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听冯老讲经方怎样学懂《伤寒论》 (三)

6经方和医经两大医学体系(略)

7排除误读传统,经方有不少独有的理念

咱们说,六经的实质不用说了,跟《内经》是两码事,好多专家都论证过了。

再一个,病名观念也不同,你这个“伤寒”,医经和时方他认为什么,伤寒学家大多强调《伤寒》所论是广义伤寒,主要根据是《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与《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的论述,从而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讨论多种外感热病的专著。这是我们误读传统的一个主要原因,

错误的认为,张仲景是由当时发生“伤寒病”而促使他挂冠为民,发奋写成《伤寒论》,这个是错上加错。医经和时方的“伤寒”,什么狭义的伤寒和广义的伤寒,都跟《伤寒论》的“伤寒”不是一回事。《伤寒论》的“伤寒”就是第3条说的概念,经方,“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表阳证,这不是个热病,不是个急性传染病,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不是这样的,它只是一个表证。

第三个,经方独有的概念,“阳”、“阳气”、“脉促”、“半表半里”,这在《内经》里都没有的,所以以《内经》解释《伤寒》,那解释不通的,它没有,并不是说“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它没有的,所以是经方独有的理念。

所以,对于46条说的“阳气重”,胡希恕先生指出是“津液重”,你用《内经》理论解释的通吗?解释不通的,它是独特的概念。

还有些概念,你像关于“温疟”,《金匮要略》上和《内经》的概念就不一样,咱们这“温疟”是什么,“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痛,时呕……”,这个它是“温疟”。《内经》呢,正好相当于它的“瘅疟”,它的“温疟”不是这样的,而“瘅疟”像(经方的)“温疟”,

它们这概念(实质)都不一样,叫的病名一样,它概念(实质)不一样。

我们这一段就是讲,学好《伤寒论》,必须摆脱误读传统,明确有两个医学体系,因为我们都是用的一个(大学)教材,“一切理论来源于《内经》”、“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都是这样的。所以我到河南去,他们开校庆,我讲了这一个,有位教授上(讲台)去(讲)以后说,中医学有两个医学体系,我头一次听说,以后好好学习,挺谦虚的。

所以这个是个问题,能理解不能理解,能转变不能转变,要学好《伤寒论》,这个观念必须转变,不用两个理论体系去理解,是不行的。

互动环节

学员甲:冯老师,《内经》里不也有“三阴三阳”这种表述吗?跟《伤寒论》有何不同?

冯老:三阳三阳,名字是一样,跟“伤寒”似的,《伤寒论》也叫“伤寒”,《内经》、《难经》也叫“伤寒”,但是概念(实质)不一样。太阳(病)啊,都叫“太阳”啊,但那不一样,那是太阳膀胱经啊,不一样,《伤寒论》的太阳是什么?表阳证啊。不一样的,(虽然)叫的名字一样。

学员乙:冯老,这是两套不同的经验,但是目前我们学生学的和考试用的,主要是《黄帝内经》那一套理念,如果这两套理念冲突,会不会给学生带来困惑,甚至可能会说,他考医师执照都考不上呢?

学员丙:确实,这个问题很矛盾。

冯老:考试,那是一个问题,但是学术必须明确,你要学懂《伤寒论》,必须明确。

学员丁:现在医师执照考试不考《伤寒论》。

冯老:他不考你,因为两种医学体系嘛,都要懂,都要学,目前来说也是,我讲的《内经》的一些“黑点”多一点。为什么,你用《内经》解释《伤寒》,你解释不通啊。

但是,我话也得说回来了,《内经》是我们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所以胡希恕先生经常用《内经》的一些条文、片段解释,它有些科学的东西,裘沛然先生不是也说了吗,它里头有一些灿烂的、正确的东西,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

所以这两套医学体系都要学,连西医也是,我们现在不学不行,你必须懂得,什么叫肝炎呀,你转氨酶升高了,肝炎呀,这简单的事啊,你得懂啊,得学。但是,我们要说,我们用中医治病,你坚决不能用西医的理论去指导去,这是抗病毒的,你用抗病毒(指导用)的(中药)能治好肝炎吗?它没有。只有用我们中医的理论指导(用中药),才能治好肝炎。

学员乙:冯老,那入门的时候尽量广一点,先是《伤寒论》的深度,然后后续再涉及广一点,我们现在有个中医实验班啊,他们那些学生非常喜欢《伤寒论》,他就只看《伤寒论》,其它的书都不看了。

冯老:这是可以的,是这样的,各种医学我们都要学,但是学了就要用啊,那就是为了治病,你学懂了它,它主要精神实质是什么东西,都要学懂。所以你学《伤寒论》的时候,不要用《内经》,它不是这个理论,你根本就没学懂,我们今天讲的,怎么个思路去读懂《伤寒论》,我们走过的弯路有这么些个,就是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这是个误读,是个错误的说法,根本就不正确的,所以要改变,用《内经》的理论解释《伤寒论》解释不通,乱七八糟,一千多年都弄不通嘛。

所以你学《伤寒论》的时候就学《伤寒论》,学《内经》的时候就学《内经》,而且其它的各个专科吧,有它的理论、经验,理论也好,经验也好,有它们的特点,你掌握它们的特点,别掺糊在一起,掺糊在一起就乱了。当然,学不懂《伤寒论》,还有很多因素,后面我还要讲,看有时间吧,讲怎样学懂《伤寒论》。

学员戊:老师,就那个序,您认为,从“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以下都是假的?

冯老:这个事,搞考证的,非常重视证据,这个事,我问过钱超尘先生,我说就这个23字(指“撰用”一段文字)是王叔和加入的吗?啊,对的。(钱先生语)我说前边那一段,我们刚讲的这一段,“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那一段是不是真的?他说现在不好说。还是汉代的吗?

所以,我今天提出这个“伤寒”的概念跟张仲景398条“伤寒”的概念不是一回事,我大胆提出这个了,因为我们读懂了《伤寒论》,《伤寒论》的“伤寒”就是一个表阳证,表实、热证,它绝对不会死人的,你怎么说它死人啊,所以张仲景写序(的话),他会这么写吗,他绝对不会写,所以我就认为这不是他写的。

所以整个《伤寒论》的序有没有,这是个问题,但现在没有证据,不好给它做肯定、否定,但是我们从《伤寒论》,所谓张仲景写的条文里头分析,这个“伤寒”的概念跟它是不一致的,两个概念。它这个“伤寒”跟哪一个符合啊,跟《内经》、《难经》的概念是一致的,“伤寒”是可以死人的,热病都死人,传染病要死人的。

传染病可以死人的,但是《伤寒论》说的传染病,桂枝汤也治传染病啊,四逆汤也治传染病,并不是说“伤寒”只是死人。你看看,我们那个四逆汤,救死的时候救了多少人啊,他怎么不说四逆汤证啊,为什么老说“伤寒”死(人)啊,可见它不是一个体系,它是《内经》的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它是这个体系。

所以,你读懂了《伤寒论》以后,理解了“伤寒”的概念,你看他那个序,就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

学员戊: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说到这个序,一上来还有一段,就是最前头说的,“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就这么句话,正好我们家孩子学的的那个课文里头“扁鹊见(蔡)桓公”,他说第一次去了,说“君有疾,在腠理”,然后过了十来天,又说君有疾,在哪在哪,最后到肠胃里了,然后就是司命之所属,不行啦,我管不了了,我跑啦,最后桓侯死了。我觉得,如果研究这个东西,就是从它古代留下这个寓言它真实性考虑的话,那么这个事从一开始都有问题。

冯老:就是啊,所以啊,有些传说啊根本就禁不起考究,所以张仲景给王粲看病,说你过几天眉毛要脱落,你要死,张仲景会这样吗?刚才你说那一段也是,什么病在肠胃,病在膏肓,这是个大致的说法,那个经方的死,死在哪啊?他不说那个,张仲景(说)咱们六经的死证,死在哪啊?死在阳明、太阴啊,他不说脏腑啊,只是说太阴,太阴里虚寒,还有阳明啊,阳明,热了以后,出现神昏谵语啊,有些用大承气汤救命的。所以他不说脏腑,不是脏腑理论观念,只是个八纲概念。所以可以这么辨,我们(学)懂了《伤寒论》,它的理论体系,就可以辨它的真伪,它不是一个体系。

学员戊:虽然不是,但是也是比较喜欢那个文字比较华美。

冯老:华美是(众笑),但是这样就唬人啊,一唬人,我们就读不懂《伤寒论》了,按照《内经》解去,它解不懂了。

今天为什么给大伙讲这个?

就是说,我们必须闹清楚,用两个体系来解《伤寒论》,你读《内经》的时候有《内经》的理论,你读《伤寒论》的时候有《伤寒论》的理论,这才能行。你不要掺糊在一起,你读到“太阳病”了,就又是“膀胱经”了什么玩意,这一弄,那完了,“欲解时”又牵扯到经络了,推理了。

实际上这个太阳病就是根据症状,今天这个症状就是太阳病,二三日,见了少阳(病的症状)那是少阳了、见了阳明(病的症状)那是阳明了,他是根据症状来分析的,很简单,不是根据推理,“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它不是这种传变规律,跟《内经》不是一个理论。所以有好些人老是磨不开,我学这些理论是有用的,有用的,你用到《内经》上可以,你别用到《伤寒论》上。

主持人:好,我们上午老师讲课和大家讨论先告一段落。

今天我们开班仪式上,冯学功主委讲了,他说现在大家都不能正视这个经方,提出这个问题了,然后冯老进一步讲第一部分就提了为什么读不懂,接下来下午冯老还要讲怎样读懂。

所以我想,经过冯学功主委的补充啊,形成三段论,把这个现象,读不懂这个现象,然后为什么读不懂,怎样读懂,冯老都做了进一步的思考,然后下午还继续给大家讲解。

刚才讨论中提出了几个问题,跟冯老探讨比较多的是序言中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的问题,东海师兄提了一个(有关考试的问题)。我联想了一下,有点象我们以前的四书五经啊,本来是一个为人立世,兴邦济世的学问,但是到明清以后呢,把它作为举子业,八股取仕,都是一些,怎么说呢,跟这个很相似的,所以说我们做的什么呢,我们做的是实学,我们做这些,研究它的实质,做的实学,而不是举子业,所以考试嘛,也类似举子业。

还有作为学生啊,我们现在“经方进校园”也面临这个问题,可能存在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局限在这儿,不但深入不下去,而且视野比较局限,刚开始面上铺开的话,可以多多了解一些,以后学有专一,这样可以更深入了,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然后,我们今天上午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再次感谢老师的讲解。

主持人:大家好,接下来我们还请冯老为我们继续讲授“怎样读懂《伤寒论》”第二部分——明了经方的理论体系。

冯老:好,我们继续讲怎样读懂《伤寒论》,实际读懂《伤寒论》很简单,就是讲要明了两个理论体系,就讲这么点事。为什么需要这么些时间,因为要说明白,为什么造成的,在历史上有个误读的传统,讲这么点东西。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播放一个动漫,给大伙讲一讲什么叫经方,经方的理论体系,把这个特点说一说,所以我再简单讲一讲读《伤寒论》的一些办法,一些思维吧。

接下来由咱们陶校长给大家讲经方的,也就是胡希恕先生总结的,经方的核心理论,给大伙介绍介绍,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用两个理论体系的思想,来读《伤寒论》,《伤寒论》的理论有什么东西,这就行了,然后再自己读《伤寒论》,这样就变得简单了。

下边我就讲第二个,怎样读懂《伤寒论》第二个问题—明了经方的理论体系,实际我们讲了好几次了,经常讲。

所以经方的理论体系,我们有个表,起源于神农时代,成书于汉代。他原来是用单方方证,一个药一个药的治病,这个方证用的什么理论,就用的八纲理论,这个代表著作就是《神农本草经》;后来发展为复方方证,和单方方证合在一起吧,这个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汉代,理论由八纲变成了“六经”,就是在八纲的基础上产生了“六经”,这样就形成了现今我们见的《伤寒论》,所谓经方的辨证理论体系,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形。

所以我放一个片子,看了就简单了,看起来省事了,我有些讲不清楚。

视频:认识经方(略)

我们这个片子在说什么,什么是经方啊,不是指的方剂,是一个医学理论体系,经方不是指的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上面记载的方剂就叫经方,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指的是他这个医学理论体系,咱们《中医内科(学)》百分之七十都是用的《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的方子,你能说他叫经方内科吗,不是,他是经络脏腑辨证,他是医经的理论体系,我们临床用了《伤寒论》的方,所以用的就是经方(这样说)是不对的,应该叫经方之方,时方,后世之方,比如逍遥散,那是后世之方,那是时方。

你用时方理论,还是经方理论,你用时方治病啊,还是医经治病啊,还是经方治病啊,这指的不是个方剂,指的是一个医学理论体系,医学理论体系当然也包括方剂和它的理论,这样称起来就是说叫经方。经方实际是包括用八纲六经,六经八纲方证理论来治病的医学体系,这是我们初步的一个概念,这个还需要大家讨论吧。

第二个问题就讲经方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就是六经—八纲—方证理论。《伤寒论》他主要理论体系是什么啊,就是八纲和六经,他不是经络脏腑,所以讲来讲去就是这么点事,我们知道以后啊,读《伤寒论》的时候用什么理论啊?用八纲六经方证理论就行了。

所以刚才我们讲的这一段,这是北京西北阳原县,我们的怀来县有个蚩尤墓,这个考古在这发现了不少的东西,非常支持我们刚才说的理论,神农时代就有我们的经方用八纲理论,生活当中用八纲,治病用八纲,这是我们医学的起源,这个离我们很近嘛,放在片子里面有,不讲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也从简了,认识经方的主要内容,这次我们的经方大会啊,请来的外地专家不少,各个观点的都有,不是经方理论的都有,还有医经理论的也有,但是啊他们最后说的有一点是一样的,说《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吧,是方证,讲的主要内容是方证,方证对应,所以这个实际上指导用方证的是什么,八纲六经,《伤寒论》就是这么多,不是用经络脏腑,不是用五运六气,这是第三个问题,我们就讲到这里,就行了,所以中医经方治病什么,辨六经辨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是胡希恕先生给我们总结的。

第四个问题,我们就讲,始终理会读伤寒,要读懂《伤寒论》要始终理会,这是胡希恕先生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啊,我是整理胡老笔记的时候发现这么一个,胡老写的这么一个几句话,在他笔记里头,在他笔记里头夹着那么几句话。还有别的,说“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分。”这是胡希恕先生一辈子读《伤寒》的体会,写的座右铭。

怎么着,你读《伤寒论》,光读这一条儿不行,你得前后对照来。这是一个,先后合参。还有啊就是说,经过几年以后,有个认识,再综合起来分析,结合临床,来再读这一条,这个认识,认识不一样了。你不能就这一条能解释通了,下面儿不管了,啊这不行,所以,随文衍义不行,随文衍义以后到了后面,矛盾了,你整个《伤寒论》读不懂。所以胡希恕先生费了心血,也是经验教训啊。所以他读《伤寒》,我们给他总结了,应该“始终理会”读《伤寒》。

所以《伤寒论》,好读吗?确实不好读,加上了误读传统以后,造成了不好读。其实,我们懂得了《伤寒论》这个理论体系之后,那按这个理论体系去读的时候,会轻松的多,但是,还要付出好多努力,要靠自己的勤奋,排除误读传统,但是仍要不断地反复读原文,前后联系原文,反复联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读懂原文,这就是胡希恕先生提出的“始终理会读《伤寒》”。

为什么要这样呢?

1一些原文需要反复多年的认识

这个体现在什么?我们看胡希恕先生他就是这样的。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读《伤寒》多少年,他也有过对每个条文的理解有个过程,像对315条,白通加猪胆汁,最初胡希恕认为没事,这个条文没问题。但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教学实践以后,认识到这个条文不对,错了,为什么呢?他根本就不是白通加猪胆汁,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才对,这是他反复的读《伤寒》才认识到的。

还有对147条、148条的注解,我们现在、这几年才认识,看到他的笔记吧。大概是十年有一个不同的看法,30年以后,终于看出第148条,小柴胡汤,这错了,这不是小柴胡汤,应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我们在,刚才那个《读懂伤寒论》这本,刚出,出版了这一本,大伙都拿到了,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148条的解释,跟我们以前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红本的那本书、有光盘的那本书,是不一样了,

就是什么,他最终认识,他始终理会,这个148条是解释147条的,所以这个讲的都是“阳微结”,“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是不行的,应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不是一天能认识的,要始终理会。

这是一些原文反复多年逐步认识的。

还是胡希恕先生,关于214条,阳明病这一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这一条,胡希恕在我们那个红本上,这个《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或者我们《中国汤液经方》里头,这些书里头都是这么讲的,都是这样讲的,“谵语、发潮热,为有燥屎;脉滑而疾,为有宿食,均宜大承气汤下之,书中有明文”,你还说用小承气汤,这不是错了吗?所以这是肯定的问题,就说不是,这书上,胡希恕先生原先都是这么认识的。

82年以后我们有机会,他的女儿从美国回来了,06年我看到了他的笔记,因为他的那个房子要出租。我还挺担心,我说你把(房子)出租了,那些东西怎么弄,她说他们说了我不动。我说那哪能保证,我说那除了书还有什么东西啊,没有了,她说还有笔记。我一看那个笔记,我还没看过那,我说你拿给我看看吧。我就拿来了,拿来了一看,真是,他改了。就是他这个不是有录音嘛,由兵头明先生给了我们录音带,我给录了两套,录了音以后,出了《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这一本书,这里面还是那么讲的。这是82年,82年以后他的病重了,想不到他还改了。

改了,怎么改的呢?这是1982年以后改的,具体到哪一个月就不知道了,给单玉堂先生治病之后了大概。他怎么改了呢,改成这样了:“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可攻的为候虽备,但脉滑而疾,为有热无实之证”,他认识不一样了。

他反复的考虑考虑,前面是大承气汤证很明显的,但是在脉上,脉滑而疾,有时候脉滑而急,有热是有热,但是不一定是实,所以说用小承气汤这是有道理的,“因先试与一升,服后腹中转矢气而不下利者”,可以再给一升小承气;“若服后不转矢气而却下利者”,不要再吃了;“假设明日又不大便,而脉微濇者,乃气血俱不足”,看像是大承气汤,又不大便了,小承气都不行,但是这不是大承气汤证了,这是气血俱不足了。为的虚之候,病实正虚,故为难治,慎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认识又进了一步。

所以这是怎么着,胡希恕先生这一辈子读《伤寒》,始终理会。所以这一条注解我们改啦,改到那个《读懂伤寒论》里头了,以前的版本儿都没有。

这是始终理会的一个理由。

[听冯老讲经方]怎样学懂《伤寒论》 (一)

[听冯老讲经方]怎样学懂《伤寒论》 (二)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