瓷瓶等。

南北两房中间为庭院,东西曲廊相围,园中修竹、芭蕉相映生趣;泉水穿竹林而过,与两边泉池相通。

院内东西向小溪中间有一泉源,曰“尚志泉”。尚志泉以堂得名。1964年扩建公园时整修,为石砌不规则形式,水深1.5米,岸周花木扶疏,东侧长廊濒水。

院内东西向小溪的北侧有一奇石,名"待月峰",为宋代所遗。石瘦细长,多有空窍,形似弯月。夜深月朗,清光透过洞穴一泄地上,形异多变,有诗赞其"精灵俊逸玉玲珑,神工鬼斧浑然成。一年三十六轮月,变幻具在此石中"。


尚志堂西侧是海豹池。大海豹是公园在2004年引进的,小海豹在2009年引进的。刚开始,公园都定期在水池里撒盐,尽量为海豹创造“海洋环境”。除了撒盐,水池中的水还定期更换,有专门的喂养人员每天定期喂给海豹海鱼吃。 后来逐渐减少了,海豹最终也就适应了这淡水的环境,并最终在淡水中繁殖出下一代。原来这趵突泉如此的神奇。

继续向西是 泺源堂。 最早为娥英祠,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包括三圣庙、娥英祠、泺源堂三大殿。 1979年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维崧书匾额“三圣庙”。楹联:趵突騰飛,三泉歌唱堯舜禹;中華昌盛,萬代長明日月星。

内祀三皇堯、舜、禹。东西北三面殿壁上,绘有尧、舜、禹三位上古帝王的传说故事。

墙壁上有堯、舜、禹的绘画故事。

南侧娥英祠,祠院月门两侧立有咏趵突泉碑。

右侧:

左侧

娥英祠三槛两层,斗拱错落,红柱绿瓦,熠熠生辉。

吴富恒书匾额:“娥英祠”。徐北文撰楹联:“琴瑟友之钟鼓乐,凤凰归矣潇湘吟”。上联取自《诗经。关雎》写了姐妹友爱,夫妻和睦。下联以凤凰象征夫妻三人由苍梧山归来。

内祀娥皇女英,旁立两侍女。上悬“孝友齐家”匾。墙上彩绘舜帝的故事,厅内柱联:“二妃同德世运通泰 三泉齐汇天下奇观”。东北西三面墙上有虞舜和娥皇、女英事迹的壁画。

出娥英祠,过东院门,回头看见大门上悬匾:“孕鲁育齐”,为乾隆御笔,出自乾隆咏趵突泉诗句“喷珠屑玉水澜翻 孕鲁育齐向鼎峙”。

娥英祠前有满井泉。 满井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1964年干涸,1979年填埋,1997年7月修复。泉池为石砌六角形,池岸饰青色花岗石栏杆,现在这石栏杆都被祈福丝带遮挡看不到了。

泺源堂是最南第一大殿,面阔3间,进深6米,高架两层,歇山飞檐。红漆木槛柱,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蔚为大观。

门上匾额,镏金隶书郑翰丞书:“泺源堂”。抱厦楹柱,悬挂木刻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摘自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咏《趵突泉 》诗句。

里面是泉水文化展馆。通过各种历史资料及文物,将济南泉水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还使用动画手段,将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蒲松龄等人的咏泉佳作制作成水墨动画循环播放。

进入展馆就是一幅以鲁绣为表现载体的“泺水会盟”展屏,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公会齐侯于泺”的历史故事。

“南丰赋泉”展示曾巩“文定趵突”、“营建泺源”的史实,突出展示“趵突”二字的来源和释义。通过实物展示其著作《齐州二堂记》、《齐州北水门记》,并采用全息动画演示泺源堂的建造过程。

“娥英水长”讲述尧帝之二女下嫁虞舜,娥英二妃相夫孝亲,大德懿行,后人为之敬仰的故事。趵突泉畔有舜妻娥英祠,故趵突泉又称“娥英水”。

“泉韵诗城” 将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蒲松龄等人的咏泉佳作制作成水墨动画循环播放,烘托天下第一泉的厚重文化底蕴,下方陈列名人大家的咏泉佳作。另有清代兵部尚书佛伦趵突泉“突达时涌”碑刻拓片,赵孟頫《趵突泉》诗、书法拓片,以及名泉诗集。

“泺字溯源”通过高仿实物展示“泺”字甲骨文,突出泺字的唯一性和世界性。另外以铜板雕刻展示“泺水棹歌”的场景,以竹简复原的方式展示《水经注》、《齐乘》,构成泺水之源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泉润物华”主要展示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陶、井甃等实物,突出展示魏晋时期济南名士发明的传至现今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碧筒饮”,以实物展示碧筒饮和拓展艺术品犀角杯。

“泉生济南”通过舜井打水场景还原,东汉灰陶井、唐代古井中取出的战国陶罐、陶井;展现济南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突出泉水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性。铜板雕刻济南古城,呈现泉城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片段。

在泺源堂一、二进院落的西南角有一玻璃罩着的不起眼石碑,这是双御碑,国内罕见。这块石碑是康熙第三次游览趵突泉 ,乾隆第二次游览趵突泉时留下的。康熙甲子(1684年)书“激湍”,乾隆十三年(1748年)书《再提趵突泉作》分别位于石碑两面。

何彤然书匾额:"望鹤亭"。 据明崇祯《历乘》记载,原称漱玉亭,崇祯年间,历城知县贵养性改称溪亭。相传因这里风景清幽,常有仙鹤翔来,所以清代乾隆年间将此亭名为来鹤亭,后又名为望鹤亭。茶社入口挂有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滋荣冬菇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的诗句。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