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五种常见胃病的治疗方法,实用!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中医病因: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五种常见胃病的病因及治疗

①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舒肝理气和胃解郁。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

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② 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

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便溏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脉沉细。

温中健脾。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③ 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象脉象,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脉紧。

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

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④ 胃阴不足型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弦细。

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⑤ 胃络瘀血型

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及、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

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

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中医治胃病的好处

中医治胃病,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调理,没有西药对胃黏膜的刺激,没有药物依赖性,从五脏六腑同步调理,效果好,绿色安全、没有副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纯中药制剂在治疗胃病时至少存在4大好处:

1、中医认为胃脾各为表里,互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中药制剂不仅对脾胃有综合治疗补益作用,而且能调和肝胃,因果皆治。

2、中药治疗胃病,具有治疗与调理双层作用。独到组方能够直击病灶,驱除病气。中药天然成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能修复破损的胃粘膜,消除胃病反复发作根源,因而复发率低,疗效持久。

3、中药取之于天然,避免了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4、中药不致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人体也不会对中药产生依耐性;患者选用中药治疗胃病的关键,是持续治疗。

中医穴位法:中医穴位贴依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一症一方现配药贴,针对穴位直接贴上。

穴位贴机理:佛医除病讲究辨症施医,断除根源,对于胃炎,根本的病因在于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中医中草药药贴,外贴神阙穴,有效成份通过经络传导直达病变部位,避免了对胃壁的刺激和吸收率低。

此外,有不懂的,或患有胃病的可以加微 信12817787咨询潘大夫中草药药贴治愈方法!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