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里提到“探索大单元教学”,说明“大单元教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捷径可走,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模仿。随着2022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大单元”逐渐进入中小学教师的视野,不少教师和学者言必“大单元",似有不提“大单元”就有给人留下不懂新课标的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单元,大单元究竟“大”在什么地方呢?01什么是单元?要搞清楚大单元,首先应了解什么是单元?所谓单元,《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整体中自成段落、系统,自为一组的单位(多用于教材、房屋等);根据百度百科,单元的意思是指样本中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 Of 对英文中的单元(unit)是这样解释的:(1)one thing;(2)a group thing or a whole but usu. part of a large group 。简言之,中外对“单元“的理解都是“单独而完整,不可再分的个体或集合体”,如单元房(有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等配套设备的单独住房)。从教学视角,不同的学科对“单元”有不同的解释,目前并无统一定论。比如语文是以相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等)或相同的主题(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传统文化”包括《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来结构一个教学单元;英语则是以某一话题[如 (健康饮食)、 the World(世界上各地的节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数学的教学单元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个具体的支点,如“函数的单调性”或者“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下面图片摘自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的《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精准划分教学单元——以“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单元划分为例》(《中学数学》,2022):
李老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分成了四个单元:概念与解法、解法的理论依据与灵活运用、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从这里我们看到,李老师的单元划分仅仅是大任务下的一个子任务。简红珠认为,单元(unit)一词,用在教材组织上,是指一个完整的经验,或是一组完整的学习教材;用在教学活动上,是指一个完整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这里单元被分为教材组织单元和教学活动单元。前者是指教材是单元为单位编写的;而后者则是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某个主题重新统整的教学活动单位,类似于下面所讲的大单元。正是由于教材不是按照后者,而是前者编写的,所以很多老师尽管口头说着大单元,其实脑子里是“一锅浆糊”。笔者认为,单元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某个主题统整(统筹整合)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育资源、教学方法等而形成的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教学单位。(仅供参考)单元的种类,依其范围可分为学科单元、合科单元和设计单元(即以一个问题或活动为中心);依单元内容分为教材单元(以教材为中心)、经验单元(以学生兴趣活动为中心);按编制活动计划者分为有教学资料单元(由许多教师共同编订单元教学资料)、教学单元(由任课教师单独编订)和学习单元(由师生共同编订)。
02什么是大单元?关于大单元的概念,教育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的标准。现今流传最广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的解释。他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大单元就是一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他以建筑单元作类比,在建筑单元中,原有的教材单元好比一个个独立的钢筋、水泥等建材单元。工业社会追求效率,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人的效率提高了,但是仅仅水泥、钢筋,还不是造房子。学习单元好比住房的单元,一个建筑单元由屋顶、户型、楼层、楼梯、钢筋、水泥、门窗等组成。崔教授更多地强调大单元“大”在其整体性和完整性。郑朝晖认为,大单元也不是一种新出现的“单元”形式,而是一种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与思路。以往教学安排是线性的,或者是“散点”的,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整体”意识,尤其是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更应该有“瞻前顾后,成竹在胸”的意识。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探究》第一单元就是“水”,其实要探究的是物质形态的变化(这是“大”概念的体现)。因此,当学生研究“水到哪儿去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物质形态变化的角度去设计活动,引发思考。
他认为,新一轮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非常注重“拓”与“联”。所谓“拓”,就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观照学习内容;所谓“联”,就是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大单元,还只是强调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跨学科学习则将这种“联”的范围拓得更宽了。郑老师从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和思路出发,强调大单元“大”在其关联性和拓展性。从字面上看,“大单元教学”比“单元教学”多了一个“大”字。这个“大”如何理解呢?一般认为,“大单元”的“大”,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思路。作为理念,指的是一个概念的理解需要经历由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再到概念性理解,甚至规律性(原理性)理解的持续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目标明确的情境任务中,オ能得到体现和落实。作为一种实践,大单元强调以可迁移的概念的理解为目标,依据目标落实的需要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和资源,规划设计通向目标实现的路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推进学习者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情境中抵达目标导向的学习结果,最终促成学习者对概念的多层次理解。简言之,大单元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就是要促进学科概念和原理的深度理解;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就是要将深度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
笔者认为,大单元最终是要将学科概念和学科原理转变成解决现实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具体做法。因此,大单元之大,不是“数量”意义上的大,而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课程思维的形象化表达。大单元体现的是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零碎的知识只有经过结构化组织,オ能转化为系统性的认知表征;可迁移的能力只有在真实的体验性任务中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在元认知的参与下オ能实现主体性建构;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探索的历程。因此,“大”单元中的“大”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在整体性、完整性、关联性、拓展性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一是“大”格局。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要站位高、观念新,以发展的观点处理教材,即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经验方法、思维能力等学情,逻辑化、体系化地统整教材,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科学规划,整体设计教学发展进程,构建系统的知识单元集合;按一定逻辑线索推动学生认知发展,将知识点融合成“大主题”“大概念”,用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知识大单元,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任务群,由知识向能力层层架构,逐级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大”原则。大单元不是盲目追求“大”,而是要把握“大”的核心——培育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DNA,是一根红线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统整教材,必须立足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学生“应然”倒推学生的“实然”,即由“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倒推学生实际上“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用”。三是服务“大”社会。新时代,教师不只是教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时,有勇敢面对真实情境问题的正确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检验学生能否学以致用的标准。因此,教师应以单元主题为引领,设置情境化的课程内容,将课堂学习、实践学习、科学考评有机结合,以问题引发思考,以思考引导行动,以行动获得成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四是着手“大处”。一是“大”内容。教学内容不再是某篇某章内容,而是把一个小的学段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框架化的处理和解读,并以此框架建立系统内容和授课内容,将当下知识、过往知识、将学知识进行系统关联,不再关注零碎的知识点。即从一棵树出发去厘清这棵树的树根、树干、树枝,而不是关注一片片树叶。其次“大”架构,传统教学是“各自打扫门前雪”,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而大单元教学是以学科团队,甚至是跨学科团队为作战单位,发挥各自的强项,形成团队作战合力。
第三是大视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是“左顾右盼、上挂下连”,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视野从学习放大到了生活,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学习即生活”的教育观。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作为课程单位,其实质就是一种单元课程,或者说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单位,是一种“微课程”。因此一个大单元必须包含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如果持学习立场、采用“逆向”方法来设计大单元,那么一个大单元的要素至少涉及: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以及学后反思等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在多少时间内学什么内容(大观念或问题或任务或项目);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到哪里去,即学会什么;评价任务用以判断学生是否到达那里,即学生是否学会、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学习过程应设计学生怎样学习、学习进阶如何体现;作业与检测一方面可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学后反思则帮助学生学会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感悟思想方法,最终通向核心素养。因此,大单元是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细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价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体设计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实现学生学习的大单元。
大单元教学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围绕主题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简言之,大单元就是学生立足核心素养,教师完成一次真正意义的课程开发。笔者认为,大单元就像一棵树,过去我们把一片片的树叶作为知识的单元或者将一枝树丫看作一个单元,而大单元则是将整棵树看作一个单元,树叶与树枝、树枝与树干、树干与树根等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颗完整的树,即一个大单元。03大单元和教材单元有什么区别?崔允漷教授还将大单元同现有教材中的单元加以区别,并提供判别标准: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同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他所讲的单元概念。
教材单元是指在统一知识主题下相对独立的且自成体系的内容整体。而大单元教学则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和主题,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关联性的要素加以组织的最小教学单位。教学不是以单篇方式进行,单元才是最小单位,从单元的开启到单元的教学内容再到单元的结束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下(开启——教学内容——结束)。我们以装修来进行类比,首先根据设计理念,明确需要怎样的装修风格,然后才具体到每个空间是怎样设计、如何布置,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理念——明确风格——每个空间设计——有机整体)因此,大单元在教学中有如下优势:一是知识体系化,更容易转化成素养;二是概念驱动式,更利于能力的迁移;三是探究式合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四是整体化教学,培养完整的认知思维。大单元,是指教学的组织方式。一是以整个单元作为教学建构的单位,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二是指跳出教材编排单元的限制,基于学科大概念,连接课内与课外,甚至突破学科边界,进行教学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或活动展开学习;三是大单元教学目的指向“学”,这是最终的教育价值追求;四是教学内容结构化,指导学生在知识整体结构的框架下进行合作探究和自我建构;五是教师必须具备深度解读教材、整体把握教学、结构化建构课堂的能力。
04如何确定大单元?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确定单元数。研读本学期相关教材的逻辑和内容结构,厘清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按照规定的课时确定本学期本学科的单元数。
二是厘清单元逻辑。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单元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名称,如到底是大任务还是大项目来统率;大观念还是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逻辑来统率。三是教材内容结构化。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四是考虑单元设计要素。综合考虑单元设计的要素,包括名称、目标、课时、情境、任务、活动、资源、评价等,并以相对规范的格式呈现出完整的设计方案。总之,大单元的宗旨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幸福打基础,目的是把学科教学,从“小单元”中解放出来,以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建构新的教学系统,把学科教学纳入一个大的教学系统之中,使之更趋于完美,更趋于合理,更能高效提高教学质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