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血+血是怎么生成的+肝藏血不足怎么办+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治血

中医肝藏血的本质_中医的肝藏血是什么意思_

+肝藏血不足怎么办+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治血先治肝”" title="血+血是怎么生成的+肝藏血不足怎么办+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治血先治肝”">

血是怎么生成的血是运行于脉中,环流周身,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脉具有运行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它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

人体血液的生成,既有先天肾精的作用,也与后天精气密切相关,尤其是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而,、、、肺、均与血液生成有关。总而言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血的循行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血,在脉中周而复始,运行不休,故营气循十四经运行的道路,实乃历代多数医家所公认的血行途径。

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Ⅰ血液要充盈;Ⅱ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Ⅲ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和。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能出现血液流速缓慢,出现滞涩、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外溢,导致出血。故血液循环是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环流周身的。

▓血的生理功能

血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因含有营气),二是滋润(因含有津液)。

① 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

血的濡养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②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又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正常。

①生理学名词。饮食水谷精微变化所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血受气的推动,运行全身,营养脏腑,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素问·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温病辨证的一个阶段或病位。即血分,为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参卫气营血辨证条。

肝藏血不足怎么办

俗话说:"肝藏血"。意思是白天活动时,血流向四肢,晚上睡觉时,血藏于肝脏。这句话被现代的动物实验所证实,研究表明:直立体位时肝脏血流量减少40%。运动时肝脏血流量减少80-85%。因此平卧体位时肝脏供血较丰富。另外慢性肝炎也常导致肝血流降低,粘度增加。适当使用活血及扩张血管的药物,如柴胡、板蓝根、五味子、猪胆粉、丹参等也能改善肝脏供血。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鉴于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血流量。所以王冰注《内经》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如果肝有病,则失藏血的功能,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活动,同时也会出现血液方面的病变。

如肝血不足,常见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

月经闭而不行的症状。

具体分析如下: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具有舒展、升发的生理功能,它与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节有密切关系。例如:人的精神乐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舒畅,升降有序,气血和平;如果肝气抑郁,闷闷不乐,多疑善虑,咽中作梗,甚至沉闷欲哭,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男子就会发生肝病。肝气过于亢奋,则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在气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则直接影响到气血的畅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如肝气郁结,则血流不畅,势必影响到肝藏血的基本功能,从而出现胸胁刺痛,月经不凋;甚则血结成块而为症遐,或月经闭而不行。如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行,可以出现面红、目赤、呕血等症状。所以孟子谈到养气时说:“持其志,勿暴其气。”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通利水液的作用。气机不畅,气滞水停,常致小便不利,水液停留,而成水肿、腹水等症。

在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是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另外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所以肝气郁结的患者,常见胃气不降之呃逆与脾气不升之腹泄疾患。

肝主筋。《素问·痿论篇》说:“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之所以能主筋膜,主要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只有肝血充盈,使筋膜得到濡养而维持正常的运动。若肝气不足,不能养筋,则会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甚则屈伸不利。若热邪劫伤津血,血不营筋,而见四肢抽搐,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称为“肝风内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爪为筋之余”,肝血足,则筋强力壮,指甲坚韧。肝血虚,则筋无力,指甲薄而软,甚至塌陷易脆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其经络上系于目。《灵枢·脉度篇》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说明目之所以能发挥其视觉功能,都是渊源于肝经气血之濡养。

所以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夜盲或视物不明;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目晕眩;肝风内动,则目斜视上吊肝血不足最好用中医药治疗见效较快,也容易好彻底。养血柔肝或补血养肝,中药方剂为:当归15克、熟地20克、首乌15克、阿胶12克(烊化冲服)、白芍15克、元肉10克,枸杞12克、党参20克、鸡血藤20克、黄芪15克、灵芝15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一般服用该方5付可感到症状减轻,服用症状消失后应调整该方后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肝血不足怎么补,还可以通过调整心情和适当服用补品以及通过食补调整。介绍一些常用的简单易行的肝血不足怎么补的方法,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用上,肝血不足食补可选用:

方法一、食醋补肝。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每日以食醋40毫升,加红糖适量,加温水冲淡后饮服,补肝血作用极佳。

方法二、动物肝脏补肝。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为食补养肝之佳品,较其它动物肝脏补肝的作用更强,且可温胃。具体用法是: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同煮为粥服食。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饮食不佳,眼睛干涩或流泪。此外,老年人肢体麻木者,也可用鸡肝5只,天麻20克,两味同蒸服,每日一次,服用半月,便可见效。

方法三、菠菜补肝血。菠菜具有滋阴滋燥,舒肝养血等作用,是补肝血最好的食物之一。

方法四、食鸭血补肝血。鸭血性平,营养丰富,肝主藏血,以血补血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取鸭血100克,鲫鱼100克,白米100克同煮粥服食,可养肝血,辅治贫血,同时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肴之一。

肝血不足怎么补,肝血不足食谱介绍如下:

(1)胡萝卜粥。制法:新鲜胡萝卜适量,切碎,同粳米煮粥,可作早晚餐服食。日本人的长寿,据说与经常吃胡萝卜有关。中老年患高血压、糖尿病者,可长期大量服用胡萝卜粥。

(2) 红枣黑木耳汤。制法:红枣 15 个,黑木耳 5 克,以温水洗净泡发后,放入小碗中,加水和冰糖适量,将碗置蒸锅中,蒸一小时。一次或分数次食用。吃红枣木耳,喝汤,治贫血、动脉硬化、眼底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

(3)鸡汁粥。制法:母鸡一只,剖洗干净后,放水浓煎鸡汁,以原鸡汁分几次同粳米 2两煮粥。有滋养五脏,补益气血的功用。适于老年、病后体弱、气血两虚 的一切衰弱病症。

(4)当归生姜羊肉汤。制法:当归 15 克、羊肉半斤,切 碎,同放砂锅里,加水适量,以小火煨煮至羊肉将烂时,放入生姜 15 克,食盐少许,待羊肉熟烂即可,分顿随量喝汤,也可吃肉。经常食用,补益气血,强壮身体,适用于病后、产后、气血虚弱、营养不良、贫血、腹冷痛等。

(5)鸡肝羹。制法:鸡肝(乌鸡肝更佳)一具,洗净,去筋膜、切片。氽入沸水中,变色无血时为熟,趁热调食盐、佐料少许顿食。有补肝明目功用。治营养性视力减弱、夜盲症、中心性视网膜炎等。根据“以形治形”的原则,动物的肝脏如猪肝、羊肝、牛肝、兔肝、鸭肝、鹅肝等,都有养肝明目的作用。

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治血先治肝”

摘要: 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 既可濡养肢体, 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内经》提出“肝藏血”,说明肝的生理功能之好坏与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治血先治肝”的诊治思想对于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肝藏血血证治血先治肝理论探讨

血是由脾胃等器官消化饮食后, 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气, 上输到心肺, 再经肺的“气化”作用而成。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运行于全身脉道之中, 除可营养全身组织外, 尚主宰其他重要功能,如目之视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摄活动、皮肤的感觉等。如果出现血虚、血热、血寒、血瘀等病证,则人体阴阳会受到极大影响,更有可能导致生命危殆, 所以血是人的生命之本。对血分之病变, 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 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 肝之功能正常, 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1肝主疏泄

1. 1调节情志活动

肝疏泄正常使人气血调和, 精神愉快, 心情开朗, 不易郁怒, 否则肝气郁结, 肝气实而怒,最终可导致肝阳上亢。《类证治裁·肝气》云:“肝木性生散, 不受遏郁, 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肝郁致怒以女性患者居多, 尤其在更年期, 因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情绪不稳定,易于激动而导致本病。如青年妇女多见梅核气、痛经、乳房结块等, 皆因肝郁气滞、血瘀不行,导致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常用《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 方中柴胡条达肝气, 疏理气滞,配以青皮、陈皮、枳壳、川芎、香附、白芍、木香、延胡索增强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之效, 郁金则为血中气药, 既能入气分行气解郁,又能入血分凉血破瘀, 少佐栀子泻火除烦。“治血先治肝”, 肝郁解则气行, 气行则血行, 故病自愈。

1. 2促进脾胃消化吸收

脾胃气机升降依赖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脾胃同属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 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消化输布。临床上消化机能的失调,常与肝脾不调有关。例如肝气乘脾之泄泻, 每当情志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则腹痛泄泻,治以抑肝扶脾, 常用痛泻要方化裁。

1. 3调畅气机, 维持血液运行

“气为血帅”, 肝疏泄正常, 气血和调, 则血行不怠。血行于脉道, 有赖于肺之宣降, 脾之统摄, 心之推动, 肝之疏泄, 血虚或瘀血,主责于肝, 因为心行血于脉道, 脉道系肝之筋膜也。肝既助脾胃之运化, 又辅君主之司神, 情志畅达, 则气机调畅, 血亦和顺,经脉血液流行自无瘀阻之患。久病胃脘痛、少腹痛, 多为血瘀所致, 气滞则血瘀, 故调理气血以疏达肝气为主。

1. 3. 1胃脘痛忧思恼怒, 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 气机阻滞, 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 而发胃痛。《沈氏尊生》认为, 胃痛,唯肝气相乘为尤甚, 以本性暴, 且正克也。若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 气滞日久, 血行瘀滞,或久痛入络, 胃络受阻, 均可导致瘀血内停,发生胃痛。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故用失笑散合丹参饮活血化瘀, 和

胃止痛。失笑散中生蒲黄能破血行血, 五灵脂散血通痹, 都入足厥阴肝经, 所以能祛除瘀血而止胀痛, 并治产后血晕。丹参饮用丹参活血去瘀,檀香理气止痛, 砂仁温胃行气, 妇人心胃之痛更有效。《太平圣惠方》有“金铃子散”, 方中金铃子疏肝泻热, 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古人有“心痛欲死, 速觅延胡”之说法,故治疗肝胃气痛, 疗效可靠。

1. 3. 2少腹痛少腹痛多为血行瘀滞, 经络不通所致,故可用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治疗。方中的药物均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品,适用于少腹有积血的痛经。已故名医罗元恺教授有一方由失笑散加减而成的田七痛经胶囊, 方中药物皆入肝经, 使肝血和调, 疏泄正常,瘀去痛消, 专治妇人寒凝所致的痛经或产后腹痛。

1. 4协调水液代谢

“气行则水行”。肺、脾、肾功能失调是水液代谢产生障碍的根本原因。肝主疏泄, 对水液代谢有间接调节作用。气属阳, 津液属阴,而“津血同源”, 故水之留止, 全赖于气, 气行则水行, 气滞则水聚; 又关系血, 络畅血顺水自行, 络阻血滞水自停,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是也。《丹溪心法》云:“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也随气而顺矣。”若肝疏泄适度, 则气机冲和, 行水推血, 湿无所聚,络无所阻, 肿也难成矣。有鉴于此, 对病情随情绪变化有轻重, 浮肿以下肢为甚, 胸闷胁胀, 妇女伴有月经不调, 经期乳胀, 脉弦细者,应着重于疏肝理气。气调则水行, 不利水而肿自消。入肝经的木香、陈(青)皮、砂仁、香附、川朴、枳壳、腹皮等药便在疏肝理气化水中屡建奇功。

2肝藏血

肝藏血, 肾藏精, 精可以化血, 血也可以化精, 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精血是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血的盈亏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肾主藏精, 肝主藏血, 故临床上热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 主责肝不藏血。治以清肝泻热, 凉血止血。精血不足的病证,往往需要用补肝益肾法来治疗。

2. 1血证

治疗应遵循三个原则: ①治火。火热熏灼, 损伤脉络, 实火当清热泻火, 虚火当滋阴降火; ②治气。气为血帅, 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故《医贯·血证论》说:“血随乎气, 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证当清气降气, 虚证当补气益气;③治血。《血证论·吐血》云:“存得一分血, 便保得一分命。”血证中, 以肝火旺而迫血妄行为多见,所以,“治血先治肝”又是治疗的一大准则。

2. 1. 1衄血《素问·气厥论》有云:“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张景岳点注:“脾移热于肝, 反传所胜, 热之甚也, 肝藏血,病主惊骇, 邪热搏之, 则风火交作,故为惊, 为鼻中出血也。”证属肝热上扰, 迫血妄行。

用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临证加入凉血止血的白茅根、藕节、仙鹤草及引血下行的牛膝, 效果甚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春气者, 病在头,故春善病鼻衄。”王冰点注:“春气, 谓肝气也。”张志聪点注:“春气主升, 阳气在上, 病在气者病在头。”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中龙胆草泻足厥阴肝经之火, 柴胡清足少阳胆经之热, 黄芩、栀子、生地清热止血, 余药清肺与三焦之热, 使上炎之肝火降,热从小便而出。

2. 1. 2咯血多为肝火犯肺所致, 此肝火又以肝肾阴虚火旺者俱多。《景岳全书》有云:“血本精类,而肾主五液。故凡病血者岁有五脏之辨, 然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 火盛则刑金, 金病则肺燥, 肺燥则络伤而嗽血。”故宜壮水补阴,凡一阴煎、六味地黄汤、麦门冬汤均可, 临证灵活化裁应用, 常用药有生地、旱莲草、麦冬、紫珠、大青叶、炒栀子、竹茹,疗效甚佳。

2. 1. 3吐血多为肝火犯胃所致。《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张志聪点评:“怒为肝志, 肝主藏血,怒则肝气上逆, 故甚则呕血。”可用龙胆泻肝汤泻肝清胃, 凉血止血, 也可用丹栀逍遥散泻肝降逆, 清热凉血。出血多者,配合冷冻疗法。临床治疗证明, 大黄入肝、肾经, 性味苦寒, 单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疗效。

2. 2不寐

肝血不足, 血不涵魂, 治当养血安魂。肝体阴而用阳, 藏血而舍魂, 易动而难静。人卧血归肝, 魂也随之回归于肝,潜藏涵养于血中。若年老正虚或素禀肝血不足, 或久病失血, 肝血亏损, 血亏气郁, 夜卧则血难归肝,魂不归藏而病不寐。可用养血安魂汤(当归、酸枣仁、川芎、何首乌、柏子仁各10g,白芍、熟地、阿胶、黄芪、桑椹子各15g)。本方以四物汤补血养血;何首乌、阿胶、桑椹子补肝血, 安心神; 酸枣仁入心肝, 养心补肝安神,同柏子仁共安神志; 用黄芪者取其补气生血, 与当归同用可使气生血长, 血旺则魂有所附, 夜卧而归舍于肝。

2. 3阳痿

《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以此推之,阴茎受血而能勃举,血少而回缩。肝血充盛, 疏泄有权, 宗筋充盈有度, 阴茎才能举缩合时。若肝血亏虚,宗筋失养或肝失疏泄, 血不达筋, 或肝脉瘀阻,宗筋失充, 均可导致宗筋充盈不足而引起阳痿不举。补血养肝法适用于肝血虚引起的阳痿, 症见阳事不举, 眩晕, 失眠多梦, 筋脉拘急,腰膝酸痛, 四肢无力, 爪甲不荣, 面色苍白, 舌质淡, 脉虚弱。可用四物汤加味补血养肝: 当归15g, 川芎8g, 熟地15g,白芍20g, 何首乌20g, 鸡血藤30g, 红参10g, 白术15g, 杜仲10g,肉苁蓉15g, 大枣10g。方中四物汤补肝血,鸡血藤补血通络; 红参、白术益气健脾, 以资生血之源; 何首乌、杜仲、肉苁蓉补肝肾、强腰膝。本方能使肝血充盈, 宗筋得养,诸症自除。临证治疗, 可适当配食海马炖鸡, 或鹿茸炖鸡, 效果则更佳。

3结语

“治血先治肝”作为中医学重要的诊治思想已流传了多年, 是祖国医学的精粹。五脏六腑经气之流通, 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濡润, 大脑的思维, 筋骨之活动, 人体正气的强弱等都与血息息相关,而“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冲脉”、“冲主血海”、“冲为十二经之海”,因此,“治血先治肝”在中医临床内科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