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作为一个官吏而言,他的仕途生涯非常失败,一生都在困顿坎坷中蹉跎度过。白居易写给李白的“自古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用在他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但作为一个诗人,他也和李白同样成功。他在唐代诗坛地位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其作品以清丽婉转、隐晦含蓄而著称。不过他的有一首诗却一反常态,直白显露,大胆尖锐,受到后世一致批评。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以杨贵妃入宫侍奉唐玄宗的史实为题材。杨贵妃入宫之前,唐玄宗曾经很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具有武氏家族女子共有的特点,不仅丽色动人,且工于心计。武惠妃生下皇子李瑁后,曾经费尽心机想要把李瑁立为皇太子,李瑁一度离大唐太子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开元二十三年前后,李瑁又娶了大美人杨玉环为王妃,一时间春风得意马蹄疾,国事家事都顺心,前途光明的令人羡慕。
然而,开元二十五年,才38岁的武惠妃却意外染病,不治身亡。失去了母亲庇护的李瑁,命运从此发生巨大转折。不仅皇太子之位离他远去,很快又遭遇到另一件祸事。失去了武惠妃的唐玄宗,感情世界一片空虚,“后廷无当帝意者”,其他妃嫔他又看不上眼,每天闷闷不乐。
不知道是哪个厚颜无耻的小人,为了讨好唐玄宗,告诉他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朝皇帝在这方面历来“不拘一格”,唐玄宗居然立即下旨,厚着老脸把杨玉环“召内禁中”,第一次见到了杨玉环,当即惊为天人,从此开始了两人之间的一段旷世孽缘。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唐玄宗先是下了一道谕旨《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声称寿王妃“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特地选中她出家为道士,为皇太后祈福,从此割断了杨玉环与寿王李瑁的夫妻关系。天宝四年,唐玄宗先给寿王李瑁娶了个新媳妇韦氏,然后大大方方把杨玉环纳入后宫封为贵妃。
这起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寿王李瑁,不仅失去了情投意合的妻子,而且从此受到天下人的鄙夷嘲讽。最为痛苦的是,他身为皇子,还必须要经常入宫,面对父皇和杨贵妃二人,那种尴尬难堪之感觉,简直令人生不如死。
唐玄宗不顾礼义廉耻强娶杨贵妃之事,从此成为唐朝历史上的一大丑闻。唐朝不像清朝那样有严苛的文字狱,唐朝诗人们尽可放心大胆地拿此事作为题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出现了很多吟咏此事的诗篇。李商隐也以此为题材写过一首《骊山有感》,全诗如下:“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玄宗携杨贵妃驾幸骊山华清池之旧事。骊山中喷涌而出的泉水散发着氤氲奇香,九龙殿中的温泉池中,白玉雕成的莲房随波涌现。平明之时诸位王公大臣都到长生殿拜见帝妃,皇帝的金舆旁唯独寿王李瑁缺席。
这首诗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三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感情纠葛,辛辣讽刺了唐玄宗背弃人伦的丑态。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诗作相比,李商隐选取的角度最为独特。其他诗人几乎都把笔触对准唐玄宗贪色误国之举,不及其余,李商隐独辟蹊径,非常罕见地从寿王李瑁的角度入手,可谓刁钻狠辣,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讽刺简直入骨三分,给读者的心理冲击感也更为强烈。《历代咏史诗选注》评价此诗在同类题材中“最为大胆尖锐”。
但正因为李商隐这种笔法,有碍于“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传统观点,结果受到后世的一致批评。学者何绰批评“末句太露”,文学家屈复批评他“此诗可以不做。即作亦宜浑涵不露”,“义山之陋不辨自明矣”,认为他还不如不写。大才子纪晓岚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既少含蓄,亦乖风雅,如此诗不作何妨”,认为应该把这首诗当成失败之作的反面教材,“所宜悬之戒律者此也”,让后人引以为戒。文学家潘德舆更是把这首诗斥责为“猖獗”。李商隐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他的这首诗竟会成为众矢之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李义山诗集》《历代咏史诗选注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