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200件盆器鉴赏!古盆鉴定第一人带你玩儿转紫砂盆(一)
清初紫泥梨皮飘口长方盆(陈文卿款)
尺寸:34×22.7×13.5cm 申洪良藏品
此盆所用泥料是紫泥梨皮,泥料油性很足,烧结温度,恰到好处,包浆厚重,盆身向下斜收,四足外撇,花盆四角转折平缓,中作倭角。此盆造型简约大气,端正沉稳,外壁未作纹饰雕琢,平滑光润,隐现含蓄光泽,流露紫砂梨皮胎泥的天然质地,使花盆于简约大气之中又流露雅致清新之美,从而更富文人趣味。盆底中部两个笔杆洞,中心铭阳文篆书方印“陈文卿制”款,字体方正。此盆也是陈文卿所制花盆中的大件。紫砂器自明代始创,及至明代万历年间以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三人最为出名,其后名家辈出,呈现繁盛之势。其中,陈文卿便与陈仲美、沈君用、陈用卿三人齐名,为当时最为著名的紫砂艺人之一,体现出当时士大夫清雅高洁的文人趣味。
清初乌泥梨皮飘口长方盆(郑荆玉制)
尺寸:30.6×21.5×8cm 申洪良藏品此盆泥料是乌泥梨皮,又称桂华砂,星星点点宛如天空繁星,若隐若现。盆的做工相当挺括硬朗,毫无坍塌变形,里外明针修整而发色一致。此盆是方圆双款,这种方圆双款在清早期比较容易多见。作者郑荆玉是个全能高手,对茶壶的造诣相当高,每一件作品都很完美,堪称精品,此外,郑荆玉所制的花盆也极其稀有。
清康熙紫泥竹节开光本色泥绘长方盆
尺寸:35.8×21.3×12.5cm 申洪良藏品此盆的作者构思独特,设计巧妙,非常有想法。此盆烧制成型难度极高,盆的竹节是空心的,盆身的本色泥绘很文雅,富有立体感像薄衣浮雕。本色泥绘区别于五彩泥绘,比较内敛,种盆景不会喧宾夺主。这种空心竹子的做法是典型的康熙朝的做法,同时代的还有松段盆,树节也是空心的。
清早期紫泥梨皮渣斗盆
尺寸:39.3×23cm 申洪良藏品
渣斗在古代各类器具中属于相对复杂的器型,在明清时期深受宫廷帝王的喜好,受此影响,渣斗也成为达官贵人追求的对象。紫砂由于砂泥的可塑性,使紫砂制品丰富多样。紫砂渣斗同样成为皇家造办和进贡的形制之一。
此渣斗盆泥料是紫泥调砂,这种泥料在清初紫砂件中能找到参考,调砂梨皮质感强烈,包浆光润。由于烧结温度极至,紫泥的颜色偏深。盆口古铜镜型,口颈部外撇如同盛开的荷花花瓣,底部如同一个底座。此盆的造型和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上下分三部分,全部手工拼接。上下呼应,接口挺括硬朗,外撇曲线柔美。由于是高手制作,泥片厚薄均匀,烧制后没有任何变形、歪塌,这对一个如此复杂的紫砂器来说是相当不易的。从造型工艺特点上看,此盆属于清初的作品,故宫旧藏中也有一个同时代的紫砂渣斗盆。
清初红泥梨皮玉缘口长方盆(绍明仿古)
尺寸:34.7×21×9.7cm 申洪良藏品萧绍明和文人的交往在其壶上有其例证。中国台湾黄正雄先生所藏一把萧绍明方壶底钤“啜苦茗,咏好诗,赏花明。”九字阳文篆印,篆法精妙,推想此印应是文人闲章。壶腹刻“文人作伴友,绍明”,直接告诉我们当时他和文人的密切交往。萧绍明紫砂器造型设计多样,技术全面,制作工艺一流,盆壶都有传世,他的每件作品都很工整,没有看到变形的,也说明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谨。他的作品泥色配备多样,有细砂红泥梨皮、粗砂红泥调砂梨皮、大红袍、桃花泥和存世量稀少的柿泥等,不过还是以红泥为主。他的作品烧结火候掌握老到,大多数盆的成型难度相当大。有的看似简单,但它的线条、曲面现代人很难仿制。作品所见款识有两种,“萧绍明制”和“绍明仿古”,篆体方印,篆体清秀典雅,应为高手所镌。此红泥梨皮盆虽然是长方型,但没有一个地方有直角的,方中带圆,线条流畅,上下内外全部相呼应,内外都有明针,发色一致。此盆落款“绍明仿古”,说明萧绍明很低调,对前人做得好的东西很崇拜,如果不是萧绍明原创作品他都落款“绍明仿古”。前篇有介绍过(明代同款盆“明末红泥梨皮玉缘口长方盆”),萧绍明做的此盆工艺明显高于前人的作品。盆的整个比例厚薄都比明代的原件轻薄,线条更流畅,开孔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不是全部都为笔杆洞,其中有四个是橄榄型花式洞,中间再加两个笔杆洞,很有特色。
清初紫泥飘口云足长方盆(萧绍明款)
尺寸:42.5×28.5×14cm 申洪良藏品此盆在长方型萧绍明款里面属于大尺寸的。飘口的曲线相当柔美,云脚的细部处理很干净,盆的里面也做得相当光洁。盆复底,泥料也相当干净,颗粒感很强,手感很好。此盆的泥料发色其实是萧绍明所用特别的泥料,这种泥料在其他作者的作品中比较少见,可能每个作者的泥料是古书记载所说的那样密不传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配方,当然也有共用的泥料。
清早期柿泥梨皮飘口切足长方盆(萧绍明款)
尺寸:35×22×12cm 申洪良藏品此盆泥料最大的特点是柿泥梨皮,柿泥的作品本来就少,日本《美术盆器名品大成》书上关于中国盆器的介绍里也不过只有四件,这件柿泥梨皮更为少见。此盆器型虽然简单,但每一根线条都有弹性、不僵硬。手感很好,盆的正面看都是直线条,但是他的底部复底也有抹脚的小圆弧,加上蝴蝶脚的圆弧,使这个盆看上去不显得僵硬。盆的每一个角落做工都用明针修过,发色都一致。萧绍明所有的作品做工都是一流的,没有见过次品。
明末乌泥上下宽带线抚角长方盆
尺寸:36.7×25.3×13cm 申洪良藏品
此盆做工相当好,装饰以线条为主,器型和线条犹如明式家具,虽然是长方器型,但方中带圆,线条柔和。此盆长宽高,包括足和上下宽带线比例相当协调,是经典的明末清初乌泥盆器型,上下内外明针功夫很好,整体看不出有接口痕迹。
清初乌泥宽口线长方盆
尺寸:35.3×23×9cm 申洪良藏品此盆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沉稳古朴厚重,造型看似简单,但每个地方的细节做得很到位,此盆厚胎,很有特点的底足跟扁平的宽口线上下呼应,上口线带扁平的挡水线,跟整体的扁平线条相呼应,脚的内侧抹泥,明末清初的做法,此盆以线条为主,跟同时代的家具、石头、盆等其他艺术气息相对应。
清早期乌泥双底线玉缘飘口长方盆
尺寸:46.5×29.3×17.3cm 申洪良藏品此乌泥盆盆口相当厚重,有别于其他同时代的花盆,线条的变化犹如明末清初的家具,方中带圆,做工相当好,没有一点的变形。此盆适合种粗壮一点的盆景。
清初乌泥腰线内挖底线飘口圆盆
尺寸:38×22cm 申洪良藏品此盆做工相当规整,包浆厚重,有长期使用岁月留下的痕迹。底线是内挖,一般这种造型都是明末清初的器型工艺。此盆相当大气,圈足也是抹底,笔杆洞,同器型的没见过第二个。
清初乌泥梨皮底线云足飘口正方盆
尺寸:37.2×25.5cm 申洪良藏品此盆的泥料相当漂亮,在梨皮泥中,乌泥梨皮在盆中的使用是很少见的,在清初茶壶上经常会出现同样的泥料。凡是出现此类泥料的作品都是比较好的紫砂器,这种作品存世量少,历来为收藏家所重视。此盆的两个小笔杆洞也是清初的典型开孔方式。
清早期乌泥墨彩飘口长方盆
尺寸:33×23×14.3cm 申洪良藏品
清早期墨彩盆的泥料一般都是乌泥,清中期出现过紫泥。墨彩盆就是在做好的紫砂生胚上,用毛笔把黑色泥浆以盆当纸直接画上去,有墨分三色力透纸背的效果。如果成为老盆后加彩,画面是浮在表面的,无法渗透到紫砂里面,无法墨分三色。墨彩盆全品的存世量不多。
清早期乌泥双腰线抚角长方盆
尺寸:32.8×21.2×8cm 申洪良藏品此盆薄胎,线条柔和,做工精致。盆的内外和底部一样精致、平整、没有变形。笔杆洞、双层底、盆面中间的双线增加了盆的重量感。口沿和底部弧度一致,上下呼应,整体比例协调。细乌泥泥料极好,偏黄,纯净,手感莹润如玉,和故宫博物院所藏御题诗壶的泥料一致,可以作为最高等级泥料的样本。
清初乌泥飘口长方盆
尺寸:34.6×22.5×12.5cm 申洪良藏品此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古朴厚重,造型看似简单,但每个地方的细节都做得很到位。此盆厚胎,很有特色的底足跟扁平的宽口线上下呼应,脚的内侧抹泥,是明末清初的做法。此盆以线条为主,跟同时代的家具、石头、盆等其他艺术气息相对应。
清初乌泥腰线抽角长方盆
尺寸:34.8×24×10.3cm 申洪良藏品此盆做工相当规整,器型是典型的明末清初器型。明式家具讲究线条、比例,方中带圆的器型看上去非常稳重。盆的内部明针修过,里外发色一致,看不出制作痕迹,做工一丝不苟、相当精致。此乌泥是乌泥中发色最好的青灰砂乌泥,砂的密度很高,颗粒排布均匀。这种明末清初的乌泥盆相当古朴素雅,用来种盆景不会喧宾夺主。
清早期乌泥上下线回纹足长方盆
尺寸:34.8×23.2×14cm 申洪良藏品此盆最大的特点是全部由直线条组成,器型硬朗但不僵硬。回纹足很有特色,宽度短小但有高度,回纹增加了足的重量感,再加上底线,所以不显得头重脚轻,比例恰到好处。带斜坡喂泥双层复底,靠中间的笔杆洞、内外明针的做法是典型清早期做法。乌泥的发色分好多种,有青灰砂乌泥、偏黄色的黄乌泥、偏红的红乌泥、偏紫色的紫乌泥,此盆属于紫乌泥。乌泥的发色会有这么多的颜色,主要是由不同的泥料和烧窑温度的高低造成的。此盆同型同泥同大小的本人没见过第二件。
清早期乌泥飘口云足长方盆
尺寸:34.3×22.3×14.5cm 申洪良藏品此盆乌泥泥料相当细腻,用肉眼看,好像全部用砂的颗粒组成,泥浆很少,手感很滑,这种泥料从明末到乾隆时期比较多见。所谓的乌泥并不只看表面的发色,主要看磨损或者断裂的内部颗粒,黑颗粒必须达到 50% 以上。乌泥分很多种颜色,有青灰砂乌泥,黄乌泥,棕色乌泥,色彩相对偏红的红乌泥,这些发色有泥料本身的差别,还有烧结温度的高低和窑里面的气氛造成。乌泥最大的特点就是颗粒感特别强,泥浆少,色彩沉稳古朴素雅,用来种盆景不会喧宾夺主。此盆上口的小曲线跟底部的小曲线相呼应,云足外撇,跟盆身的飘口也相呼应,不显得头重脚轻,此盆笔杆洞偏中间位置,有别于清末的洞在盆底的两边,脚的内部做法带斜坡,看不到接口制作的痕迹。此盆里外底部都用明针修过,里外一样光滑发色一致,也是典型的清早期做法。
清早期乌泥宽底带线飘口长方盆
尺寸:45.5×29.5×17.5cm 申洪良藏品此乌泥细腻紧密,以手抚之极为光滑。与一般乌泥不同,此盆选用了经典紫乌泥为胎,整个盆体线条流畅,外缘飘口,口部丰厚。器身由上向下呈四枪足撑起全器,远观之,线条挺括,气势凛然。该盆盆身并未采用任何装饰,仅仅在底沿塑一条腰带,与盆景搭配更为合适自然,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别具匠心,构思巧妙,体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卓越制盆技艺。
清早期乌泥开光上下线抽角长方盆
尺寸:35.5×24×13.5cm 申洪良藏品此盆把长方形素盆所有的元素用到极致了,内外抽角、开光、上下带线、扁口线、手枪足、宽复底、复底喂泥做暗、月亮孔,这么多的手法用在一个盆上又比例恰当,而不显突兀凌乱,盆内外上下包括盆底起线相呼应,明针全部修过,绝对是高手所制。此盆用细乌泥所制,手感细滑油性足。
清初紫泥开光抽角云足长方盆
尺寸:35.5×24×19.3cm 申洪良藏品此盆本人认为是在素盆中做工最好的一个,器型不肥不瘦有骨有肉,多一点嫌多,少一点嫌少。线条富有弹性张力,曲线柔美流畅上下内外呼应,泥料油性足颗粒干净,烧结窑温恰到好处,经过长期把玩包浆厚重,犹如紫玉金砂。从此盆可以看出花盆并不是纯粹为了种花用,因种花放了泥土后是看不到盆里面跟底部的,此盆的内部跟底部做得比一般盆的表面还要漂亮。所以这种盆通常作为赏器,把玩器。当时玩得起花盆的人至少家里得有花园、能请得起花匠,所以当时的盆是上层阶级才能玩得起的,不像茶壶,普通老百姓也在使用。
清早期白泥本色泥绘底线飘口长方盆
尺寸:37.5×23×14.5cm 申洪良藏品此盆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可谓是本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故在日本也被誉为“十大名盆”。此件作品选用经典白泥为胎制成长方型制,口沿顺势外侈,飘逸灵动。器身通体采用本色白泥堆绘“江南意境”图,与后期的手法不同,本件作品在采用厚薄不同的本色泥堆绘完成后,并采用明针修理工艺,将细节处全部做了处理,手触之光润细腻。紫砂泥堆绘是用泥绘于盆表面,并有近景厚远景薄不一样的厚度,类似田黄石印章薄意雕刻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雕细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作品,色泽稳定,历久弥新。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黏附力差,泥绘图案易脱落,故传世精品较少,乃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一般为进呈宫廷御用之器。此盆巧妙地利用与盆体一致的白泥,却要塑造出堆叠的层次感,这种工艺难度比常见的五色泥绘更加困难。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中也有本色泥绘御用作品。这件花盆作品从工艺上极为近似,应当是受当时宫廷文化的影响。
清早期桃花泥开光刻诗句抽角云足长方盆(荆溪川石山人)
尺寸:33×24×15cm 申洪良藏品此件桃花泥盆做工相当好,一点没有变形坍塌,里外做工一样漂亮,开光内阴刻唐代诗句:“日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书法俊秀,刀法娴熟,字体一气呵成没有补刀的痕迹,绝对是高手所刻。此盆的底款也相当漂亮,具有金石味。荆溪川石山人款的盆存世量极少,每次发现都是古盆中一等一的精品,日本同行介绍此落款盆在日本市面上包括古书的记载不超过十个,在中国也没发现几个完整的。据史料记载,陈文伯号寄石山房,陈文居号川石山人,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紫砂花盆畅销日本经久不衰。此盆原为上海第一届(1962 年)盆景协会副会长的珍藏,幸运逃过浩劫而保留下来,90 年代初流落到新加坡,现又回流到国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人盆。
清早期红泥五彩泥绘包角上下线长方盆
尺寸:42.5×27.7×13.6cm 申洪良藏品此盆器型硕大,成型难度相当高,用了很多泥片相接而成,结构复杂。五彩通景山水画相当精美,色彩调和,有疏密变化,红泥的发色也相当艳丽。清早期由于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盆的器型和装饰趋于繁复和追求难度,此器型目前只发现一对。
清初红泥梨皮龟甲型盆(荆溪川石山人)
尺寸:40.2×28.8×18.7cm 申洪良藏品此盆器型特别,成型难度高。此盆在日本比较出名,很多书上都有记载。荆溪川石山人(日本人书上写水石山人)就是雍正乾隆时期的制盆高手陈文居,在清末民国出现大量的陈文居款盆,很多是日本人来定制的寄托款盆。此盆的梨皮很特别,不同于其他的铺砂,颗粒特粗大凸起,有别于一般的调砂梨皮和铺砂梨皮。川石山人每个盆都是经典,存世极其稀少,他是古代制盆十大高手之一。
清早期紫泥梨皮云足长方盆(荆溪徐明远制)
尺寸:34×24.7×17.5cm 申洪良藏品徐明远此人在文献中没有记载,生卒年无法考证。此盆在日本大正十年(1921 年)《盆栽》杂志创刊号上有登载。昭和三年到昭和十九年(1928—1944 年),四溪闲太执笔连载珍贵盆器图录十六年,介绍中国古盆两百个左右,此盆在第 62 号登场。昭和二十九年(1954 年),水府散人作《树盆水盘》中作者名款收有“徐明远”款,《美术盆器大成》记载款识中也有“徐明远”款。“徐明远”款盆极稀有。此盆造型设计别致,简洁端庄敦厚,气度非凡,超凡脱俗,制作工整,盆腹曲线变化有别于其他作品,盆腹外鼓充满张力,有膨胀感,盆肩微微内收,似袋式,盆口小圆弧急促外漂和云足极致的做法,充满了紧张感和重力感,是清早期文人和工匠所追求的内敛含蓄的审美观念。此盆泥料深紫褐色,包浆滋润厚重,胎体致密,手感细腻光滑,独特的梨皮肌理(或叫桂花砂)似星光闪烁,散发出古朴的逸趣,耐人玩味。
清早期紫泥竹节腰线长方盆
尺寸:41.2×28×8.5cm 申洪良藏品此盆器型比较特别,用了文人喜欢的竹节造型,口上和腰线只简单装饰了竹节,让人一目了然,竹节造型很明显,有视觉的冲击力。此盆泥料很细腻,包浆厚重,古书上有记载,同类型盆没有见过第二个。
清早期桃花泥飘口云足长方盆
尺寸:34.5×22×14.7cm 申洪良藏品此盆器型看似简单,但盆身饱满张力十足,云足设计外撇,和上沿飘口相呼应,彰显挺拔之势。此盆另一个特点是曲线流畅上下也呼应,符合清早期整器内外明针处理。此器色泽呈现赭红色,俗称“桃花泥”。
清早期紫泥梨皮飘口云足长方盆
尺寸:34×22.5×13.8cm 申洪良藏品艺术的创作贵在以简洁凝练的手法塑造成妙美的作品。其外形素雅挺拔,四足呈如意云足,做工很好,外撇撑地,口沿与器底线条的婉转弧度完全一致。整个作品选用典型清早期紫泥梨皮制成。此盆厚胎显得稳重,规整端正毫无走形,足见当时匠人对泥料的熟悉和工艺的掌握。
清早期白泥龟甲盆
尺寸:40.7×29.5×11cm 杨世荣藏品此花盆选用桃花泥为胎制成,盆内外通体粉白泥,十分厚重。整器质坚胎刚,包浆淳厚。器形为六方折沿口,弧壁,折角形足,底部开五个小圆孔,是清初常见的笔杆洞开孔。底部则采用一抹底的做法,是清初最常见的花盆底做法。整体造型沉稳敦厚,线条明快简洁,呈现古朴大方之气。
清早期粉红泥辅首粉段泥云足圆盆
尺寸:46×27.8cm 申洪良藏品
此盆乌泥为胎,外面粉红泥,辅首粉白泥,盆整体厚胎,做工相当规整,线条流畅。厚复底,足也做得相当厚重,这么大一个盆小笔杆洞,是典型的清初作品,辅首也做得相当精细,型制造型跟故宫博物院藏雍正乾隆时期五彩泥绘大花瓶一致,说明是同时代的东西。此盆的红泥发色相当艳丽,加上辅首的金黄色的白泥,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此盆没见过第二件。
清初乌泥上下宽带线海棠盆
尺寸:48×39×26cm 申洪良藏品此盆由精选乌泥制成,器型规整,呈“海棠”式样。口沿外翘,四个瓣体环环相扣,对接处过渡柔和自然。胎质紧密。宽平沿,器身由上而下逐渐收敛,下呈高足。整器简约大方,古朴典雅,线条婉约流畅,圆滑柔和,似一气呵成,尽显稳、顺、匀之感。此器无论造型、工艺、材料均属上乘,制作得协调和谐,展现作者的制器技艺。远观整器古朴大气,适于实际使用,厅堂陈设。
(未完待续……)
上一篇
外家轻功飞檐走壁练习法
下一篇
江西秘术:五百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