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六经@太阴病)

《伤寒论》原书的讲解顺序是:先讲太阳病,再讲阳明病和少阳病,再讲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总体是先讲三阳病,再讲三阴病的;

当然,太阳病中,还掺杂着讲了很多其他六经的病症,比如少阳证、太阴证、阳明证;仲景先师为什么要在太阳病中夹杂着其他六经病症呢?

原因是我们在《绪论》中讲过的,《伤寒论》不是生硬的按三阳三阴做分类的,而是按照邪气从表层腠理肌肤,一步步入侵人体,沿着不同的经脉、经络,层层紧逼的过程,并针对这种入侵,步步为营、见招拆招、逐个破解的方剂大全;

《伤寒论》太阳病(上中下)把大部分邪气入侵和方剂都讲完了之后,再按三阳三阴,补充了各经没有讲到的病症和方剂,所以你看太阴病那篇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内容;

所以,不能生硬地去把方剂分六经去归类,也是我们这个系列文章取名[中医解剖原理]的原因。

阴症和阳症

但是这里的三阳和三阴,跟我们治病过程中,讲的阳症和阴症,不是一回事!

比如:

太阳病中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水循环证,都属于阴症,水升阴升的病症,都用温热的药物;而太阳蓄水、太阳蓄血都是阳症,阳降火降的病症,都用寒凉清热的药物;

也就是说太阳病,是太阳经的循环过程中,既有水升阴升的病症,也有阳降火降的病症;其他如少阳、少阴、厥阴都有阴症和阳症两种病症;

太阴病以阴症为主,比如太阴寒凉、太阴水湿,太阴湿热(湿重热少)等;

阳明病以阳症为主,比如白虎汤证和三承气汤证;

阳症,通常的说法,是邪气入侵人体之后,身体的阳性反应,反应比较激烈,正气比较充足,有抵抗能力;

阴症,通常的说法,是邪气入侵人体之后,身体的阴性反应,反应比较萎靡,正气比较虚弱,抵抗力不足;

其实,这个说法只是讲了一个结果,没有讲原因;结合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上来看,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会更好一点:

人体的大循环是[水升火降],也可以叫[阴升阳降];

水升、阴升,都是阳气从无到有,从下往上升发的过程;落实到具体的六经,是从少阴升发、太阴升发,到厥阴肝木升发的过程;结合我们在《7循环总图》里标注的1、2、3和4,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

这个阶段,阳气还不强,还处于升发和积聚的阶段,所以对抗邪气反应不是很激烈,叫做阴性反映,相应的病症也叫阴症;阴症用热的、阳的,去温热药去升发它;

火降、阳降,都是阳气从强大到归零,从上向下凉降收拢的过程,落实到具体六经,是从少阳、太阳、阳明分别凉降收拢的过程;结合我们在《7循环总图》里标注的5、6、7、8、9,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

这个阶段的阳气已经到顶,处于凉降和收拢的阶段,包括少阳相火也是以凉降为主,所以对抗邪气的反映就会很激烈,叫做阳性反映,相应的病症也叫做阳症;阳症用寒凉的、滋阴的手段,去凉降收拢它;

人的生命结束时都是阳症;人的生命进入衰退期,即从40岁左右开始,尤其到死亡的前20年,都进入阳症快速增加的阶段;

1) 阳症的最早期表现为:痰、血瘀、痛、苔厚腻、脉细数涩;这是西医查不出什么病症;

2) 等到西医检查出,比如早期的肺结节、胆囊炎、子宫肌瘤、高血压、糖尿病,的时候,中医上所说的痰湿、血瘀已经处于比较重的阶段了;

3) 西医中晚期的各种肿瘤、癌症、脑溢血、白内障、尿毒症,都是属于阳症的痰瘀血瘀的严重结果,只是位置不同罢了;

就是说阳气的凉降收拢出现了障碍,不加治愈,或者经过了西医错误的治疗,并且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之后,形成了所谓的西医的绝症。当然阴症的累积,会加速阳症的形成和扩大。

一、为什么先写太阴病?

太阳病的主方桂枝汤,用到生姜、大枣、炙甘草;

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用到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

少阴病的主方四逆汤,用到干姜、甘草;

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用到干姜、炙甘草、党参;

阳明证的主方白虎汤,用了炙甘草、粳米;

也就是说,所有《伤寒论》的六经病症中,各种方剂基本都要用到,固护太阴的药物,即生姜(干姜)、炙甘草、大枣、党参等;

其他五经病症的治疗,都要固护太阴,可见太阴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也说脾主肌肉、脾统血、脾主四肢、脾主中土气机;

脾是怎么实现这么多功能的呢?中医的脾在西医那里叫胰腺,从中医解剖角度看,脾经管理着小肠周围的毛细血管的气和血的运输,并一直延伸到肌肉、皮肤和四肢;

我们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脾经是一个运输大队长,指挥这一个庞大的快递运输公司,负责指挥全身的气和血,包括津液、营养和垃圾的运输工作;我们吃下去的所有东西,不管是食物、水分、还是水果、还是我们大脑认为的所谓的营养物质,经过小肠的吸收之后,都要由脾经来进行运输,还包括所有器官和细胞产生的垃圾肥料的运送,都要依靠太阴脾经,你说是不是非常重要?!

你说是所谓的营养重要?还是运输重要?

太阴脾经的天敌是什么?是寒和湿!

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绝大部分的病症,确实是由于太阴病在先,久而不觉、不理、不治,才在外界寒冷天气、空调以及饮食的影响,进一步诱发发热、呕吐、无力、腹泻、便秘、咳痰等等症状;可以说,现在小孩、中年人、老年人,所有的西医病症,产生的前提是,有了中医的太阴病;

只是这种太阴病,比如吃不下、肚子胀、大便细软易溏,不会马上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所以大家不认为是真正的[病],最多认为是亚健康;使得太阴病能久拖不治,延续几年十几年,不予理会,直到其他真正的[病痛]的产生;

由于太阴脾的天敌是寒和湿,所以太阴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饮食寒凉导致的,尤其是牛奶、水果、冷饮;大家从小都被教育成这些东西有营养的,加上伪科学的愚昧,中了商家的蒙骗;编造营养的谎言,然后让你买,让你吃下去,反正有没有营养你也没法验证,实际上忽略了、隐藏了这些东西的寒凉、水湿伤脾的本质;

夏天解暑的反思维

比如现在夏天,我们的舌头和嘴巴,会欺骗我们的大脑,我们感觉口渴、想吃凉的冰的,所以就大量食用西瓜、冷饮、啤酒;

但是吃下去的寒凉不并不停留在嘴巴里,而是首先到了肚子,我们的脾、小肠、大肠,最害怕的是寒湿;加上外部皮肤较热,使用空调,使得皮肤汗液不能排出,彻底弄反了身体解暑散热的运行机制;

正确的解暑方法恰恰相反,越是夏天,越是要喝生姜汤,温热的藿香正气丸,大热的甘草干姜汤,越是要出汗,才能促进脾经这个运输大队长的工作,才能快速有效地解暑散热,保证身体健康运行;(详细请阅读《寒凉食品对身体的伤害》)。

太阴病的存在,可以说是其他一切病症的起因,是当今时代、当今社会、当今世界,99%的人都有阳虚的原因所在!

二、太阴病总纲

太阴病的总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总纲来看,太阴病有几个主要特征,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满、腹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倒是不一定;

太阴病的舌像,舌体淡嫩、水滑,舌苔白、或奶黄、薄或厚腻;因为寒凉在腹部所以舌根更厚腻;

太阴病的脉象上,整体脉搏应该偏弱、偏软、沉弱为主;右关脉更软弱明显;也有右关脉强硬、关尺都沉无的,属于极度严重的太阴病症,加少阴病了。

三、太阴病的代表药物

太阴病的代表药物很简单:

生姜、大枣、炙甘草(你可能都不认为它们是中药);

干姜、茯苓、白术、苍术、厚朴、枳实等。

我们大概讲解一下这几个药物:

1) 生姜是炒菜常用的作料,是太阴病的核心药物之一,生姜和干姜都是温热的,区别在于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所以感冒发汗应该用生姜,肚子冷用干姜,可以并用;

2) 大枣提供身体需要的体液,甜助湿热,所以湿症不太适合用;

3) 炙甘草,是用生甘草直接小火炒热过的,祛除了生甘草里面的水分,变得更加偏温性;炙甘草是最接近土的药物,有温中、祛湿、缓和药物刺激和提供脾土津液的作用;市面上药店的炙甘草,多数是蜜炙甘草,用蜂蜜炒过的,实际偏甜了,不适合大部分情况,只适合需要强调缓和作用的部分寒凉方剂;

4) 白术和苍术,都是祛湿、运化脾经的,让湿困的肚子蠕动起来,苍术的祛湿能力更强些;

5) 茯苓,加强脾经的淡渗利湿,水循环轻度障碍的时候,多用到平性的茯苓;注意不同于水瘀堵并产生瘀热,而用到的泽泻、猪苓、薏米仁;

6) 厚朴,腹部胀满的时候用,解除湿困导致小肠蠕动和食物消化后吸收的困难;枳实,解除湿困后,大肠蠕动的困难,温性、破湿气而通便,注意与大黄寒凉通便的区别;

四、太阴病的类型

1. 甘草干姜汤证

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甘草干姜汤的组成是:甘草4两(炙)干姜2两

这条就是举例一个有太阴虚寒证,而错误依据“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误判为有表证,用桂枝汤加剧了太阴的虚寒,导致“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以复其阳”;

桂枝汤,其本身是以桂枝、芍药各3两,以补表层气血为主,实际是要消耗太阴的能量的,虽然有生姜3两炙甘草2两大枣12枚,顾护太阴,但是太阴虚寒阳气不足时,这种对太阴的消耗还是会加重太阴的虚寒;

但,太阴病也还是有机会用桂枝汤的:

第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里大家注意“脉浮者,可发汗”,脉浮代表体内气血充足,所以可以发汗,又因为前提是有太阴病,寒邪已经越过了皮肤层,入侵到了肌肉层,甚至到了太阴脾,所以发汗不可能是麻黄汤,应该是桂枝汤;

太阴病的虚寒和假热

也就是说,太阴虚寒严重的表现是:四肢厥逆、吐逆、咽中干、烦躁;实践中以上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总体应该表现为腹中寒凉、肠鸣、手脚冷、想呕吐、舌苔白湿滑,尤其是舌根处白厚腻、滑腻的;但是由于太阴虚寒导致体、津液液向上供应困难,又表现有假热虚热,比如咽中干、嘴唇干、眼干、耳鸣、烦躁、难以入眠、脉搏沉软弱,但是微数;

方剂非常简单,炙甘草4两干姜2两;这里的炙甘草可以理解为土,干姜是火,土是火的两倍,有点象冬天的炭火炉子,我们把炭火用碳灰掩盖起来,第二天早上,火还是在的,炙甘草和干姜,就起到了守而不走,温热太阴,“以复其阳”的作用;

有些腰痛、腰部大腿部的筋脉的不适,严重的影响起床、坐起、走路;有的原因并不复杂,不是复杂的风湿、椎间盘突出,不是需要补肾;仅仅是因为腹部太阴的寒凉,使得腰部和大腿部的经络,气血不畅,引发抽紧、疼痛;治法很简单,就是甘草干姜汤,只是要注意计量要参考原方;

有些顽固的失眠,舌根白厚腻的,甚至舌根剥胎,经判断是太阴虚寒,夹杂轻度头部热像的,用上此甘草干姜汤方,失眠当晚就会大幅好转,同时伴随着舌苔、脉搏,这两个基础症状的立即好转,当然有好转不代表彻底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用药清除寒湿;

注意区别:这里的烦躁是轻度的,没有实热的;

如果,太阴虚寒,但“上热”加重: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里“干呕、吐涎沫、头痛”“烦躁欲死者”了,虽然太阴虚寒,但是已经在头部的虚热更加严重,属于少阴病,用吴茱萸汤;

实践中,有些头部的烦躁,轻重区别也不是那么明显,可以加上少阴病的脉象,尺脉微细,做判断;或者二汤先后试治,也是可以。

甘草干姜汤,虽然简单,其实很实用,很常用!我们一定要学会。

2. 理中汤证

第386条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第396条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霍乱,就是指上吐下泻

“自利不渴”、“寒多不用水”、“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这里都是指胸中有寒、有水湿,用白术,白术是针对胸口的水湿和寒凉的,炙甘草干姜是针对腹部的寒凉和水湿的;

人参,是指党参,2000年前,东北的白参、红参,《伤寒论》不会把这种遥远地区的药物作为日常用药的;而产自河南上党地区的党参,价廉物美,补脾虚寒的作用也有;

所以理中汤证,很明显是腹部有寒凉水湿,胸口也有寒凉水湿,且太阴脾虚寒较重,造成上吐下泻;

汤比丸,药力要快、要大,这个好理解;

理中汤的扩展方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濡而弱者,理中加人参栝楼汤主之。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尺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在筋间,伤其荣气,随症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