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87)吾调理神经性心悸,卧起不安,特别是惊恐“如人将捕之”,俗称胆怯证,曾仿照近贤陈伯坛投《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茯苓之量要达到30-60克,和龙骨、牡蛎持平。由于实际情况不一,在加减过程又添入黑附子10-20克、紫石英30-60克,助阳强心,疗力甚佳。1967年“文革”期间,一文史专家被莫须有羞辱,精神遭受创伤,两眼呆直、失眠、心悸、惊恐,看见了幻影鬼怪。家属携之来诊,当时对“牛鬼蛇神”避之均远,怕引火烧身,求老朽援手,出于人道主义,即给予此汤,计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龙骨50克、牡蛎50克、茯苓50克、附子15克、紫石英50克,加生姜6片健胃,防止呕恶不舒。嘱咐每日一剂,分三次用,珠联勿停。凡十五帖,恢复了往常,但言语较少。小郎中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经典方证原文是: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的方证要点是情绪烦躁,因烧针发汗过多伤及阳气,阳气亏虚,阳虚外浮是其根本病机。因此此方证还应该见到,心悸怔忡,疲劳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细,沉取弱。张老在本方中加入茯苓,小郎中认为是取其健脾安神作用,和茯苓四逆汤中大量使用茯苓是一样的作用,文中张老还建议根据阳虚重症还可加附子和紫石英,以增强温阳潜镇之功。
文后张老用一则医案说明了此方的作用,要用好此方,牢牢把握住方证要点和病机特点,就可收到还的疗效,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剂量,针对一些重症,要敢于用药,药少而精,量重而准。文中张老提到了陈伯坛先生,陈伯坛,字英畦,广东新会人,民国时期广东著名中医学家,岭南四大名医之首,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要略》,系统阐释了自己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在经方界有很大的影响。在临症风格上,陈伯坛望色而知其症,闻声而知其病,切脉快而准确。临床辨证,见病知源,善用经方,治病用药剂量大,故世人称为“陈大剂”。陈对症施药,疗效显著,不少疑难病症,经他医治,多能转危为安,为群众所推崇。清礼部侍郎、著名学者朱祖谋曾书赠“知者一身皆是胆,与人着手便成春”一联,以表彰他的医术。陈伯坛有一则医案流传甚广,此医案说明了陈伯坛理论功底深厚,临床中用药胆大精准,药到病除。两广总督谭仲麟患外感,缠绵一月不愈。谭的好友南海知事裴景福推荐他请陈伯坛医治,并叮嘱伯坛说:“谭曾经服过三分桂枝便流鼻血了,你切不可用桂枝。”伯坛诊时,正值初夏季节,谭却穿着棉衣,汗则涔涔出而不自觉,切脉浮弱,诊断为伤寒桂枝汤证。于是大胆落处方以桂枝汤原方,主药桂枝,重用一两二钱,为总督初时所服三分的四倍。
裴知县见了,即时被吓出一身冷汗。因为他知道身为总督大臣,有生杀大权。如服药后,发生医疗事故,不独医生人头难保,自己做介绍人也难免丢官丧命,因而当场向伯坛提出劝阻。在场的人也认为谭总督必不敢服此重剂。于是,伯坛当即写脉论,根据经旨和谭的症状,洋洋千言。谭看完脉论,甚为信服,并说:“此公下笔千言,定有真知卓见。”于是煎服此剂一饮而尽,次日痊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