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界神童
李兆基出生时,父亲李介甫在广东顺德就已经拥有两家门店,分别叫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经营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的生意。做金铺这一行,店里必须有一位手艺高超的铸金匠坐镇,这是技术性人才,有他在生意才做得下去。这一行还有一句俗语,叫“打金偷金,打银偷银”,铸金匠在做活儿的时候私藏一点金子,然后计入火耗,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李兆基看到铸金匠玩猫腻,就提醒父亲,结果李介甫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一行的规矩就是这样。”李兆基想,我去把他手艺学来不就行了吗?然而铸金匠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弊,当即拒绝了少东家学手艺的请求。
虽然铸金匠不肯教,但做活的时候少东家在旁边看两眼总不能赶他走,于是李兆基就在工坊里冷眼看了一年多。有一天,李兆基对父亲说:“你可以让那个师傅走了,他会的我都学会了。”
李介甫不信,但一试之下,发现无论是肉眼识金,还是化金熔金,每个环节他还真的都会,于是李家金铺的铸金匠第二天就失业了。
打金
这一年李兆基12岁,成了天宝荣金铺的头柜,他鉴别黄金的眼光和炼制黄金的技术都胜过多年的老师傅,一下子成为顺德无人不知的神童。
李兆基经商的本事远胜其父,李介甫后来去广州湾开新店,让李兆基独掌顺德的生意。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洋纸买卖依然活跃,因为人们都认为它到光复之日仍能使用,也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只喜欢保留完整、平直和光洁的纸币,因为这样到光复之日才不至损坏,这样一来,残币、脏币在交易时的价值就下跌三到四成。李兆基兼营买卖纸币的生意,他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商机。
之后,他从洗衣中得到灵感,发明出一个旧币换新颜的办法。他将旧纸币泡在水里,用漂白粉洗去污渍,再涂上一层蛋白,使它变得硬朗,然后风干熨平。他以六至七折收来纸币,再悄悄清洁整理一番后以十足价钱兑换了出去,赚到了远超同行的钱。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揣着1000块钱只身来到香港,当时中环文咸东街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在顺德他是人尽皆知的神童,但在香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异乡人。
中环文咸东街
战争时期,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为了方便携带,通常都是把家当先换成金条,到了香港再兑换成货币。时代背景让当时的外汇兑换业务和黄金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顺势赚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民国的兑金风潮
二、股市发家
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内地人口的涌入,香港人口激增,原有住宅已经供不应求。1958年,李兆基和郭得胜、冯景禧等八人合股组成了永业公司。永业公司选择开发工业楼宇,兴建高层写字楼,做分层租售。他们所建设的大厦可以“分层出售,分期付款”,因此得到了很多中小产业公司的欢迎,整个大厦迅速被抢购一空。
1963年,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禧又再次重组公司,组成了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以郭得胜为董事长、总经理,积极发展地产业务。当时公司的注册资金是500万元,实际三人平分,而且这个公司也是采用了与三个人有关的三个字:“新”字取自冯景禧当时的新禧公司,“鸿”字取自郭得胜的鸿昌合记,而“基”字就是李兆基。
不过真正让李兆基飞黄腾达的是港股。19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股市随之兴旺发达,到1972年,已经有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四家证券交易所(1986年合并成为联交所),这四家交易所竞相拉拢有实力的公司,导致上市门槛大幅降低,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华资地产公司挺进股市。
李佩材家族的李福兆成为联交所第一任主席
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郭得胜、李兆基、冯景禧)也于此时分手。分手后,李兆基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又于1972年底和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
胡宝星也是广东顺德人,他的父亲胡兆炽在三十年代经营美发用品,因进口“喜莲牌”电发水发迹,是香港早期著名实业家。
胡宝星出生于192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是执业律师,胡关李罗(胡宝星、关卓然、李业广、罗志能)律师行创办人之一。因为其父与新鸿基“三剑客”郭得胜、李兆基、冯景禧相熟,所以新鸿基的客人买房基本都是通过胡关李罗律师行下订金。
不但在法律界声誉卓著,胡宝星也是商界能人,新恒基、恒基兆业、新世界…… 这些大企业里他都是董事。
插一嘴八卦,胡宝星的儿子胡家骅迎娶了1986年港姐亚军吴婉芳,恩爱一生。
胡家骅和吴婉芳
回到李兆基。七十年代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建业公司上市,虽然只是个新成立的公司,业绩都还没成型,但每股1元的股票居然也一下子涨至17元。李兆基趁机大捞了一把,套现走人。
之后,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看准机会,大肆压价购进土地和旧楼。
197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成立恒基兆业,股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准备借壳上市。此时他以物业换取了永泰公司1900万股的新股,持股42.9%,成为最大股东,取代胡宝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三、恒基地产
要快速做大恒基兆业,就必须有更多的土储和项目,但香港寸土寸金,拿地的成本很高,于是李兆基另辟蹊径,一种方法是购买“乙种换地权益书”:当年港府征收新界的农用地作发展用途,是先用换地权益书向农民们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拨付时才与其交换。这让很多希望立即套现的农民拿着换地权益书无计可施。李兆基便以现金购入农民手中的“白条”,既大受欢迎,又价钱便宜。等政府一宣布开发计划,大量权益书就会变成可开发的地皮。
还有一种办法是买下黄金地带的旧楼,在旧地盖新楼。这种办法一举多得,发展商得利、市容焕新、旧业主套现、政府增加税收,但却十分辛苦,因为单独收购一个小物业(如一个住户)并不能支持一个地产项目的发展计划,所以恒基兆业还练出一个绝活——并楼。通过向某个目标地盘上的多个业主收购物业,凑零为整,得来土地。
李兆基有句名言“寸土必争”,想尽一切办法拿到每一寸土地,大钱都是从这些细枝末节的功夫里赚来的。
恒基兆业还长年在欧美的中文报刊上刊登广告,收购香港的旧楼。当时有不少港籍华侨在欧美定居,其中很多人要处理在港的旧宅,但由于信息不畅,对香港楼价不甚了解,最后都卖给了李兆基。
这让我想起那个笑话,有人十几年前卖掉北京的四合院,拿了一笔钱去国外发展,奋斗了许多年,感觉已经有所成了回国,发现卖掉的那间四合院已经身价倍增,自己带回来的钱甚至还不够买。
当年香港的旧楼其实和上面的那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1979年,永泰公司的市值已经到达9亿多港元,拥有26个楼盘,总楼面积260多万平方英尺。
70年代是香港四大家族最和睦的年代,那时候是香港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大家都忙着赚钱,所以基本以合作为主。70年代末,李兆基、李嘉诚联手郑裕彤、郭得胜一起开发了香港的沙田第一城,这个项目最后大赚400亿。
这是香港四大家族唯一一次联手。
早在1977年,香港政府就开始出售沙田这块土地。李兆基看准了沙田人多地少的机会,由他牵头,联合其他公司出资2060万港元拍下了这块土地。别小看这两千来万,当时的几千万并不是小数目,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的市值也不过才几个亿而已。
然而,拿下这块土地后,香港的楼市就开始大跌,李兆基并不惊慌,他持有着土地,不开发也不转让。
这个项目也很绝,在仅有0.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李兆基足足规划了52栋30层的住宅,这样的规模当时在亚洲都是少有的。除了住宅楼之外,项目还有两个商场,分别是银城商场跟第一城中心,另外还有许多公共设施。
沙田第一城
这一等,就是18年。
80年代中后期香港楼市开始复苏,李兆基才少量出售建好的沙田第一城。到1996年房子全部卖完后,这一项目足足挣了400亿港元。以两千万博得400亿,堪称李兆基最经典的一战。
也就是在1996年,李兆基以127亿美元个人资产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也是当时世界第4大富豪(到现在还是华人在世界富豪排行榜的最高名次)。
4、股神不神
李兆基还有个外号叫“亚洲股神”,1981年,他通过买壳将恒基地产挂牌上市,募集10亿港元充实资金实力,恒基以35.2亿港元市值位列十大地产上市公司第七位。
进入2000年,已经七十几岁高龄的李兆基对投资兴趣大增,他潜心研究、仔细分析,先后斥巨资大量购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国企股票,比如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神华能源、建设银行等众多企业都得到他的垂青。2007年,兆基财经(2004年成立)的500亿资产已经变成2000亿规模,李兆基也被誉为“亚洲股神”。
不过之后,李兆基在金融海啸期间多次看错后市,只得承认自己是“冒牌股神”。他的身家也大幅缩水,多年来屈居李嘉诚之下,成了香港富豪榜的“万年老二”——但是,根据最新发布的《福布斯2020年中国香港富豪榜》,李兆基以304亿美元的身家超过李嘉诚10亿美元,终于再次登顶,92岁了,不容易。
目前李兆基名下的产业包括了以恒基地产为首的6个上市平台,整体市值基本由恒地和中华煤气支撑着。
根据资料,中华煤气于1960年上市,相比于1981年上市的恒地上市历史更悠久。1975年,中华煤气正面临着一场“收购危机”。香港人口的急剧增加,让管道煤气大面积普及,给中华煤气带来了绝佳的发展契机,而市场传出消息,中华煤气的竞争对手——香港电灯公司正在筹集资本,准备联合著名的贸易商怡和洋行,对中华煤气发起敌意收购。
中华煤气
那时中华煤气已经上市,在市面上的股票总量有780多万股,但董事会所有成员加起来也只控制了百分之十几的股票,如果香港电灯公司从市面上收购足够的股票,就可以入主中华煤气。时任中华煤气董事局主席的利铭泽、董事李福树先找到证券商何廷锡,请他推荐一位可靠的外来投资者加盟,助力中华煤气脱困。何廷锡极力推荐李兆基,其中理由有二:第一是他知道李兆基有充裕的资金可以自由运用;第二是李兆基是公认的不爱出风头,殷实且敦厚的商人,与他合作最安全,他肯定不会乘人之危,从中取利。
李兆基仔细一算,中华煤气名下的地皮相当值钱,于是欣然应允,收购了20万股,成功击退了对手。
利铭泽是港英政府时代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利希慎家族”中利希慎的长子,李福树则是和“利希慎家族”并齐的“李佩材家族”的第三代,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的父亲。这两大老牌家族都有很多故事,以后我会慢慢说。
利希慎和其子李铭泽
中华煤气目前不但业务发展良好,也开始拓展房地产,香港土瓜湾的“翔龙湾”便是由煤气厂转为发展地产项目。
翔龙湾项目
1978年,李兆基成为中华煤气董事,1983年就任中华煤气董事会主席。1987年,在李兆基的主持下,中华煤气斥巨资建立大埔制气厂,支持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奠定了自身的行业地位。
除了中华煤气,李兆基于70年代亦同步累积收集香港小轮的股份,不多,只有三百万股,他看重的是小轮码头上的土地发展权,还有大角嘴船厂地皮,如果补了地价,就可以改建成楼面达二百万平方呎的物业。
香港小轮
这个思路让我想起很早以前看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发展史,其实赚钱的不是他们遍布全球的连锁快餐,而是那一间间位于城市繁华地段的餐馆,最值钱的在哪里都一样,就是地皮。
总结一下你会发现,这些“航空母舰”级别的超级公司利用股市的募资便利和对地产周期的理解,进行“反周期”的玩法:在楼市高涨期间抛售楼盘,兑现利润推高股价,利用高股价大量募资储备现金,等到楼市低潮时,一边疯狂购入土地物业,一边收购拥有大量土地的非地产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在股市低迷期里超级便宜。
只要踩准了点,一两轮下来就能聚集到巨额的财富。
股市和房地产,便是成为超级富豪的不二法门。
5、巅峰对决
李兆基和李嘉诚曾是事业上的拍档,两人不仅一同参与了“沙田第一城”的开发,在80年代中期还联手在加拿大世博园旧址上开发了万博豪园项目。这个项目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项目,最后也是大获全胜。
加拿大万博豪园
到1992年,李兆基和李嘉诚再次共同开发了西半山豪宅“嘉兆台”,而其名字更取自李嘉诚的“嘉”和李兆基的“兆”字,可见二人交情不浅。
不过,自美丽华收购战后,两人基本从此翻脸。
美丽华酒店是香港几大富豪何善衡、何添、杨志云等一起创办的,最初董事局主席是何善衡,他退休之后,杨志云收购了大量的股权,成为了最大的股东,并成为了董事局的主席。
李兆基当初在香港开金铺的时代就和杨志云是好友,后来各自发展,都成了顶级富豪。80年代,美丽华酒店已经发展成为美丽华集团,旗下在香港拥有美丽华酒店跟美丽华大厦,这两栋物业都是在香港的黄金位置,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另外美丽华集团还在香港有多家酒楼。
杨志云
而且美丽华集团也很早就回到大陆投资,在深圳有南海酒店,在广州有花园酒店,另外在广州、上海还开发有小区。
1985年杨志云去世,美丽华酒店由他五个儿子共同管理,但杨志云的儿子们志向各不相同,不想经营酒店,于是打算卖掉祖业,各自发展。不过美丽华酒店资产庞大,想找一个合适的买家也不容易。
1993年,李嘉诚想收购美丽华酒店,但他想拆掉美丽华酒店和美丽华大厦,然后利用这两块黄金地皮重建房地产项目。李嘉诚此举是效仿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然后把码头拆掉建成海港城。杨志云的长子杨秉正不愿祖业被拆,找到李兆基,希望他出手收购美丽华,条件是这块招牌得留下去。
当时美丽华酒店和美丽华大厦所在的地段一平方尺已经超过万元港币的价格,美丽华的收购价格是90亿,但是如果按照旗下物业的价值去计算,则可以价值150亿。
李兆基准备跟杨家签约的时候,李嘉诚的代表来到现场,但杨志云的遗孀郭恩慈很坚决地说:“即使李兆基只给一半的钱,我也卖给他,不会卖给李嘉诚!”
李兆基成功收购了美丽华,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没有改变美丽华的招牌。李嘉诚随后还在公开市场竞购美丽华,但只收购到了14%的股份,收购宣布失败,李嘉诚也因此损失了150亿元。
在香港商界看来,这是李超人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利,他至此一生再没有踏入过酒店业。
美丽华酒店自1970年就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李兆基将其收购后,美丽华酒店成为其旗下六家上市公司之一。
6、两虎相争
此后,李兆基和李嘉诚因为各自开发的新盘隔街而立,开始了一场“商业大战”。1994年底,双方在香港新界、马鞍山均开发有大型楼盘,长实的名字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名字叫新港城。为了拔得头筹,李嘉诚率先发起进攻,大降价出售海柏花园的房子,导致李兆基的新港城的房子销量大减。
海柏花园
新港城
随后李兆基正式反击。1995年7月,恒基对外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房子,售价仅为4100港元/平方英尺,这个价格比香港当时很多二手房的价格还便宜。此外,恒基还推出九成按揭,一成首付,以及幸运抽奖,中奖率为1/10,凡中奖者均可获得一块十足的黄金。
得到消息后,李嘉诚马上想出对策,将与新港城一路之隔的海柏花园新楼盘的价格电传给各大媒体,比新港城每平方英尺的价格还要低60港元,并火速聘请另一位香港著名设计师高文安加紧设计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在7月15日向看楼客开放。
高全安
看到16日恒基新港城如潮的看房人流,李嘉诚再出杀招,在18日新港城正式发售的前一天晚上11点,直接在对面的海柏花园挂出一条长幅:“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275元起!”以香港同行竞争最极端的手段“顶烂市”,把新港城的客户吸引过来。
而李兆基方面则摆出十分轻松的姿态,并且对外表示,不会再减价。因为李兆基已经拿定李嘉诚了,不管海柏花园怎么做,亏的都比新港城多。
两位大佬斗法,谁都没赚没赔,不过这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从此以后,“二李”再未携手合作。
后来李兆基给次子取名“李家诚”,大家都说是为了羞辱李嘉诚,李兆基则说这个名字会旺家族他才取的。
真的吗?我不信。
7、终成陌路
说了那么多李兆基的发家史,聊一点小八卦好了。李兆基喜欢赚钱,对男女风流事没多大兴趣,他只结过一次婚,离了也没再娶,亦没有什么绯闻。
他的前妻叫刘惠娟,是50年代的港姐,当然今天看来就是一个瘪嘴老太太,但在当年还是挺明丽的。
事实上,一开始李兆基与刘惠娟感情很深。被称作“商界神童”的李兆基,身怀过人之技,他用算盘计数快过电脑,素有“铁算盘”之称。刘惠娟买了玉算盘送他,开玩笑说:“玉算盘加上神算子,堪称香港武林一绝。”
1959年,中环大华酒店内,筵开百桌,商贾云集,李兆基香车迎淑女。
后来李兆基开发的楼盘“惠苑”便是取自刘惠娟的名字。刘惠娟亲自设计了麦当奴道36号复式四层别墅的内部,然而装修好之后,俩人就选择离婚,刘惠娟远走加拿大,专心礼佛,剩下李兆基一人此后将近四十年都一直住在惠苑里,直到山顶大宅于2019年建好,才搬出惠苑。
关于俩人离婚的原因,网上是这么说的:婚后的十五年是新鸿基时代,由“三剑客”当权,所以李兆基不好让太太参与公司决策,这时刘惠娟只是专心当家庭主妇,生儿育女,因此家庭生活过得颇为愉快。夫妇二人只在管教子女上有不同的方针,有着慈父严母之别。
其后的十年,也就是在新鸿基分家、恒基兆业独立门户之后,刘惠娟就参与到恒基管理层的工作中去,她早年交游广阔累计下来的人脉,为公司解决了不少问题,渐渐成为公司的重臣。
可能是想获得更多的话事权吧,刘惠娟最终触及了李兆基的底线,他在自传当中是这么评价前妻的:强蛮好胜,狂妄自大,意气用事,任性争权。双方矛盾日深,不可调和,终于在1985年以离婚收场。
现在来看这段陈年公案,几乎全是李兆基的一面之辞,刘惠娟没有接受过任何采访,也没有出书立传,所以当年究竟是刘真的一心想夺权,还是李担心妻子能力更甚于他将她踢出局,不得而知。而刘惠娟离婚后的沉默不语,难道不也是一种保护和深情吗。
这场婚姻的终结是颇让我感到同情和无奈的。
8、殊途同归
李兆基一家有兄弟五人,大哥二哥早夭。
其父李介甫头脑清醒,明白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李兆基的三哥李兆麟自1944年22岁时就开始在广州从事金银业,1951年前往香港发展,早期从事进口贸易和塑胶树胶制品业务,其后转向房地产发展,曾成立多家公司。李兆麟于1965年与太太佘少鸿一同成立兆安置业,其后改名为兆安地产,主力发展地产项目,比较著名的发展项目有骆克道的兆安中心。
左二为李兆麟
香港股票市场火热时,在1973年,李兆麟将兆安地产上市,比恒基兆业上市还早。1986年李兆麟将上市公司售予李明治,变成联合海外投资。在将上市公司出售之后,李兆麟夫妇主攻小型房地产业,以此守业,一直到1997年后才开始主攻铺位,这其中李兆麟的妻子佘少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1997年至2003年,佘少鸿就大手笔买入商铺多达40个,每一个商铺都以亿为单位计算,最爱集中买铜锣湾等繁华商业的商铺。目前家族所持物业市值已达到百亿港元计。
佘少鸿
李兆麟与佘少鸿共育有三子二女,继承家业的是长子李应流,因为长期以来家族的业务都是由他来打理与负责;二儿子李应樵独立发展转行从事珠宝生意,如今更是投身到了科技领域,创办了万科数码集团,有自己的产业。
三叔李兆麟一家
李兆麟在2020年1月25日离世,享年98岁。
五弟李兆楠多年来则一直隐居在顺德老家,曾经还在顺德百货公司当销售员。李兆楠退休之后才开始涉足生意场。他在1993年成立了恒德公司,这家公司是广州的纳税大户,每年纳税十几亿。李兆楠在多年前曾经投资了平安保险的股份,最多的时候他持有2亿股平安的股份。
2004年平安上市之后,李兆楠的身家暴涨。在2007年胡润中国百富中,李兆楠排名34位。李兆楠的财富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00亿元,他同时还是民生银行的大股东。
当时,有香港媒体找到李兆楠,求证这笔资本的来源。李兆楠回应称,他本人只是“挂个名”,出资都是李兆基出资的,生意也都是李兆基手下打理的。
五叔李兆楠
李兆楠和李兆基身形相似,说话也都很有风度,但在做生意方面,风格却截然相反,李兆基十来岁开始当金行头柜,喜欢商场搏杀,但李兆楠却一辈子都不喜欢经商,喜欢写写画画,过平静生活。
李兆楠育有两女一儿,两个女儿现在加拿大,儿子在香港,李兆楠夫妇曾多次前往加拿大,但最终还是不习惯国外的生活。
常年居住在顺德的这栋老宅子,曾有人问过李兆楠为什么不搬去香港追随四哥,李兆楠回答说是阿爸要他留下来照看祖业。这一留下,信守承诺,便再没有离开过故土。
也许在外人看来,李家三兄弟中最成功的就是李兆基,超级富豪、家大业大,但在其弟李兆楠心中,可能守好祖业,平平淡淡,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与满足。
广东顺德
中国人注重来处,凡事要追本溯源,有这么一个踏实低调的小弟替在他乡大展拳脚的兄长们看护住老宅,令他们回乡有屋可宿,有祖可祭,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持和守护。
写在最后
李兆基的一生,有大开大阖的气魄,有“寸土必争”的精算,有令人敬佩的义气,也有让人诟病的重男轻女,但凡世之豪杰,都有其多面性,我喜欢写他们的故事,追寻他们人生中的闪光点和阴暗面,也是因为,越接近一个人,越了解一个人,就越透彻人性,越看清自己,越有慈悲之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