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传承两千多年的民俗
都江堰:砍杩槎,放水啰!
砍杩槎放水。 图据川观新闻
外国使领团参加都江堰放水节。都江堰市外办供图
“砍杩槎,放水啰!”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杩槎开出,一江春水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都江堰畔欢声雷动。4月5日上午,2023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
本次放水节以“上善若水·天府粮仓”为主题,千余位观礼嘉宾身着汉服沉浸式参与放水大典,来自厄瓜多尔、泰国、马耳他的驻华大使,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馆公使以及波兰、智利、西班牙等17个国家30余位驻蓉驻渝总领事、领事官员及代表受邀体验水文化。
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有着两千多年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目前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四川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一江春水富天府
2279岁都江堰焕发新的生机
都江堰之所以长盛不衰、造福至今,就在于它坚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为了清淤淘滩,人们便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竹笼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淘外江时拦水入内江,淘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正逢农忙时节,成都平原急需用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放水仪式,砍开拦河杩槎,引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都江堰放水节因此而得名,并于唐宋时期渐成规制。清代诗人山春有诗记录都江堰清明放水之盛况:“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因为坚持了一岁一修和清明放水的制度,2279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焕发着新的生机,至2022年底,灌区面积2.86万平方公里,灌溉农田1131.6万亩,今年春灌将确保灌溉面积1133.2万亩。在利水保粮方面,都江堰灌区集聚了全省近1/3的人口。滔滔江水,悠悠古堰,推动了天府农耕文明的缘起、发展和繁盛,不仅惠及当时,而且利在千秋,成就了繁荣富庶的天府粮仓,对四川粮食生产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
一江春水绿天府
书写公园城市的最美乡村表达
都江堰在改善四川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一幅“茂林修竹、美田弥望、岷江水暖、青山如画”的生态画卷正在天府大地上徐徐展开。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桂湖、望丛祠、罨画池、东湖、陈家桅杆、三星堆、金沙、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永陵、五凤溪、三苏祠、石象湖、老君山、黄龙溪、平乐、安仁、新繁、白鹿、街子、洛带、黄龙溪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古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一江春水浇灌出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美四川。
而都江堰灌区的水利工程,更是星罗密布、各展风韵,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漾;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潋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而遍布天府大地的川西林盘间,乔木、竹林、河流有机融合,书写着公园城市的最美乡村表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