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表现力提高到新高度。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一.时世、家世、身世,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多感”、“有情”,及悲剧色彩。
二.思想。
(一)儒佛道成分兼有。
(二)有“匡国”用世之心,也有过出世念头,他重视自身的价值与创造。
(三)反对机械复古,为文不必援经据典,不必忌讳,应挥笔独创。
(四)用世。
1.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政治诗比重高。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反映甘露事变;《哭刘蕡》引入比兴象征手法。
2.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思想深度超出以前的同类作品。
3.咏史诗。内容多讽慨统治者的淫奢昏愚。如《隋宫》《贾生》《马嵬》《龙池》。
4.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1)部分表现用世精神。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
(2)更多人生感慨。如《有感》《天涯》。
(五)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如:“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六)抒情诗中最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是李诗艺术风貌的代表。
1.特点:古代爱情诗作者往往以玩赏态度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爱情观和女性观进步,以平等态度,从纯情而非色欲角度写爱情、女性,把爱情纯化升华得明净缠绵悱恻。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或多或少有悖于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和爱情的态度。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
一. 中唐后期来诗歌走向。李之前,韩孟、元白诗派兴盛→韩白诗歌的情感内容与心态隔膜,韩诗怪奇壮大、白诗平易少含蓄,不适表达纤细情感→中唐后期,李贺瑰丽诡谲开启晚唐重心灵、重自我趋向→之后诗歌走向:
(一)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潜回;
(二)追求细美幽约;
(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表现。
(四)三者从不同侧面表现,又有内在联系:情爱和丰富细致的心灵活动常相伴随的,而表现爱情和心灵世界又需要写得细美幽约。
二.李商隐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重大开拓,同时创造“绮密瑰妍”(敖器之《诗评》)的诗美。
(一)成就。
1.多方面艺术成就:如《有感二首》(五排)典重沉郁;《韩碑》(七古)雄健高古;《筹笔驿》(七律)笔势顿挫;《骄儿诗》(五古)似人物写生;《鄠杜马上念汉书》(五律)具古诗排奡笔势;《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七古)豪放健举中见感慨深沉等。
2.从诗史演进角度看,以近体律绝(主要七律、七绝)抒情诗,特别是无题诗,以及风格接近无题的《锦瑟》、《重过圣女祠》、《春雨》等篇,尤其值得重视。
(二)情调幽美的抒情诗。
1.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多用精美之物状其情绪。
2.表达上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情感多层次,其它一些诗也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窈渺,如《春雨》。
3.一般诗人,以可喻可比的方式把情感内容尽可能清晰地揭示;李商隐为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难以猜测的意象,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形成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如《锦瑟》。
4.李诗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统一。如《锦瑟》《重过圣女祠》。
(二)无题诗。由于境界和情思朦胧,内涵往往具有多义性。如《锦瑟》。
1.多义分易解可解和难解不可确解两种,李属后者。
(1)前者往往表现为在一些意象中带象征意义或在表层意义下掩藏着深层意义,多属外延的扩展,层次的加深。
(2)李的多义往往是多种解读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
2.李多义性与其意象独特有关。
(1)一般诗人意象客观性强,能以通常的方式去感知。
(2)李诗意象。
①多富非现实色彩,如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等,难以指实;
②被心灵化,是多种体验的复合;
③其产生主要源于内心,内涵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
3.用典。
(1)典故内涵具浓缩性等,能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
(2)李擅长对典故内涵增殖改造,用典方式:往往不用原典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鹃”由原典之悲哀意蕴而引入伤春的感怆……不表达具体明确意义,而传递情绪感受。
(3)对事物矛盾和复杂性有充分感受,常把典事生发演化成与原故事相悖的势态,正反对照,把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如《嫦娥》。
(4)有些典故作别有会心的生发,如:“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
4.独特的意象组合—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有待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
5.更根本原因: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心境复杂。
(1)这种心理状态被繁复意象表现出来的时候,便无法明确地用某时、某地、某事诠释清楚。如《锦瑟》“无端五十弦”,无题诗也有类似现象。
(2)表现莫名愁绪,来龙去脉难以完全明白,故以“无题”名之。其中多数篇章只能看作是以爱情体验为中心的整个心境的体现。如《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
(3)有些诗虽有一时一事触动,但着力处仍写心境,表现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具体情事。如《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一.刻意追求诗美。
(一)原因:时代的衰颓和晚唐绮靡繁艳的审美趣味影响。
(二)把对含蓄蕴藉幽约细美向往,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盛唐壮丽转为凄艳。
(三)艳。有来自六朝的渊源,但李诗艳而不靡: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使哀感凄艳。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写心境与感受。如“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二首》其一)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四)不重意象外部联系;以艳丽通于浑融,艺术上具博大气象和完整性,原因:
1.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一致性。
2.技法纯熟:声调和谐、巧用虚字、事典巧妙、近体形式整齐规范,增加圆融畅适。
3.情感统一。浓郁的孤独、惘然、无奈、伤感情绪,弥漫诗中,使诗各部分融合贯通,浑然一体。如《春雨》《夜雨寄北》。
二.与齐、梁诗歌。
(一)齐梁诗主要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容貌体态服饰,重声色乏性情。
(二)李诗:
1.爱情和绮艳题材比重大,同时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与齐梁诗有渊源。
2.李爱情诗重表现感情领域,摆脱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深情绵邈。
3.有的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品位和境界远出齐梁诗之上。
三.与阮籍。
(一)朦胧不易索解,与阮籍相似。
(二)写法上:
1.李主情,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阮主理,以哲学观照方式入诗,借带哲理性幻设的、虚化的事写景抒情,隐约的暗示诗旨。
2.阮诗略形取神,诗旨恍惚与缺少形象化的词语相联系;李吸收前代诗歌艺术成就,“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何焯《义门读书记》),不象阮籍虚化玄奥。
四.与李贺。
(一)贺诗幽奥隐微对商隐有直接先导作用,但贺诗奇诡,夹杂生而未化成分。
(二)商隐虽有部分古诗仿贺,但更主要用律体形式写幽奥隐微的情感,既有沉郁之致,又精美妥贴。
(三)贺在失落中追求心理上补偿,感官欲求强:物象多具特别的硬度和锋芒;多用颜色字,瑰丽炫目;商隐虽美艳而少色彩刺激。
(四)商隐脱离贺的词诡调激,温润纯熟。
五.与杜甫。
(一)相似。
1.商隐崇杜,学杜古体,更重杜近体,商隐诗浑融可和杜诗浑成境界呼应。王安石“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引)。
2.商隐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施补华《岘佣说诗》)跟杜一样,情思沉郁相近。
3.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都达到“浑”的境地。
(二)不同。
1.杜较商隐外向,诗境与社会自然直接沟通,所接是外部世界;商隐转向内心。
2.商隐诗美偏于幽美细腻,七律较杜更规范细密,其诗境跟心理意绪更浑融。
六.成就:
(一)对心灵世界作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与表现:
1.对心灵世界丰富层次,变化复杂奥妙,难以言说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展示。
2.围绕表现心灵世界,对诗歌语言潜在能力发掘,善用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
(二)开拓全新艺术表现领域:
1.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2.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3.把诗境虚化。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诗歌发展的贡献。
1.所创的无题诗富有特色的新体式。
2.咏史诗情韵深长,善突破史的拘限,真正入诗的领域,更具典型性、抒情性。
3.咏物诗托物寄怀,表现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我、形神、情理等类关系上做出新贡献。
(四)体裁方面。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清吴乔:“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西昆发微序》)。
下一篇
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