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流入大海,但是黄河的走向却不像长江那样,基本上是东西走向非常规整,黄河在西北地区它基本上是西南东北走向。如果说把黄河比喻成一个“几”字,那么西北这个区域就相当于“几“字的一撇,这样的一撇把我国的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这些省市自治区的大部分区域隔在了西北。黄河河面宽阔,水深流急,所以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一道天堑,是内地与西北之间交通之间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在古代的兰州附近,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则民谣:
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能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特别是在古代,桥梁建筑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要渡过黄河天堑是非常不容易。我们的先民如何渡过黄河一直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家熟悉的唐僧,也就是唐代的高僧玄奘去西天去印度取经,他是如果渡过黄河的?根据史书的记载,玄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在他那个时期,黄河上曾经修建过一座桥梁。根据史书上记载,在当时的兰州曾经存在过一个割据政权,这个割据政权叫西秦,是十六国时期鲜卑建立的一个政权。这个西秦政权就在兰州的黄河上游永靖县曾经修建了一座木制的桥梁。《水经注·河水》卷二中这样记载:
乞佛(伏)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这个乞佛他就是当年西秦的国君,这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上记载的,他曾经为了两岸通行的便利,在永靖县黄河比较窄,就修建了一座木制的飞桥。为什么叫飞桥呢?因为高高地飞架于黄河之上,达到50丈,三年才修成。这座桥修成以后就大大地便利了两岸的交通。在玄奘之前,东晋有一个高僧叫法显,法显取经的时候史书中就明确记载他是通过这座飞桥过的黄河。玄奘是怎么过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西秦修造的这座飞桥一直存在到北宋时期,所以玄奘取经的时候,那座飞桥应该还有,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唐僧也就是玄奘应该是通过这座飞桥过了黄河,踏上了慢慢的取经之路。
明代的时候,在兰州这个区域有一座浮桥。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十八年,是公元1385年这个时间修建的一座浮桥。这座浮桥当时修建的时候也是非常困难,修建这座浮桥的一个人是当时兰州卫的地方官,官职是指挥佥事,叫做杨廉。当时修桥的位置大概就相当于兰州现在中山桥附近,怎么修的呢?现在两岸竖立两个将军柱,粗大的用铁铸的将军柱,然后在将军柱的上面和下面连起来两根大的铁索,横跨在黄河的河面之上。这个铁索达到了400米左右,然后在河面上并列地摆上24条木船,木船它们自己相连,同时又连在这两根铁链上,然后在木船上铺上厚厚的木板,两边竖上栏杆,通行人,马,车,这就是当时的那座浮桥。因为这座浮桥修建在当时明朝的兰州城北镇远门外,所以又叫“镇远浮桥”。这座浮桥建成以后,对两岸的交通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到清朝的时候道光年间有一位诗人叫叶礼,曾经到大西北巡游的时候也经过这里,经过这座浮桥到西北去,他发出了一个感慨:
天下黄河一道桥,排空船势扼中腰。千寻铁链悬高空,更系编茅缆几条。
形容镇远浮桥非同一般的气势和带给人们的交通的便利。不过这座浮桥并非永久性的浮桥,每年到11月份的时候,我们大家知道黄河要上冻,要封冻了。封冻的时候你这个船只就不能放在黄河里边,否则的话就会被冻坏。所以这个时候把木船拆掉,那人们怎么渡黄河呢?当时的黄河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所以人们就在冰上过河,所以称为“冰桥”。同时在每年的夏天和秋天,因为黄河来水水势非常大,所以水势迅猛的时候就会把木船给冲走,当时的黄河上排了24条木船。木船非常大,但是你也架不住水大,所以当夏秋季节的时候,木船经常被冲走,这样的话也导致这个浮桥无法渡河。
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逐渐地传到我们国家,我们国内洋务运动也兴起了,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在这个时候兰州有两个地方官,也是具有非常开放的这种思想和意识的。有一个是陕甘总督叫做升允,还有一个是属于兰州道台同事又兼着甘肃的洋务总局的总办叫彭英甲。他们看到兰州的浮桥已经不能满足两岸的交通需要了,所以脑子里面就在想能不能建一座钢铁桥梁。恰好在1906年的时候,德国有一个桥梁专家叫做喀佑斯到西北去巡游,巡游的时候来到了兰州。升允和彭英甲就会见了喀佑斯,领着喀佑斯考察了兰州这个地方的地形外貌,咨询了建造一座钢铁桥梁的条件和资金的情况,喀佑斯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种背景下就在1906年,升允和彭英甲联名就给当时的清朝政府递交了一份在兰州修建钢铁桥梁的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面升允和彭英甲提出了在兰州修建铁桥的三点理由,第一点理由,他说兰州城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是西北的重镇,第二点就是明代修建的那座浮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内地与西北之间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这个报告里面升允和彭英甲还谈到说11月份以后不能通过浮桥,进行两岸的交通了,老百姓都从冰桥上过,但是到第二年开春的时候,这个冰面变薄,因为冰层开始融化了,很多人还在上面走。因为这个时候冰还没有化完,你不能重新把浮桥修起来,所以很多老百姓包括牲畜都掉在了黄河里,造成了无畏的人和牲畜生命财产的损失,把这一点也写进了报告。还有第三点说在兰州这个地方修建钢铁桥梁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并且做了一个大概的估算说需要国库白银16.5万两。
不过,升允也好,彭英甲也好,他们两个人心里都很明白,这份报告能不能得到批准是不可知的。我们大家知道,1906年我们国家是什么形势呢?前期有两次鸦片战争,后来又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期间还插了一个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晚晴政府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当时的晚晴政府的皇帝是光绪帝,而实际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他们两个人主要的人物是如何稳定风雨飘摇中晚晴的统治,保证他们的江山社稷的安定。按理说是无力也无暇顾及兰州修桥这个小事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升允和彭英甲的这个报告竟然得到了当时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批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就批准了这个报告,而且下达到外务部让他们进一步落实实施。这份报告的批准是晚晴时期涉及金额最大的一个民生工程项目,它给兰州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到1907年的时候,外务部就与德国的外商签订了正式的合同,资金也到位了,开始正式修建兰州的铁桥。但是修建铁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我们国内的技术条件很不成熟,科学技术也不发达,所以当时修建这座黄河铁桥所有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包括水泥,包括一颗铆钉都要从德国进口。从德国通过海洋运输到天津港,然后从天津港再用火车运到郑州,郑州当时到兰州还没有火车,只能通过马车,牛车,驴车再把这些零部件和机器设备运到兰州。郑州与兰州之间有1000多公里,道路泥泞难走,还要有时候上山下山,所以及其艰难,大量的牲畜死了,有些人也因此倒毙在路的两边。当时运输工人主要是从甘肃到兰州那一带调拨的,他们当时说了一句话,说即使头供地我们也要把这些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原材料运送到兰州。凭着这样的一股倔强最终把材料按时运到了兰州。这个桥经过了三年的时间在1909年的时候顺利地建成了,建成之后就成为当时黄河上的第一座钢铁桥梁,被称为天下第一桥。不过当最后核算整个开支的时候,达到了30万两国库白银的左右,实际上是当时预算的将近一倍。
我们经常说地方官修桥,铺路都是德政善举,不过我觉得兰州铁桥的修建却不是这四个字所能概括它的深意的。它不仅表明了当时的升允,彭英甲他们的开放,前卫的这种思想意识,同事表明了在大清政府眼里西北边疆的重要性,也显示了当时我们的民族工业的落后,这种情况也刺激了我们民族工业后续的发展,而更加有历史意义的是就在兰州黄河铁桥修成的第二年,1910年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这也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间点。所以到1928年的时候,兰州铁桥就改名为中山桥。这个中山桥是德国商人人家设计的寿命是80年,所以到2004年的时候,这座黄河铁桥就作为永久性的步行桥保留了下来,今天就屹立在兰州的白塔山下,成立兰州城一座地标式的建筑。兰州修建桥梁的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呢?如果说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和浮桥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才华,那么,兰州铁桥则跨越了一个时代,昭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
黄河从天堑一夜变成了通途,而铁桥的建成也给兰州的城市格局带来了显著的影响。黄河干流全长5400多公里,兰州成为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那么,黄河两岸如此之多的城市,为什么只有兰州夹河而城呢?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黄河的中下游很多地区不适宜夹着黄河的两岸而建立城市。特别是在下游地区,在开封以下黄河的河道变宽,形成地上悬河,窄的地方有几里地,宽的地方甚至有十几里地二十多里地,在这种情况下要夹着黄河的两岸建城是不可能的。同时由于黄河容易决口又频繁地泛滥,所以很多城市都远离黄河而建。在上游,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黄河的河道也是非常宽阔,也不适宜夹着黄河的两岸建城。山西的黄土高原这个区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也不适合。兰州这个地方位于兰州盆地,这个盆地自西向东有四十多公里,南北宽有10多公里,两岸都是山,北岸是白塔山,南岸是皋兰山,地质非常坚硬。河面也不宽,大概是200米到400米之间,所以它就适合夹着黄河两岸建立桥梁形成城市。而且这个河谷盆地水草丰美,灌溉便利,既适合发展农业,又适合发展畜牧业,也可以有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城市,所以兰州就成为万里黄河上唯一的一座夹岸而建的城市。不过兰州城这种夹岸而建的这种格局在明代以后有了浮桥,后来有了中山桥以后才正式形成。
兰州城最早的时候叫做金城,而金城建立的时候是西汉时期,是两千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金城就在现在兰州城的主城区,在黄河的南岸。到了唐代,城池的格局也是这样,盛唐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叫高适,到西北路过兰州,晚上就住在兰州城。因为第一次到兰州,晚上听着黄河的涛声,自己的心情非常地激动,所以睡不着。晚上就登上了兰州城北的北城门楼,然后留下了一首诗《金城北楼》: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描写了兰州城的山水之没,关隘之情,成了形容兰州这座城市的名篇佳作,至今还广为流传。不过这首诗也给我们显露出来当时的唐朝兰州城也是建立在黄河的南岸,而它的城北墙就临着黄河的岸边,唐朝的时候仍然是这样的格局。后来到了明朝,修成了浮桥之后,城市的格局才拓展到了黄河以北,在拓展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明朝的肃王,叫做朱楧。
当时朱元璋把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来在各地负责保卫明朝国家的安全。他的第十四子朱楧就被分到了甘肃做肃王,但是这个肃王的藩邸一开始的时候是在河西走廊的张掖,在张掖待了七年,这位朱楧待不下去了,因为张掖这个地方缺水,风沙大,环境不是十分优美。到了1399年的时候,他就把肃王的藩邸从张掖转移到了兰州城内,因为兰州城内环境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所以他非常喜欢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山水风光非常类似于他在南京看到的山水风光。这次转移对兰州城的城市格局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一点使兰州城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藩王来了之后有大量的官员,有大量的家眷,大量的军队进驻到兰州城内,所以人口迅速增加,到明朝末期的时候有三十多万人。
第二个影响是商业繁荣,前面我们提到兰州这个地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所以在以往的时候繁忙的商业交通,外交使节都要经过这里,到明朝的时候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所以通过当时的兰州浮桥大量的西域的植物种子还有珍贵的动物比如大宛的宝马,西域的骆驼源源不断地通过兰州进入到内地来。同时我们内地的有些农业生产技术,一些科学技术瓷器等等也通过兰州到达西域地区。大量的僧人使节的到来,使兰州城的住宿都成了问题,所以在兰州城的北门镇远门外专门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就叫“万国梯航坊”,专门负责接待这些时节和商人。
第三个影响就形成了夹岸而立的这种城市格局。在朱楧之后,历代肃王也都以这里为藩邸,时间长达160年左右。因为有浮桥,所以就在黄河的北岸白塔山上建了白塔寺,建了白塔,而且逐渐地有人口移居到黄河的北岸,随着黄河北岸人口的增加,夹岸而生的这种城市格局也就逐渐逐渐地形成了。后来等到中山桥修成以后,夹岸而生的这种城市格局也就被定型化了。兰州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兰州把丝绸之路和黄河文化紧密联结在了一起,丝绸之路上传播的是黄河文化,而黄河中流淌着丝路传奇。
兰州牛肉拉面的发明者叫做马保子,是一个回民。他在1915年年的时候发明了牛肉拉面,这个人没有上过学,但是非常精明,非常善于观察。他发现兰州这座城市是各民族杂居的一个城市,在这个城市里面,两个民族的人口最多,一个是汉民族,一个是回族。汉民族是农耕民族,非常喜欢吃面食,而回民非常喜欢吃牛羊肉,所以他就想如果我做一个生意使这两个民族都喜欢,就可以把牛肉,羊肉加上面混搭。一开始的时候他失败了,他做的是羊肉拉条子面,但是羊肉我们汉民族吃着觉得太腥膻,不太喜欢这个味道,而拉条子太硬,老人小孩不喜欢吃。他的店就开在兰州城的东门外,一开始这个生意没有做成功,后来他就逐渐地琢磨,想办法才变成了牛肉拉面。牛肉比较软,又比较烂,又不是那么腥膻,汉民族老百姓也喜欢吃,回民老百姓也喜欢吃,而拉面比拉条子要松软,色泽光亮透黄,非常诱人。这样一改造,他的生意迅速红火起来了。马保子对他的牛肉拉面又做了一些改造,使牛肉拉面形成了一二三四五,五大特色。一红,红辣椒油,二绿,香菜或者蒜苗,三白,放几片白萝卜,四黄,说的是他的拉面光亮透黄,五清,用的是牛肉清汤面。这样的话不腻,所以广受老百姓的欢迎,后来成为了风行全国的一个流行的面食,被称为“天下第一面”了。
这可以说是兰州的一张文化名片,除此之外兰州还有一个文化名片,这个文化名片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花儿”。花儿是西北民歌,俗称“花儿”,因为西北民族热情,豪放,善于歌舞,所以他们把青年女子和青年男子比作盛开的花儿,喜欢演唱,所以就把这民歌说成是花儿。花儿是大西北之魂,在现在的甘肃,青海,包括新疆,宁夏这几个区域都十分流行。但是追根溯源这个花儿起源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兰州的西南部。在临夏起源之后,进入兰州有两条传播路线。一条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渐传向新疆,另外一条是沿着黄河上下传播,传到了上游的青海,下游的宁夏。在这个过程中黄河上曾经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群体,筏子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筏子客就是用羊皮筏子作为交通工具的那一部分人。在明清时期,在西宁到兰州以及到下游的银川之间,是可以通过羊皮筏子进行货物运输的。因为当时黄河的落差非常大,兰州筏子客要在上游的西宁到下游的银川经过兰州走一趟,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一年到头就这么两三趟三四趟,常年和黄河打交道,所以兰州的羊皮筏子客就想到了用花儿派遣他们心中的恐惧和寂寞。于是黄河的花儿就在黄河的上下游开始响彻黄河的两岸,当时还流行过这样一首《筏夫曲》:
天晴天阴河滩里爬,筏客子行户苦最大,冰碴子划下腿肚子痛,麻鞋带勒着脚肿哩。
从这首花儿里面,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这种苍凉悲壮,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些筏子客的这种艰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筏子客有意无意地成了花儿这种特殊的民歌形式的一种传播的载体,使花儿从偏居甘肃的临夏走向了大西北,成为大西北之魂,后来还被列入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全中国全世界共有的一份文化遗产。
兰州这座城市是非常神奇的一座城市,兰州是个幸运儿,它独享着黄河母亲怀抱的温情,兰州人大气,开放,包容,这是黄河母亲赠予兰州的文化印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