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最大的流动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生活着依水而居的罗布人,他们与世隔绝,在沙漠深处靠捕鱼为生,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充满神奇的魅力。
沙漠和捕鱼,两者听起来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在沙漠里捕鱼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罗布人就是在沙漠里捕鱼度过奇特而平凡的一生。
▲罗布人村寨
据相关资料,清朝以前,罗布人生活在罗布淖尔(新疆巴州尉犁县)水边,他们长期处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与外界隔绝,没有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没有武装,没有文字,讲着罗布语。
清朝乾隆 22 年(1757 年),参赞大臣阿尔衮率军追剿准噶尔沙拉斯部众人马,在搜寻过程中知道了罗布人的存在,后来该地区发生天花传染病,夺去了大部分罗布人的生命,活下来的也四处流亡。
塔里木河流到哪里,哪里就有生命和绿洲,塔里木河也是罗布人生存的依靠。
“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拨皮为衣,或以水獭之皮并捕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
——《回疆志》
▲图源:@杂志《行者无疆》
罗布人的数量虽少,但是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罗布文化,其中舞蹈文化更是他们的文化瑰宝。
罗布人被称为沙漠的子孙,只要能捕到鱼,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总能生存下去。
罗布人会通过大量表现劳作过程的舞蹈,凸显这一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舞蹈中会有男子泛舟湖上,模仿捕鱼的动作,展现出辛勤劳作的场景。
最好玩的是“做饭舞”,据说是因为热情好客的罗布人在给客人准备饭菜的时候,高兴地一直哼曲,后来索性就根据这个编出了舞蹈,跳舞过程中模仿拉面的全过程,梳妆、洗手、和面、切面脐子、拉面、盛饭给客人等。
舞蹈作为抒发情感的直接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罗布人还有一个出名的舞蹈,那就是“狮子舞”。
有读者可能会好奇,新疆貌似没有狮子生存过,为什么会有狮子舞?更奇怪的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罗布人竟创造出狮子舞。
是不是罗布人欣赏狮子的凶猛,勇敢,为了让狮子和他们的距离更加紧密,选择将狮子的形态模仿到极致,让狮子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些许的乐趣和面对生活的热情。
罗布人的狮子舞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狮子舞大有不同,罗布人的狮子舞主要表现狮子的步态、捕食、玩耍等生活状态。
伴奏的乐器只有纳格拉与苏呐依,舞蹈者跟着纳格拉与苏呐依的节奏翩翩起舞,既要模仿狮子的眼睛、手、身、步,又要模仿抓、扑、腾、跃等动作,把狮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狮子舞也是新疆的动物模拟舞之一,它的精髓在于模仿动物的神态、形态,让这些动物以凶猛又生动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根据考证,狮子舞由龟兹(今新疆库车)传到中原,在中原风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体尾、 金镀眼、银贴齿”,也是“狮子舞”源远流长的历史印证。
关于狮子舞的传说,相传300年前,一个罗布人抓住了一头小狮子,精心饲养,教它跳舞,狮子没有学会舞蹈。
罗布人却知晓了狮子的习性,学会了狮子的各种动作形态,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罗布人狮子舞。
有趣的是,根据史料记载,曾经也许真的有“西域狮”存在过。
《后汉书》记载:月氏曾向中原进贡狮子。有说法称当时的狮子是西域本土产的,也有说法称进贡的狮子其实是大型的狗,但具体的情况有待考证。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中出土的舞狮俑或许能让“西域狮子曾经存在过”这一事件得到证实。
不过,不排除舞狮俑是以“游客”的身份自中原来到西域,从此在这里成为某人心爱的旅游纪念品。
可以肯定的是,狮子的形象在那时已经深入人心,代表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意愿,成为了大家心中的美好吉祥物。
▲舞狮俑
狮子舞的出现,让我们更加相信,在那个世代人们利用种种机会,不断拓宽文明的边界,让生活充满乐趣。
大漠孤烟,小舟落日,罗布人在这个“沙漠桃花源”里创造了独特的沙漠文化,他们的文化因独特的魅力而源远流长,罗布人的种种习俗正是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印证。
如今,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这个宝贵的文化,不让独特的沙漠文化流离失所,看到社会各界人士为了守护这个宝藏文化做出了各种努力,令人欣慰。希望罗布人的沙漠文化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回到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可爱灵动的狮子舞不仅是罗布人习俗的传承,更是新疆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如果能够“沉浸式”体验到独特的罗布人文化,那也真是个有趣的经历。
所以说,世界这么大且如此之精彩,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啊!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