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久病分两种,一种是损病,一种是痨病,损病的病人,往往是因为长期外感,饮食不规律,内在又有生活的失调,导致的天地之气消伐我们的阳气,不能顺天时,每天睡得太晚,因工作等原因起得早,或者睡得太晚,起得又太晚,或者由于工作等原因,紧张压力等情绪,这些都容易造成损病,什么叫损,阳气当升而不得,逐渐出现阳气郁遏的现象。阳气损则治上下,损脉象首先出现心脉沉,肝脉郁遏,然后出现尺脉不足,是由上而及下。损病盛了,这就是重病。而我们现在很多伤精的病人都属于损病的范畴。我们今天讲脉象损病是一块脉象,痨病是一块脉象。损病脉象,首先是肝木郁遏,左关部脉或浮大,或弦涩,都出现肝气郁遏的现象。关部脉象浮大,这是属于木气郁遏,脉象弦涩,这是属于营血不足,种种都是因为生气受到郁遏,这个时候生气郁遏,厥阴肝气不得升了以后,会导致少阳胆气不降,肝肾之气不得升,膀胱三焦之气就不得秘,膀胱之气不能秘,就会产生癃闭,三焦之火不能秘,就会产生淋症。具体到临床上的脉象上呢,就会出现由于左部关尺脉的郁遏,进而产生右部三部脉的浮大。由于左部脉的郁遏,往往会产生下寒,由于右边三阳脉不得敛降,又会产生全身腑气的郁热。在我们临床上,损病病人居多,久病的病人中损病居多,而痨病见到的比较少,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奔波劳累多,由于精神压力,生活不规律,用药不恰当,导致损病病人多,而升发太过的痨病比较少。损病的病人由于阳气不能出于阴,阳气郁于下,一身之气郁遏在下,三阳之气不得归,全身化为虚火,这时候只能按照黄元御的方法,火神派的方法,把郁遏的阳气升达出去,则虚火自敛,这是正治,而近代温病学派很多治疗方法都是错误的,这些病人的脉象以左部脉沉弦为多,偶尔也会出现关尺脉的浮而弦,进而导致右三部脉的浮大郁遏。
痨病脉象与损病脉象不同,痨病的病人由于长期的劳心,劳力,经常熬夜等,气机处于一种浮动的状态,首先导致心肺的阳气不得收敛,精血耗散于外,这种病人右脉都会产生浮大之象,往往是关尺脉浮大,首先是右尺部浮,然后是右关部浮,然后是右寸部浮,等到右寸脉浮大不收的时候就是重病了,痨病,古人讲的肺痨,这就很难治了。由于三阳不降,也会导致的左寸关不升,寸关木火之气不易升达。今天关于脉象就讲这么多。
问:肺金上逆,右寸应大,带有新咳的患者,右寸反沉而弦缓。
答:这说明你还是观察过脉象的。肺金上逆,如果右寸部大的话,治疗的方法是什么?就要清敛肺金了。温病学派那套你就完全直接拿过去用,但是为什么这些患者咳嗽以后温病学派的人治不了呢?就在这点,右寸部脉是沉弦的,是沉小的,为什么呢?肺胃一体,是不是?很多病人因为胃中有寒饮食不化,上逆于肺,所以呢,寸关小紧,这时候就要化寒饮了,我在临床上治那些病人咳嗽的,干姜、细辛、五味子直接用,还要用桂枝、白芍,因为左边乙木不得升达,右边甲木上逆,这时候清甲木用白芍,舒达乙木用桂枝,然后降胆胃之气,二陈,然后化胸中寒饮之气,干姜、细辛、五味子,就是针对现在的病人,现在的病人每天都是肥甘厚味,元气弱,一感冒了,多从寒化,开始还从寒化,时间长点就从热化了,为什么?是因为肺胃之气不降,上焦的气郁久了以后化热,化热了还得从寒治,因为脾胃是寒湿的,上焦虽然肺金有些燥热,但你先得治本啊,不要治病一见了黄痰,就清热,这不对。
问:为什么会咳呢?
答:咳是木撞击的声音,木克伐的声音。我们在临床上,左部关部一浮大了以后,这时候乙木就不得升达了,肝胆互为表里,肝气不得舒达了以后,少阳胆气就不容易下潜,就出现甲火上逆的现象,这时候咳呢,就可以查查你的少阳火。为什么现在很多病人一感冒,哎呀,我上火了,这时候你要注意,他的上火十有八九都是相火,什么相火?少阳相火上逆。真正出现这种手太阴肺、阳明燥金之象,口渴啊,多饮啊,口干啊,特别想喝水,上焦面赤,头疼啊,这种情况少,阳明病少,而少阳之症的多,这你要考虑到。如果从阳明化成燥热了,那中焦就别给干姜了。光是一股少阳相火顶着,就因为中焦寒湿不化,就导致乙木生发不上去,甲木也潜降不下来,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所在。所以,现在很多临床上的病人,一咳嗽,给吃几丸附子理中也治好了。甲木上逆,你不管甲木上逆,你给附子理中,脾胃寒湿一化,甲木就自己下来了,很多病人也就这样治好了,但是这个是治其本。如果甲木相火郁遏之象已经非常明显了,逆于上了,这时候明显化火了,你光中焦温化就鞭长莫及了,必须适当用一些柴桂芍做引,然后胃气不降看看是不是中焦有湿气郁遏之象,用一些芳香之品打开湿气郁遏。咳嗽的时候,桂枝是味好药啊,那就多用用吧。如果那病人精血不足,病人脉象处于浮散不敛的状态,这时候病人一身元气处于浮散的状态,你就不要用桂枝,直接用一些含藏敛降的药,把他收敛回来就行了,自然就跟着降了。病重的病人加上一些生芪,降肺胃的药,这是针对气虚的病人,如果精血亏的话,你就得加一些养阴的药,丹芍归地,往下收。
问:弦细略数脉象,失眠、咳嗽、胃不舒服等症。
答:数则为虚啊,你这说的太笼统了,是不是?因为六部脉象本来就不一样,你没有具体说哪一部,弦在哪个位置。如果你说弦细而数的话,如果兼细的话肯定精血不足。细数连在一起的话,我考虑到是有精血不足这一方面,阴损及阳。如果这种病人,我建议还得要从由阴出阳的角度着手,荣升肝木,中焦健脾胃。我们看脉的时候看看是不是浮,如果浮的话就是有精亏的一面了,但是这时候又有外感,整体元气处于浮散的状态,然后又快,快就是脉细、湍急,这时候呢,也是一种不收的现象,元气动的比较快,这时候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就试试看用点含藏的药物。但是我们要看看这个脉是不是虚损脉,是不是阳郁于下导致的浮动呢?你说了一个细脉,是左部还是右部,两部脉你得考虑清楚,两部脉绝对不一样,这是看问题的关键。如果搞不清楚这个,治病可能走入歧途,温病学派就不知道这一点,损病病人当痨病病人治,很多病人只知道去火、清火,不知道由阴出阳,不知道一点元阳陷于下,一身气血、精血全化为虚火,清得过来吗?越清火越炙。对于舌质来说,我只能告诉你一点,舌为心之苗,正常颜色是淡红的。凡是不是淡红的,都是显示君火已弱,相火已炙。舌质如果出现颜色的变化,都是阳虚,都是元阳已虚。这时候有相火上僭有余,可以显示红赤,相火不足可以显示淡红或者淡白。所以看病的时候要搞清楚有君有相,一身元火有正有邪,邪是不当位之火,不当位之火就得让它归位,使相火归位。
右关脉不能浮,为什么呢?因为右关脉是三阳脉要敛降啊,往下敛啊,是不是?到右关部了,还敛不下来,这是什么现象?大家想也能想到,这是三阳之气该敛敛不下来了。火不能归土,土能暖和得了吗?脾胃里必是湿一片,阳气进不了土里头,所以关部一浮大了,就是脾胃寒了。如豆感,你这个豆感,关前偏浮如豆感的话,就属于阳气郁结在那了。阳气敛不得敛,郁结在那了。关后及尺沉弱,这个是关前有瘀滞了。左尺脉沉大,关前浮后沉,怎么左尺部脉沉大呢?阳气还郁在下面了?沉大,那是有力吧?这个你不能这么判断,关前浮后沉,这个不能那么讲,只能说脉的部位有这种现象。关部脉浮不会显得这么明显。前浮或者说后沉,不能用前浮后沉。你关部脉定准了,腕后高骨为关,一定要定准了。很多人,绝大多数中医大夫都定不准这个关部,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腕后高骨为关,摸着了腕后高骨,然后定关。高骨上的部位,就那六分,一般浮沉、大小、弦涩都是正在关上。关前关后,这个一般不好讲。这种脉象很少。人都是一样的,以高骨定关。关前浮而关后沉,只能证明阳气浮在上,就是寸浮而尺沉,是这么讲的。寸关的距离是同身寸的,个子高就远一些,个子矮呢,就近一些。
问:左尺大不是阴不敛阳?
答:明显搞错了,左尺大是阳不能出阴,是阴分为主,就是说阴中一点真阳升达不上去郁在下面了,这时候正好是要升达不是要敛。这时候你要用药敛的话,如果用药清的话,是典型的饮鸩止渴。对于急重病人来说,祸不旋踵。右尺脉大,你可以考虑他阴不敛阳。但是也得考虑元阳啊,右尺脉大往往是左尺脉大引起的,先是左尺脉大引起的。左边升不上去,然后堵住了,右边也敛不下来了。所以你要看清楚原因,左边升达,右边也收了,是不是?你要搞清楚原因,如果光是左尺部大不收的话,不光是左尺部,左关部、左寸部整个一连串上去都是浮象。
问:双关浮?
答:这很简单啊,这就是肝不升,胃不降,胆胃之气不降,肝脾之气不升。木郁土湿,木气郁遏,然后中焦脾寒湿。温中燥土疏木,可以来个桂枝白芍理中汤,黄芽汤吧,理中里头没茯苓。
高骨关脉,左尺脉滑就不一定了,滑为阴脉,应该考虑到是不是血瘀啊。阳气不升,郁在血分了,阴分瘀滞在下了,脉滑了,左尺脉滑的话,有时候可能是怀孕的脉象,然后月经来潮之前也可能会有。下焦有瘀血也会有这种脉象。
下一篇
《黄帝内经》气血概念解析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