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如山,巍巍入云,庄严厚重;
名师如海,浩瀚波动,无涯无际;
名师如灯,引领方向,光照前路……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须经三重境界。“凡师”成为“名师”,亦须经历三重境界。
仰望名师,此第一境也。
所谓仰望者,乃敬师尊师,期望、盼望达到之心态也。名师之苍穹,浩渺而深邃,从万世师表之孔丘、理学巨子之朱熹,到“爱满天下”之陶行知、享誉神州之余映潮,璀璨夺目,光耀天宇。
《史记·孔子世家》云:“《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其实,有是心者,非独古之子长也,今之“凡师”皆有之。心向往之,则视名师为偶像,毕恭毕敬而顶礼膜拜也;心向往之,则视名师为高标,跑跳腾挪而跃跃欲试也。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故而,如闻某名师到本地讲学或献课,必欣然前往,既为目睹名师之风采,也为赏听大师之宏论也。听记思悟,若饮芳醇,如痴如醉;援疑质理,俯身倾耳,豁然开朗。反思观照,暗赞名师教艺之高妙,见解之深刻;自我追问,嗟叹学识之浅薄,目光之狭隘。于是,购书籍,邮光盘,若追星一族;登博客,留合影,似粉丝一类。激情渐趋澎湃,迷恋近于痴狂,盖因名师教艺之至精,话语之至真,情感之至诚焉。
走近名师,此第二境也。
所谓名师,犹如在水一方之伊人,但赏读其文,若亲近其人也:
一近名师超群之理念。名师大多立民族传统教育之上,而聚中外古今教育之精粹也。李吉林之情境教学,王崧舟之诗意语文,无不流淌着民族传统文化之精血,而又吐故纳新,卓然独秀焉。
二近名师不倦之追求。名师之“小志”,在于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名师之“大志”,在于情定语文,融注生命于教学。他们为实现职业价值,必上下求索,博览厚积,立根学问,观“术”悟“道”,蓄势待发也。在历经辛劳之后,他们终能专博之相济,远近之兼顾也。名师践行之,审视之,反思之,妙悟之,巧创之,所以其课堂实乃精血铸成,无不严谨而灵动,活泼而高效也。
三近名师新锐之思维。大凡名师,常为善学善思者也,故其灵光常现,妙手偶得,笃行创造,皆成自我个性之风格也。
四近名师典范之人格。“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名师者,多因教艺而闪光,然其教德亦为众人仰慕焉。大爱无痕,团结共事,故能成大事;德艺双馨,潜心教学,故可成一家。
走向名师,此第三境也。
或曰:草根如我辈者,亦可名乎?对曰:可也——然非为沽名钓誉也,而求思想与教艺俱进也。然则,何以走向名师也?答曰:
一走名师之路径。面壁十年,忍把浮名换得执鞭叩问。孙双金苦练寒暑,成“软”“硬”深功;窦桂梅俯首四载,读摘数百万字;蒋军晶不顾薪薄,自购书籍价值四万余元……勤奋若此者,名实自近之也!再掘教研活水,滋润课堂之壤,培育学生之花,立专业之树。清灯孤影,勤于笔耕,捕灵感于笔端,泻妙想于薄纸。修德养心,以身立名,而后能德艺兼进也;守志不移,不断超越,然后可登高望远矣!
二阅名师之论著。名师之论著,记其成长之历程,绘其高远之理想,展其博远之视界,抒其宏大之情怀,阐其个人之理念,示其课堂之技巧,若交响之曲,恢宏博大;似激越清音,深谷回响。捧卷细读,若睹大师之风采;且思且悟,似与名师之对话。启思厚养,大师之作似指路明灯,照亮探索之路;积蓄情怀,名师之论若飞鸟之翼,送君翩然远行。
三品名师之课例。课堂者,师者之生命也。名师之名,主要在于课堂。名师之课,千锤百炼,既彰其理念,现其睿智,又显其功力,展其特技。名师课堂之设计,化静为动,大气中折射底蕴;尺水兴澜,自如中尽显艺术。名师课堂之实录,视角敏锐,点拨精巧,用词精当,语言风趣,师生共振如琴瑟之和谐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故品名师之课例,宜因“术”悟“道”,得于心而应于手,方为化境也。
四读名师之博客。读名师之博客,若结新知也。或阅文,或评论,或质疑,或转载,仿佛老友对坐,晤言一室之内;神交心会,气爽神清,如沐春风者噫!
破茧成蝶,其痛至哉,然唯有坚韧不拔者,方能技艺精进,成为名师也。
■ 山东兖州市第十五中学/姚冬举
(原发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3年03期)
2013年5月29日转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