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轻夜重咳,病证名,咳嗽白天轻而入夜加剧。多因久咳后阴虚血少所致。治宜二陈汤加当归,或六味丸加二冬以滋化源等。
二陈汤中加归地,标本兼治除痰湿
中医认为痰湿皆由脾不健运所致,且与肺肾关系密切。一般由于脾不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停聚即可成饮,饮若凝积又可成痰。水饮上犯于肺,即可成饮,也可成痰。肾阴不足,内热灼津或肾阳不足,水汽上泛,都可形成痰饮。此外,脾主运化,肺主宣发,肾主开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维持水液平衡。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景岳全书》中所载的归地二陈煎是由“化痰第一方”二陈汤加当归、熟地组成的,故得此名。肺属金,肾属水,且该方由六味药组成,故又名金水六君煎。该方调补脾肺肾,当归、熟地滋阴补血以助肺肾主气、纳气;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运脾;茯苓健脾利湿,渗利湿邪从小便排出,以治痰湿之标;甘草健脾和中,以助脾之运化。全方调补脾肺肾以治痰湿之本,兼以利湿,三管齐下,共同起到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故该方多用于以“虚”、“寒”为特点的湿痰内盛证,如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老年人气血亏虚加之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呕恶,喘逆痰多等证。
该方标本兼治,健脾益肺滋阴,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气化和开阖等作用正常,共同维护水液代谢的平衡,同时有效避免了生湿生痰,是调理痰湿的有效方剂。
当归6克 熟地9~15克 陈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可治疗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的一副中药汤剂。
李今庸:痰饮咳嗽
1.十枣汤
治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至一百日或一岁。
大戟炒研末、甘遂炒研末、芫花炒研末。红枣10枚。
2.苓桂术甘合二陈汤治咳唾白色泡沫痰,短气,心悸,小便不利等。
案例:
患者某男,40岁,湖北咸宁供销社干部。1967年6月就诊。
严重失眠已有数年,经常彻夜不能入寐,每晚必赖安眠药方能入睡。形容消瘦,心悸,胸闷短气,咳嗽,唾白色泡沫痰,脉结。此证乃水饮内结,阻遏卫阳,阳不交阴所致。治宜温阳祛饮,拟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牡蛎15克(先煎)。以水煎服,日服2次。嘱停服其他安眠药。
第4天复诊,服上方1剂后,当晚停服安眠药即能入睡。
连服3剂,感觉稍舒,要求加大药力,遂于原方以甘遂易甘草,拟方:
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桂枝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牡蛎15克(先煎),甘遂1.6克(研末,分二次冲服)。
前6药以水煎汁,冲服甘遂末,日2服。
3.款菀二陈汤加味治痰咳嗽唾白痰,易咳出,苔白,脉缓。
款冬花、紫菀、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以水煎服。咽痒者,加天门冬、黄芩:喘者,加厚朴、杏仁。
案例1:患者某男,45岁,武汉市江岸区某单位职工。
1990年3月某日就诊。数日前因受凉发生咳嗽,至今不已,唾白色泡沫痰,微有喘气,舌苔薄白,脉沉。证乃寒邪犯肺气逆咳喘,治宜散寒逐饮降逆利气,拟款菀二陈汤加味:
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伏苓10克,五味子8克,细辛6克,下送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去皮尖,炒打)。
以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药服3剂而病愈
案例2:患者某男,65岁,大学教授。1994年6月就诊。
1个月前发生感冒,经某医院治疗,寒热症状虽退,但咳嗽至今不已,且唾白色稠痰;咽喉痒,汗出,微渴,大便干,苔薄白,脉沉。证乃痰结肺逆,郁而化热。治宜化痰止咳,润燥消热,拟款菀二陈汤加味:
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0克,天门冬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大贝母10克,枇杷叶10克(去毛炙)。
以水煎服,日2次。药服5剂痊愈。
4.麻杏二陈汤加味
治凉燥咳嗽,入睡时则频咳不休。
案例:
患者某女,55岁,干部。1991年4月11日就诊。
咳嗽已2年,每天睡眠入被时即咳嗽频频不休,喉咙痒,干咳少痰,小便频数、短少、色黄,舌苔薄白,脉浮。病乃凉燥犯肺,肃降失职,治宜宣肺利水,下逆止咳,拟麻杏二陈汤加味:
炙麻黄10克,京半夏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陈皮10克,车前仁15克,泽泻10克。杏仁10克。
以水煎服,日2次。药服5剂后告愈。
慢性咳嗽是感冒后常见病症。其中以治疗夜咳较为棘手,常延绵数周或数月不愈。对此病症系统研究者少。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对其病机及辨证治疗作以下分析。
1.基础理论:
1.1 病机复杂,不可拘泥:夜咳症状多变,患者表现或咳嗽昼轻夜重,或入睡前剧咳,或夜间咳醒,严重影响睡眠。或为干咳无痰、少痰;或咳嗽痰多,或痰白稀薄,或痰黄粘稠;伴见他脏症状更是复杂多样。而诸多医家立论多拘于某一种,笔者以为不然。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夜咳亦然。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郁结,五脏不和,则邪火逆上,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夜咳缠绵,属内伤者多。
1.2病因病机分析:
1.2.1肺中伏火,肝火犯肺:咳嗽日久失治,或治疗不当,肺中伏火,肝与肺以经络相连,病久殃及他脏,引动肝火,木火偏亢,又乘机犯肺,木火刑金,肝火、肺热共致肺失肃降,上逆作咳,肝主痉,故多见夜间阵发性咳嗽。《医碥》“黄昏咳多,火气浮于肺也(肺气当降时而不得降,火浮故也)”。《证因脉治》“伤热咳嗽之症,咽喉干痛,面赤潮热,夜卧不宁……”
1.2.2食积伤脾:多见于小儿,素本脾胃虚弱。由于饮食不节,温凉失调,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停滞不化,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蕴。《医碥》曰:“黄昏熟睡中,忽嗽痰数口,食积痰也,(睡则脾静不运,故痰停于内而嗽……此证痰嗽也。)二陈、山楂、麦芽,消导自已。” 《证因脉治》“食积咳嗽之症,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证治汇补》“食积痰嗽,面色青黄,五更转甚,吐痰如胶。”
1.2.3 痰瘀内阻:咳嗽日久不愈,肺气肺体损伤,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痰瘀相关,“痰聚碍血”,痰浊阻于脉络则血行不畅为瘀;瘀可致痰,“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须知痰水之壅,瘀血使然”。盖人之阳气在夜间最弱,而阴气最盛,本已肺气宣降失常,气血失畅,更加之阴寒凝滞,故而阴血运行更加受阻,停而成瘀,发为夜咳。
1.2.4热邪伤阴:感受风热或风寒入里化热,热灼津液,日久耗伤阴液,阴伤则咳嗽日轻夜重。卧则咳,夜属阴,肺、肾皆阴,咳属虚咳。《医碥》“日轻夜重,属阴虚,二陈加当归”。《明医指掌》“有阴虚而嗽者,其气从下而上,多重于夜分是也。”《医述.万病回春》“夜嗽日久,多属肾真亏损,火炎水涸,津液泛而为痰,须用六味丸加二冬以滋化源。”
1 . 3 现代医学观点:咳嗽是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刺激传入中枢而致,而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故咳嗽夜间加重。研究报道:2肾上腺素受体多态性与过敏性体质病人夜间咳嗽有关。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统计结果指出,在儿童慢性咳嗽中,过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指气管在接受过敏原、或非过敏原刺激物(如二手烟、污染的空气)刺激后,气管内产生平滑肌收缩、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炎细胞浸润等。除了喘鸣及胸闷的表现外,也有可能以慢性咳嗽为单一症状。而这种咳嗽,一般而言,以夜间(尤其是半夜)及清晨情形最严重,且伴随大量痰液。推测其原因可能跟温差及直接与棉被、枕头等过敏原含量高的物品接触有关。
2. 辨证治疗:
2. 1 郁火夜咳:辨证要点:症见咽喉干痛,面赤潮热,夜卧不宁,吐痰黄浊,或带血腥臭,烦躁喘咳,每咳自汗,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当清肝泻肺,解痉止咳。常用方药:青黛、赤勺、桑白皮、地骨皮、黄芩、连翘、桔梗、川贝、瓜蒌、甘草。火热较盛,咳嗽频作,加山栀、丹皮、浙贝;口渴甚,加双花、花粉、石膏。火象不甚者,可症见:夜咳甚,咯清稀泡沫痰,或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胸胁胀闷,或口干,苔薄白,脉弦,等。治宜宣畅气机,解郁散火。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半夏、黄芩、厚朴、连翘、苏叶、桔梗、公英、杏仁、甘草。
2.2 食积夜咳:辨证要点:多见于小儿,夜咳,睡前多食则愈重,睡卧不安,大便溏或有酸腐味,胸脘痞闷,舌苔厚腻,脉沉。古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当消食健脾,化痰和胃。常用方药:党参、白术、陈皮、半夏、焦三仙、连翘、山药、莱菔子、桔梗、川贝、甘草。痰多,脘闷明显,加苍术、厚朴;苔厚腻,加藿香、佩兰;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可加大黄、枳实。
2.3痰瘀夜咳:辨证要点:风痰停滞咽喉,症见:咽痒、异物感,咽痒不适则咳,不痒不咳,或闻及刺激性气味即咳,无痰或少痰,咳嗽频繁时可见声嘶,舌苔薄白,脉弦浮。检查咽喉部无特殊改变。治法应为祛风利咽,化痰止咳。常用方药:薄荷、僵蚕、蝉衣、苏叶、麦冬、黄芩、杏仁、厚朴、炙枇杷叶、甘草。如咳嗽较重可加炙紫菀、冬花;咽干、口干较著,可酌加沙参、玄参。痰瘀互阻型:症见:睡前咽痒不适,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夜咳,舌质紫暗,舌下脉络迂曲。治法应为:化痰利咽,活血止咳。桑皮、苏叶、陈皮、半夏、川贝、桔梗、当归、丹参、甘草等。伴大便秘结,可桃仁、杏仁合用;热象较著,可以丹皮、赤勺。
2.4阴伤夜咳:辨证要点:干咳无痰,心烦难寝,午后身热,口渴喜饮,睡时多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地骨皮、桑白皮、太子参、石斛、五味子、百部、紫菀、甘草。盗汗潮热者,加胡黄连、青蒿、鳖甲以滋阴退热;若肺热,加知母、白薇助退虚热, 使得热清、痰化,阴液得以保存,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咳嗽自止。多汗、眠差,可加浮小麦、生龙牡;咽干声嘶,可酌加玄参、胖大海、青果。
3. 体会:
对久咳夜咳,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笔者发现,由咽炎所致的喉源性咳嗽以及过敏因素所致咳嗽是最常见原因,但其治疗上确实有特别之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多能收到满意效果。因病情多较缠绵,故在辨证基础之上,如紫菀、款冬花、炙百部、炙枇把叶等化痰止咳药但用无妨,并无“闭门留寇”之嫌,而用米壳等敛肺止咳之品,当慎之又慎。对晨咳、夜咳而久咳不愈者,因“久病入络”而配用细辛、当归、赤芍、川芎等药治疗,则能收到满意疗效。服药时间在睡前佳,睡前咽痒甚者可含化清咽滴丸、银黄含化片,或中西医结合,酮替芬1mg每晚睡前服。病情重者,可在辨证基础上配合应用静脉中成药:鱼腥草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有较好止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僵蚕、蝉衣等药物均有解除气管痉挛、扩张气管平滑肌作用。
下一篇
千古名方(10)玉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