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痤疮的发病与遗传、精神、气候、性荷尔蒙以及内分泌等因素相关,是一种有自愈倾向的疾病,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对于本病有着良好的疗效。王汉岑大夫在我们平台发表多数篇临床方面的文章,他的处方大多简单实用,思路清晰,临床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受到了患者的好评。近来,他又发来了中医治疗经前痤疮的验案一则,以飨读者,快来看。
陈某,女,26岁,2017年7月26日初诊。
主诉:面部出现红色丘疹1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既往有面部痤疮病史,2016年起面部出现红色丘疹伴粉刺、结节、瘢痕,经中西药物间断治疗,效果不显,时轻时重,每于经前加重,反复发作。近段时间心情烦躁,眠差梦多,3天前痤疮新出增多,伴面红面热,遂来诊治。刻下症:两侧面颊部红色丘疹伴结节、瘢痕,右侧尤甚,面红面热,痤疮局部皮肤色暗,口干,喜冷饮,眠差梦多,心闷烦躁,纳食可,小便黄,大便黏滞,日行1次。月经周期、经期、量色尚可,常延期5~7天,末次月经7月8日,白带未见明显异常。舌偏红,边暗,苔薄腻,脉细。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予柴芩四物汤合六一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熟地黄20g,当归12g,炒白芍15g,川芎12g,蒲公英30g,夜交藤30g,滑石10g,炙甘草6g。五剂,水煎,每日一剂,早晚温服。忌使用化妆品、敷面膜等。
二诊(2017年8月1日):面部散在红色丘疹暗淡,未见新出,结节减轻,面红面热消失,诉痤疮部位有痒感,痘印仍有散在分布,睡眠一般,易早醒。舌淡红,苔薄腻,脉细。继予柴芩四物汤合六一散加减,处方:柴胡10g,黄芩10g,熟地黄20g,当归12g,炒白芍15g,川芎12g,蒲公英30g,夜交藤30g,生麻黄6g,浮萍12g,滑石10g,炙甘草6g。五付,水煎。嘱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三诊(2017年8月5日):痤疮明显减轻,未见新出,少量痘印变浅。睡眠好转,汗出明显,口不干。守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熟地20g,当归12g,炒白芍15g,川芎12g,蒲公英20g,夜交藤30g,浮萍12g,滑石10g,炙甘草6g。五付,水煎。煎服法同前。
2017年8月10日随访,面部少量痘印不显,月经至,未诉不适。
按语:该案患者痤疮在面颊部,且右侧明显,系肝经循行部位。如“肝足厥阴之脉 .....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心烦急躁、月经延期、脉细等可统于肝血虚之病机,又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为冲脉之本。故治疗以疏肝养血、清热利湿为则,予柴芩四物汤合六一散加减。月经前痤疮,是指育龄期女性在月经来潮前10天左右,面部新出现痤疮或原有的痤疮加重,月经过后痤疮缓解或消失,症状以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痤疮类型。笔者认为,经前痤疮与心、肝二脏关系密切,《内经》理论“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等都有印证,所加夜交藤,归心、肝经,《本草正义》载其“治夜少安寐”。又《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综合苔薄腻等症状,加六一散。结合患者症状,二诊考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之经义,故加生麻黄、浮萍,麻黄又可制熟地黄之滋腻。综观全方,疏养肝血以调冲,清热利湿安神以消痤,故本案患者每次复诊症状都有明显改善,疗效满意。据笔者临证观察,本病一派实热者较为少见,若拘泥于清肺胃热而予骤用寒凉药,则多有纳差便溏、月经延期等不良反应,且后续依从性较差,疗效一般;而治女性痤疮用此法此方,多有奏效,故在辨证前提下应慎用清热解毒等药,契合病机方能中病,供参考。
作者简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