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但凡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对得起你老人家呦!”

相信很多人都在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和相声中听过这句话,意思就是“要是出了什么意外怎么办”,大家也习惯把“三长两短”理解为“意外”。

不过,一些喜欢“咬文嚼字”的人就会好奇:为什么“三长两短”就表示“意外”呢?这“三长”是哪“三长”,而“两短”又是哪“两短”?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博大精深的成语

想要揭开“三长两短”之谜,就必须先认识什么是“成语”。

成语,就是汉语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词,有着固定的意思,一般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成语一般来源于生活中人们运用汉语的习惯,如“快刀斩乱麻”、“真金不怕火炼”。也有一些成语出自一些古代典籍,如“任重道远”就出自于《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还有一些成语的产生,与历史典故有关,比如“秦晋之好”就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晋国结盟的历史典故。这些成语以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被后人广为使用,成为汉语文化的一部分。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不过,虽然都是特定的语言现象,但成语与歇后语、谚语等词语还是不一样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语往往具有“典雅性”,经常出现于书面语而非口语,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而歇后语、谚语多半是口语,稍加使用就使得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此外,成语理解起来也比歇后语、谚语等更加复杂,它的含义大多都耐人寻味,不像歇后语和谚语一样一望便知,因此如果不熟悉成语的意思就胡乱使用,容易望文生义,闹出笑话。

总之,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汉语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三长两短”这个成语,人尽皆知,它的“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关于此,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含义源于棺材板

其实,答案就藏在“三长两短”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如果把“三长两短”的“三长”和“两短”都看成立方体的面,那么“三长”加上“两短”,正好是“五个面”——而一个完整的封闭立方体是六个面。

这就意味着,这“三长两短”只能搭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立方体,差不多就是一个无盖盒子的样子。而“长”、“短”这样的修饰语,又暗示了这五个面的长度差异:三个长方形的面,两个正方形的面。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而究竟什么东西,非得是这样一个“三长两短”的无盖立方体盒子呢?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也许会联想到一种现在已经不太常见的物品,那就是——棺材!

其实,“三长两短”最初的来源确实与棺材有关系。古代讲究“入土为安”,人去世后多举行土葬,需要用棺材盛放遗体。而基于古人“事死者,如事生”的礼节要求,像棺材这种冥器,也很有讲究。

古人认为,组成棺材的六片木材中,棺盖和棺底象征着“天与地”,两边的两片长木板则象征“日与月”,前后两片短片则被称为“彩头彩尾”,上面多有彩绘。

这样,一口没有合上的空棺材,可不就是“三长两短”么?而这“三长两短”也就因此变成了死亡、不幸、意外的别称,在古代是一个很不吉利的词语。

因此,古人其实非常忌讳说“三长两短”,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就有“咒人死”的嫌疑。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古词今义大不同

那么,为什么被古人讳莫如深的“三长两短”,到了今天却自带一种诙谐幽默的气氛呢?这就涉及到成语的意义改变。

事实上,成语的含义相对较为固定,但并非一成不变,今天许多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和它最开始被发明出来不同了。

比如说“赴汤蹈火”,在古代由于“汤”是“热水”的意思,“赴汤蹈火”意思就是“跳进滚烫的热水里和火里”,比喻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在现代,“汤”就指代“带有许多汁液的食物”,这个成语已经无法从字面上理解。

同理,“三长两短”的含义,也经历了这样的演变。随着汉语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更常用的词语来形容死亡,诸如“薨”、“逝”、“千古”等等,并且还可以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等配套不同的措辞。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三长两短”也就显得过于直白和单调,不再适合表达各种死亡之间微妙的含义区别了。随着运用“三长两短”来形容人的死亡的频率越来越低,人们也慢慢地遗忘了这种用法,仅在某些地区还有人这样隐晦地暗示死亡。

相应地,“三长两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只表示“死亡”,引申到了“意外、不幸”等其他含义,并被固定为一种特定的用法,慢慢丧失了其原有的严肃性,转而带有一些调侃、戏谑的色彩。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三长两短”这个成语在生活中已经不再那么“恐怖”,但其实在民俗中,大家还是很忌讳它的。

比如说,小孩子吃饭的时候,有时会因为贪玩,把筷子一长一短地摆放。

这时候,有些比较讲究的长辈就会制止,要求孩子把筷子摆整齐,理由就是不要让筷子“三长两短”,不吉利。

而在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祭扫先人的时候,也习惯性地会点上两支蜡烛和三炷香,寓意“三长两短”,表达对亲人的哀思。这也就是民俗文化中关于“三长两短”的一些遗存。

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这些民俗文化,除了讨个“好口彩”以外,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智慧。

不过,即使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相信热爱汉语、热爱古典文学和中华文化的人们也会认真了解成语和词语背后隐含的意思、典故和道理,并且从词语的演变中领会到语言的演变规律,为生活平添一丝趣味和文化的气息。

这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地将这些巧妙的成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为我们的语言和表达增添魅力。

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们也应该多多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学好汉语、用好汉语,为传播中华文明贡献一份力量。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