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眨眼的功夫
就过去了
大家都调整好状态了不?
兔年开工这几天
小编提醒:
大家除了要克服节后综合症之外
还要打起精神来
关!注!冷!空!气!
必究还是“数九”天
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明天(1月31日)起,冷空气来袭,我国大部地区将自西向东出现降温,长江以北地区并伴有大风天气。
受冷空气影响,预计1月31日至2月2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6℃,青海、吉林、河南、湖北、湖南等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左右,并伴有4~5级风,局地阵风达8~10级。
在降水方面,预计今天( 1月30日),西藏西南部有小到中雪,普兰等地有大雪,局地暴雪;明后两天,西北地区东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等地将有小雪或雨夹雪,局地有中到大雪。
目前正值春运期间
低温雨雪冰冻等天气
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增多
因此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十分有必要
每年冬季,时常能听到人们提起“数九寒天”,以及“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今天进入了“五九”第四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意思是,五九以后
大地逐渐回春,天气转暖
有些地方的柳树已经开始抽芽了
我们已经挨过
最难熬的三九、四九天
迎来了春意萌动的“五九”天啦!
春天,你还远吗?
五九是冬至开始的第五个九天。五九一般是1月份到2月份之间的几天。五九是我国数九当中的中间的一个节气,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什么才是“数九”?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民俗学者介绍,“数九”不是节气,可算作是古人发明的一种计时方式,同时还衍生出“九九消寒图”等娱乐方式,借以计算、消磨漫长的冬季。
每到冬天,常能听到“数九寒天”的说法,那么,什么是“数九”呢?一般认为,那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节气,又叫“冬九九”,从冬至开始计数,称为“交九”,此后每9天为一个单位,叫做“九”,等过了9个“九”,加起来是81天,谓之“出九”,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根据古籍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存在了。梁代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文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曾有人好奇,为啥是数“九”而不是数“二”、“三”、“八”等数字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逐渐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
为何会有“数九”出现?
可能是因为古代取暖条件比较落后,对他们来说,寒冬对生存很大的威胁,人们希望它能很快过去,而且农耕社会,进入冬季后基本已经没有农活,所以古人慢慢发明“数九”的计时方式,同时还有一些消遣娱乐的活动,用以打发时间。
比如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九九歌”(即“九九消寒歌”),不止吟诵起来合辙押韵,还形象地描述了从冬至到第二年春分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甚至农业上一些耕种规律都有所体现,如同北方很多地区流传的那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由于各地物候不同,所以每一地的“九九歌”也会有所差别。
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九九消寒图”,分为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比较有趣的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既能计算时间,又能当做一种精美装饰品。
现在的御寒方式、条件比古代有了很大改变,但冬天的物候、气候现象依然存在,所以‘数九’以及‘九九歌’对人们的生活依然有参考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传统。
视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中央气象台、国家应急广播、央广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