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营养的改善,现在夜盲症其实并不是很多见。但在最近门诊中又遇到咨询夜盲症的患者。今天就来说一说夜盲症到底是不是一种病呢?
夜盲症俗称“雀蒙眼”,顾名思义,就是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夜盲症的发生,与人类眼睛暗适应的功能有关。
什么是暗适应?
我们都有这个常识,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暗适应是人眼视觉功能的重要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哪些原因会引起夜盲症?
造成夜盲症的原因,往往是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造成暗适应能力的下降,导致我们的眼睛在光线暗处视功能的下降。但实际上,夜盲症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诊断标准,比如说到底暗适应下降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夜盲症,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夜盲症应该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称之为夜盲症更为准确。
夜盲症主要分类
暂时性夜盲症
主要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的人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孩子、吸收功能障碍者以及不吃荤的素食主义者。肝脏病人由于维生素A的代谢发生紊乱,也可能引起夜盲症。这类夜盲症是暂时性的,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A的不足,大多很快就会痊愈。
获得性夜盲症
往往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营养不良或本身的病变引起。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症随着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痊愈而逐渐改善,但改善的效果要取决于最终视网膜细胞功能的恢复情况。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依然很重要。
先天性夜盲症
多由遗传所致,以视网膜色素变性最为典型,患者杆状细胞发育不良,逐渐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所以发生夜盲症。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有夜盲、视力狭窄,眼底色素沉着三大主征。患者早期即有夜盲症状,但中心视力可正常。早期检查视野一般会出现环形暗点,以后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视野呈向心性缩小,夜盲症状逐渐加剧,直至日间行路亦感困难。后期视野成为管状,甚至陷于失明。
夜盲症的预防与治疗
如果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夜盲症,那么日常生活中注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夜盲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天然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这一类是能够直接被人体利用的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奶及奶制品(未脱脂奶)及禽蛋中。早在1000多年前,孙思邈就记录了食用动物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被称为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在人体肝脏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维生素A。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绿叶菜类、黄色菜类以及水果类,含量较丰富的有菠菜、苜蓿、豌豆苗、红心甜薯、胡萝卜、青椒、南瓜等。
莱州市中医医院提醒!先天性夜盲症病人并不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导致夜盲症,是因为视网膜杆状细胞发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视紫红质的功能,因此对先天性夜盲症病人补充维生素A并无意义,大量服用鱼肝油或大量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反倒有引起维生素A蓄积中毒的可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