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7日,合肥市肥东县六家畈乡的六家畈小学名称恢复为“养正小学”。2004年8月,在县教育体制改革中更名为“六家畈镇养正中心学校”。2010年4月,养正中心学校与六家畈中学合并,用名“六家畈学校”。
“养正”校名停用,100多年来,无数有识之士和老师们为“养正”学校倾注的感情与心血却没有消逝。
(原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作《义学始基》)
一、创办吴氏义学
六家畈养正学校的前身是吴氏义学。1867年,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字公奇,号伯华)称病回到家乡六家畈后,牵头续修族谱、维修宗祠、筹建义学,得到了其弟弟吴毓兰的支持。
吴毓兰(1836~1882),字香畹,六家畈人。清朝咸丰年间,随长兄吴毓芬组织团练,多次随清军在庐州、凤阳、颖州等地与太平军对抗。1862年,和长兄吴毓芬一起加入淮军。“华”字营组建后,先任营官,不久即任副统领。吴毓芬称病回乡后,接任“华”字营统领。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东捻军首领赖文光突围到扬州,被吴毓兰带兵拦截俘获。因军功,被清廷“诰授通奉大夫,赏戴花翎,布政使衔”。光绪元年(1875年)调任北洋海防营务处,光绪六年(1880年)授天津河间道,1882年在任上去世。李鸿章奏请从优议恤,“旨赠内阁学士,扬州建立专祠,天津附祀曾文正祠,政绩战功载《国史本传》”,同时晋授为荣禄大夫,特赏从一品封典。
2019年8月10日在美国去世的中国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巫宁坤,是吴毓兰孙女吴德华排行第五的小儿子,从小在扬州“吴公祠”成长,年老时提起扬州“吴公祠”,每每眼睛发亮。
1880年,吴毓兰捐出200两“养廉银”,作为创办义学的经费。吴毓芬非常高兴,作《义学始基》文,郑重地说,“我族屡欲创建义学,因公款支绌,未克举行”,弟弟“捐廉二百两作为将来创办义学经费”,“此时为数尚微”,以后“无论何事,不准动用,俟生息五年,再议举办”。这200两白银,就是义学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吴毓兰、吴毓芬先后去世,义学仍然没有办起来,两人的后人没有放弃。吴毓兰长子吴鼎荣“体承先志”,于1898年春节后成立了义学,“收族中贫寒子弟而教之”。
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吴鼎荣,字景恒,号绍春,附贡生,吴毓兰长子,历任湖南临湘华容县知县、道州知州兼署东安县教谕训导,兼带道州防管即选知县,“授奉政大夫,晋授中宪大夫,赏加三品封典同知衔,随带加三级记録十次,覃恩加一级”。
吴氏义学座落在风景秀美的巢湖东北岸,1892年建成的镇湖塔侧(也有说名为“振湖塔”),离村庄较远,环境宁静、旷远,适合读书。义学由吴氏家族中的举人吴孟贞(字浩然,号养吾)主持,凡吴氏子弟在家受到启蒙教育后,可免费在此进一步深造。
(养正小学1914年时的学舍、学田)
二、改设养正小学
1905年,清廷迫于形势,下令自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起,废科举,兴学校,历时 1300 年之久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吴毓芬长子吴兆楣这时已辞官回乡,“倡导族人,以义学之基础,改设养正学校,并酌拨祠内公款及学田文社各款,藉为补助”,“一时有馀之家,莫不踊跃捐集,襄成义举”。
吴兆楣(1842-1906),字显甫,号葆之,太学生,吴毓芬长子,1862年随其父加入淮军,曾任“华”字营营官,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被“赏戴孔雀花翎,运同衔升用同知,直隶州知州江苏即补知县”,“军功历保遇缺即选从九,遇缺即选县丞五品衔”。吴毓芬去世后,吴兆楣在巢湖北岸靠近六家畈的地方倡建起镇湖塔,并具体负责建设巢湖忠庙淮军昭忠祠和李文安(李鸿章父亲)专祠等。
学校取名为“吴氏私立养正小学”,仍然由吴孟贞主持。“养正”,盖出于《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吴兆楣牵头,在六家畈吴氏宗祠北侧,购买了一所民宅,共32间瓦房,整理修葺后,作为校舍,这就是养正小学的旧址。
吴兆楣等人按照办吴氏义仓的做法,在六家畈及附近的凌福寺、刘寿三后份、长岗张等村购买了228块田地,共计190.03亩(十九担零三合),作为“学田”,用田租收入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1906年春天,养正小学建成后不久,吴兆楣去世。
(养正小学门口的“养正路”)
三、民国时期的养正小学
民国时期,养正小学学制采用六年制,低年级的课程有《国文》、《算术》、《音乐》、《体育》、《常识》等,高年级增设《地理》、《自然》、《修身》等科。北伐胜利后,低年级的《国文》改为《国语》,高年级的《修身》改为《公民》,并增设《卫生》一科。
六家畈吴氏子弟对养正小学充满感情、厚爱有加,曾任段祺瑞执政府高等顾问兼机要秘书的吴中英出力较多。他为养正小学作一嵌字长联,“养气凝神,学古有获;正心诚意,入德之门”,悬于学校入门屏风两侧,作为学生座右铭。1918年创办“庐阳湖滨初级中学”,与养正小学出入同一个门,其结拜兄弟冯玉祥捐赠3000大洋,建图书馆,起名“焕章图书馆”,段祺瑞题颁一方横匾“求所以立”,悬于馆内正梁上。馆内藏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等名贵书籍,在合肥乡村中独一无二。
六家畈地区行政名称自1949年10月到2000年4月,一直都称“湖滨”:湖滨乡、湖滨公社、再到湖滨乡。“湖滨”名称,应与“湖滨初级中学”名称有关。
吴中英(1879年—1938年),字霖生,六家畈人,中央陆军大学毕业,历任安徽都督府军政司司长(少将)、甘肃都督署军务厅长(陆军中将)、陇东镇守使、段祺瑞讨逆军参谋处副处长(讨伐张勋)、靳云鹏组阁的国务院秘书长、段祺瑞执政府高等顾问兼机要秘书等职。段祺瑞执政府垮台后,息影政坛。1938年1月,与二弟吴中流、黄麓师范校长杨效春等人一起被掌握安徽权力的桂系以莫须有的“汉奸”罪名枪杀,造成抗战时期有名的“六家畈冤案”,1948年平反。
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家乡距六家畈约15公里, 1928年他在家乡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与南京晓庄师范并肩驰名,被视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楷模。1935年3月,养正小学校长吴蕴智弃教从政,黄麓师范校长杨效春介绍其弟子钱焕文任养正小学校长。黄麓师范毕业生到养正小学实习,实践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由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一时间,四方来学者众多,养正小学六个班达300人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鼎盛的时期。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寇进逼,学校解散,停办一年多时间,复课后,吴逸鸿、周青云、吴一峰、吴德诚、吴佩之、吴崇庚等人先后任校长。
吴佩之(1874-1963),名纫礼,字佩之,六家畈人,1889年与表兄罗开榜(1920年以陆军部次长代理总长,中将衔)从家乡徒步至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学习,毕业考试以各科全优获全校第一名,深受校长萨镇冰器重。历任“海圻号”舰长、陆军速成学堂监督、陆军大学监督、海军部军械司司长(海军少将衔)、海军部次长(海军中将衔)等职,一度代理海军总长。1926年,随段祺瑞下野而隐退。
抗战胜利后,吴佩之回到家乡,主动出任养正小学校长,并教学生早操,要求学生既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又要有强健的体魄,将来好为社会效力。每逢周会,都向师生发表讲话,鼓舞老师,勉励学生。
(养正小学1999年6月统计的捐赠房产和捐款情况)
四、养正小学新发展及校名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期,肥东县只有极少数的小学是公办学校,养正小学仍为私立民办性质,春季招生,六年制,用皖北行署文教处编写的小学教材,改《国文》为《语文》、《算术》为《数学》、《公民》为《政治》,经费主要依赖祠房公产、学田和部分学费收入。新社会新风尚,学生入学率大增,尤其是女生入学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多。
1952年9月,肥东县民办小学全部转为公办,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仍为六年制,采用国家编印的统一教材。由于学校公办,教师生活有保障,积极性提高,教研气氛浓,教育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建立中心小学辅导制度,学校被指定为“湖滨学区辅导小学”,“养正小学”名称一度成为历史名词。
20世纪80年代,陈旧的校舍已不能适应少年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需要。1988年,六家畈吴世武、吴世勋、吴智勇、吴崇庚、吴泽礼、吴玉山等人自发成立“恢复振兴养正小学筹备委员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出《告乡亲书》,广泛与海内外乡亲取得联系,得到了强烈回应,十余年时间共获捐款208万元,房屋215间,其中吴宗俊(吴毓芬三子吴兆棨的曾孙)、吴朝玉(吴毓兰长子吴鼎荣的曾孙)家族捐故居及“也是园”等处房屋94间;吴中英、吴中流、吴光杰家族捐款90万元,故居房屋98间;吴敬初家族捐款4万元,故居房屋23间。
原小学场所面积小,教学楼无法在校内兴建,需要重新选址。新校址选在原吴毓芬故居东侧空地。建设前,吴世勋、吴玉山多次和肥东县主要领导商量,建议恢复“养正小学”名称。新校区教学大楼奠基典礼上,肥东县主要领导同意。1993年3月17日,正式改“六家畈小学”为“养正小学”。吴世玮捐款2万美元,建成由吴世珊起名的“守诚楼”。经吴世珊、吴世玮、吴向明等人积极争取,广州侨联捐款22万元人民币,吴世玮、吴世珊另分别捐2.2万美元和2万美元,肥东县和六家畈镇政府同时拨款10万元人民币,建成“习勤楼”。“习勤楼”,取自吴中英、吴中流和吴光杰三兄弟所建“颐园”里的“习勤馆”名。
为养正小学出力的这些六家畈吴氏儿女,吴世珊、吴世玮、吴世勋、吴世武是吴中流子女,吴向明是吴毓兰长子吴鼎荣的曾孙,吴玉山于1970年3月至1992年7月期间任六家畈小学校长。吴崇庚是吴敬初次子,1949年任养正小学校长,后任中央党校老师,吴智勇是其堂兄,在养正小学任教数十年。吴世珊还是美加安徽同乡会名誉会长,三届美国总统的华裔问题顾问,美国有名的“吴阿姨热线”创办者,1984年成立“吴阿姨服务中心”,几十年如一日为去美国的华人服务,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赞誉,多次获得人道主义奖、市长奖、杰出成就奖,是全美妇女会苏珊‧安东尼奖的第一位华裔得主。她时刻不忘自己家乡,在安徽大学设立“吴世珊奖学金”,为赴美留学短训班牵线搭桥,多次介绍美国企业家和台商到合肥考察投资,两度带团返乡参加“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活动等,被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市荣誉市民”称号。2014年,92岁高龄的她编辑出版了一本青少年环保认知的书,实现了为配合联合国组织宣传环保理念的梦想。
(肥东县政府《广州侨联习勤侨心楼记》)
五、新校区的养正小学
养正小学新校区占地面积10640平方米,建筑面积6480.32平方米,除了教学大楼、“守诚楼”(“习勤楼”在校北门外),还有宿舍楼、“黎牧图书馆”和亭阁、假山等,办有幼儿园。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教学区、生活区、幼儿园、体育活动区布局合理,国家一类标准的自然实验器材、国家二类标准的电教设备和体育、音乐等器材齐全。
学校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教研气氛浓烈。老师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发表,在肥东县获奖,十余位老师在市、县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1人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小学特级教师,1人被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8人(次)被合肥市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44人(次)被肥东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养正小学学生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县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62人获得国家六部委颁发的奖项,3人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奖项。
养正小学也被合肥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校园”、“甲级管理学校”、“侨务捐资项目先进管理单位”等称号。安徽省和合肥市新闻媒体多次对养正小学进行采访报道,合肥电视台还为养正小学拍摄了4集电视系列片《托起明天的太阳》,分三次播出。全国侨联副主席郭麟恭和省、市领导多次到养正小学视察、调研,肯定养正小学工作。
养正小学成为六家畈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为六家畈2006年5月获批“六家畈侨乡”作了重要贡献,这也是安徽省首次批准的唯一侨乡。
当地政府将经过养正小学门前新建成的道路,取名为“养正路”。
2006年11月,六家畈镇与长临河镇合并,成立新的长临河镇,镇政府办公驻地长临河。2010年4月,养正小学整体迁到六家畈中学,与中学合并成“六家畈学校”。2015年9月停止招收七年级(初一)学生;2017年6月最后一届九年级(初三)学生毕业后,初中部就没有学生。2019年1月,肥东县教育体育局将六家畈学校更名为“长临河学区六家畈校区”,校内学生目前尚有150多人。
时代如潮,百年沧桑,或许“养正小学”或“养正学校”名称有一天再被使用。
附:六家畈养正小学历任校长一览表
六家畈养正小学历任校长一览表
姓名
籍贯
任职起止时间
备注
吴孟贞
六家畈
1898.2—
1923.1
字浩然,举人,曾任北洋时代县长,原主持吴氏义学,废科举后,转办吴氏私立养正小学
吴叔平
六家畈
1923.2—
1931.2
谱名吴和义
徐安泉
肥东
1931.3—
1933.2
吴蕴智
六家畈
1933.3—
1935.2
合肥庐州师范毕业
钱焕文
江苏
南通
1935.3—
1937.10
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八一三”事变后,日寇进逼,学校解散
曾正初
合肥
1939.2—
1939.10
皖干训班毕业 ,1938年4月合肥沦陷后养正停办一年。1939年国民党掌握乡村政权,派曾任清和乡长兼养正校长,不久,乡村沦陷,曾离开。
吴逸鸿
六家畈
1940.2—
1945.2
谱名吴竺礼
周青云
肥东
1940.2—
1945.2
吴一峰
六家畈
1947.3—
1947.6
大学肄业,曾任保长
吴德诚
六家畈
1947.8—
1948.2
曾任北洋时代县长
吴佩之
六家畈
1948.3—
1949.2
谱名吴纫礼,曾任北洋政府海军次长、代理总长。
吴崇庚
六家畈
1949.3—
1950.2
时中法大学学历,195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党校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
吴道义
六家畈
1950.3—
1951.2
中央政治大学毕业
周耀华
肥东
1951.3—
1959.2
1952年9月养正小学转为公办,更名为“湖滨学区六家畈中心小学”。
沈时霖
肥东
1959.3—
1961.4
中师毕业
吴义顺
六家畈
1961.5—
1970.2
巢县中学毕业
吴玉山
六家畈
1970.3—
1992.7
肥东师范学校毕业
吴前旭
六家畈
1992.8—
2003.12
肥东师范学校毕业。1993年3月17日恢复“养正”校名
吴和生
六家畈
2004.1—
2010.4
大学本科毕业,安徽省小学特级教师。2010年4月与六家畈中学合并成“六家畈学校”。
主要参考资料:
1、六家畈《吴氏族谱(盈字号)》,1914年版(民国三年)
2、六家畈《吴氏族谱(一)﹒祖谱卷》,吴德章主编,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4年3月印刷
3、六家畈《吴氏族谱》,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5年12月印刷
4、《六家畈吴氏总谱》,安徽肥东六家畈吴氏总谱编辑委员会2017年12月印刷。
5、《合肥通史﹒人物卷》,方英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
6、《李鸿章与淮军的创建》,翁飞著,黄山书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7、《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陈恩虎著,黄山书社2014年11月第1版
8、《走进肥东祠堂》,梁建文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9、《挽联背后的故事》,吴江撰
10、《从“战争新娘”到“吴阿姨热线”》,吴江撰
11、《养正中心学校简史》,吴抱冰、吴前旭撰,六家畈吴氏宗祠西壁上
相关文章:
远人:合肥六家畈吴氏义仓及其启示
远人:巢湖岸边镇湖塔
远人:故乡的《摇篮曲》
远人:小徐村史
远人:小徐一家亲(童谣)
远人:小徐集美食“八样”
作者简介:吴钊,常用网名“远人”,安徽肥东人,合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合肥市志愿服务条例》起草人之一,文集《永远的志愿者》2013年5月由黄山书社出版。曾代表所在工作单位参与《合肥市志》两轮的修志工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