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在《深夜十堂》里介绍他的读书方法,认为读书不一定要多,可是要很仔细地读,要比较、求真,要做笔记。他读完一本书后,基本上书就被他大卸八块了,因为他将有用的知识点裁剪下来,分门别类放到资料库中,如果一页纸两面都有可用之处,那么就将其中一面复印下来,后来有钱了,就每次买两本。
这种方法费书、费钱、费精力,但实际上更能有效利用到书的价值。李大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年纪大了,还是会记忆失真,这是人的自然现象。
有人读书像掰玉米,掰一根丢掉前面那根,最后带走的只是最后一根老玉米,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是因为记忆会慢慢淡化,看完一本,看第二本的时候,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第三本的时候,前两本又离他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前面九本书,尤其是第一本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宋朝人管这个现象叫“渐行渐远渐无书”,所以,光靠记忆,不去分门别类记载,看了等于没看。
躺着看书,书看完干干净净地,等于没看。看书一定要勤做剪切记录整理的工作,看上去耗时耗力,实则事半功倍。
他会将同一类书摆在一起看,相比之下才知道哪本书该详细看,哪本书该忽略,并且很容易在对比之下记住书的内容。他还说,要看一个人的全部著作,才能了解真相,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此人的思想。比如朱熹、苏东坡都是大牛人,但他们的学问中有不少荒谬的地方。如果只看某一部分,就不可能了解得全面,容易将人脸谱化。
苏东坡读汉书,读好几遍,每一遍就专门研究某一类学问,比如天文、地理、人物......上天下地地加以研究,所以每一个单项都读得很精。这种方法很有意思,每读一遍锁定一个重点,就像富兰克林在自传里写的,每个礼拜养成一个习惯,比如头一个礼拜少吃,第二个礼拜少说话,第三个礼拜少胡思乱想......每个礼拜都有一项修身工作要做,每个礼拜都锁定一个主题,全部精神投入,最后就修炼了自己的人格。
李大师表示,苏东坡的方法过时了,自己将书大卸八块的做法更有效率,他说:“我李敖读汉书的时候,剪刀、浆糊、剪贴的纸板、资料夹全部出动,一边读,一边剪,一边分类,甚至一边影印,立刻就将这本书五马分尸了。有人物归人物,有地理归地理,有官制归官制......我只读一遍,就把这本书...的内容全部储藏起来。”要用的时候,从资料夹抽取相应的知识块就行了,事半功倍,不需要太多死记,也不用反复读多遍。
黄庭坚说,看书要主动。用李大师的话说,是老子看书,不是书看老子。自己不做主体,看完了书,很快就印象模糊了,只知道看过,结果还是茫然。但即便是老子看书,如果不剪切下来进入资料库,时间久了还是会茫然。
所以李大师说:他们的方法都不坏,但没我的好,请大家向我李敖看齐。
总结起来,李敖的读书方法有三点:
边读边记录;
同类书比较地读;
了解一个人就读他全部作品。
向大师看齐!!!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