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在军事上逐渐强大,秦赵两国可以说在一段时间内是势均力敌的两个国家,秦赵出现重大分水岭是在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时,对比一下两国的各自对手,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王翦。秦赵各占两个,白起对廉颇,王翦对李牧。那为什么秦国越挫越强,而赵国却在几十年间一败涂地直至被灭亡。反观秦赵之间在对待人才方面是怎样的就大概能知道为什么赵国败得这么惨。
第一组选手白起对廉颇: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时期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国国君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求秦国息兵以自保。冯亭不愿意降秦,却将上党献给赵国,想借此机会韩、赵联合,以抵御秦国。
送到嘴边的肥羊,赵孝成王当然愿意接受,但他也知道接受了上党就意味着与秦为敌,于是问计于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敌白起,廉颇勇猛善战,攻城略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秦军来攻。
“长平之战”爆发,秦果派武安君白起来取长平,正如平原君赵胜所料,白起攻了三年,廉颇守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也没能攻下长平。此战廉颇只要能守住城池就是胜了,秦国发起战争,千里奔袭,没攻下长平就无功而返,几十万大军打了三年无功而返就是输了。
此时,两国都在死扛,这时候比的就是耐力,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王者。
赵王先扛不住了,前线一遍一遍催粮,粮库早已无粮,恰在这时,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就是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赵
赵括的母亲听说赵王要用赵括为将,直接闯进王宫阻止,赵王不听,老夫人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兵败,请大王赦免老身不受株连。”赵王意已决,用赵括换下廉颇,败局就已经定了。
赵四十五万大军全部被秦坑杀,几乎是赵国全部的青壮年。
第二组选手王翦对李牧:秦始皇和赵王迁时期
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地发生大地震,第二年发生大饥荒,再加上连年战争。赵国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的秦军。
王翦一听李牧为将,知道此仗难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可能迅速取胜,于是禀告秦王,再行反间计,派奸细入赵都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杀了他,司马尚也被撤换。
仅仅过了三个月,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公子嘉逃往代地,赵国算是灭亡了。
小结
“长平之战”赵国主要败在赵王听信流言用赵括换下廉颇,公道地说一句,赵王打不起,打仗打的是钱,秦国自商鞅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军,而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只是强了军事力量,农业生产远远比不上秦国。
三年的消耗战,几十万大军,早已耗尽了赵国的战略物资,粮库没有粮食,民以食为天,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不借,此时诸侯国之间这种各自为战的态度给了秦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好有时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对付。
到了赵王迁时期,王翦一听李牧为将就判定这是个难啃的骨头,而赵王迁没有吸取“长平之战”的教训,又中了秦国反间计,用不知名的宗亲换下李牧,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上天给了秦国很好的机会,赵国历届国君不能放手统帅,任意干预,临阵换将,赵国一灭,秦统一六国加快了步伐。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