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蔡康永老师说:“25岁之后,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不要去分给不值得的人。”
如果说,陈女士夫妻俩是为了“躺平”选择去精简自己的生活,而上海的另外一对夫妻,则是为了攒钱。
他们用了5年的时间,攒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
当谈及他们省钱方式的时候,不难看出夫妻二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两人具有超强的“屏蔽力”。
他们说自己为了省钱,会只选择一些临期的食品囤在家里。
跟正价购买一年大概花费5万比起来,这样最多只需要花2万块钱,不知不觉间能省下3万。
妻子购买了5件同款白色T恤,几乎每天都会穿。
再比如家里车子的包养、换机油,都是丈夫亲力亲为,无形之间也省去了一大笔钱。
而她自己更是两年都没有去过理发店了。
很多网友会说: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我的提升上不更好吗?”
面对这些质疑,夫妻俩从来不在意,也不会为这些评价去打乱自己的计划。
他们说:“我们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
其实不管目的如何,他们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并且最合适的生活,因为都生活是为自己而过的。
03
“30岁退休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冲动的决定”
汪景是在30岁的时候,决定开着破旧的汽车前往西双版纳“养老”的。
他从大学毕业之后,就完全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了。
一开始攒钱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攒攒换个电脑或者手机,只是没想到这样的生活过上瘾了。
读研究生之后,汪景就去兼职做老师,再加上之前生活费会攒下一部分。
每个月几千块的工资他只花一千块左右,几年下来就攒了六万。
虽然穿着20多块钱的衬衫,十几块的球鞋,可汪景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其他穿名牌的人有任何区别。
谈恋爱也找了跟他一样崇尚“极简生活”的女孩,两人对这段感情都非常满意。
有了自己的“小金库”之后,很多朋友也会来找汪景借钱。
他才不在乎所谓的人情世故,只要有人借钱,都一律按照时间来收取利息。
硕士毕业之后,他进入了“大厂”找了一份高薪职业。
可相对带来的,就是高压的“业绩考核”以及老板无止境的“PUA”。
这让汪景感觉喘不过气来,他深感这样的生活模式不适合自己,于是果断辞职回了乌鲁木齐老家。
后来他想继续试试,就去了省级单位教书,一个月的工资有5000元。
既没有业绩考核也没有高压的工作环境,虽然工资不高,但他的消费低,一个月也能攒下不少的钱。
可他心里明白这样的生活非常无聊,再次动了想要辞职的念头。
身边人都劝告他,既然找到个了“铁饭碗”就好好珍惜。
可他总感觉麻木的生活使他脱离了烟火气,况且他仔细算了算,有时候一个月下来理财甚至比工资还要高。
直到看见一篇关于“FIRE”生活的文章:
“财务独立后,就提早退休”,汪景便彻底想要“躺平”了。
虽然这已经是大批成功人士、或者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追求的生活。
可像汪景一般30岁就开始的,还是极少数。
最后他秉持着“心里不痛快”就辞职的想法,再次离开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
这一次他把所有的存款都提取出来,再加上公积金,发现正好有100万了。
那自己是不是就可以奔向退休生活了?
“你是个硕士,怎么连承担社会压力的能力都没有?”
“大家都在工作,为什么你这么特别,年纪轻轻就退休了?”
他在准备去西双版纳的路上,接到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可汪景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想过让自己舒适的生活。
还好他的父母一直都是支持的。
他们从来不逼迫汪景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也从来不规定在多少岁之前必须成家立业。
后来为了打发时间,他也开始记录自己的“躺平”生活。
不出意外,再次有很多争议袭来:
“你绝对耐不住通货膨胀,再过10年你就是穷光蛋。”
虽然这也是汪景所在意的问题,但他既然已经选择这样的生活,肯定准备好要付出些代价。
对汪景而言,现在的“退休生活”可以让他更有“精力”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完全过好自己的生活。
是他所找到的当下最合适他的生活方式。
“如果哪天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那么我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04
他一年中有365天都在工作
美国有这样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人每天可以接收到的信息有34G,是一生中处理信息的1/6。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这么多信息,都是无效的或者有害的。
所以摒弃掉对自己没有用的信息,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自己”。
比如著名国漫作者蔡志忠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次某一次采访之中透露,自己曾经42天都没有离开过家门,在屋子里面只完成一件工作。
曾经连续在椅子上坐了58个小时,只为了完成一个电视剧的片头。
他现在仍然坚持一年之中365天都在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到18小时。
他还认为时间就是个“微积分”的过程:
如果一小时值10元钱,那么分成两个半小时可能不值5元;反过来看的花,连贯的10个小时已经价值几千万了。
很多人最惧怕的就是孤独,但他不怕,他觉得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变得更加出类拔萃。
每一次沉浸在自己世界之中的时候,都只能听见画笔落在纸上的声音。
他将“屏蔽掉无效的社交圈”运用到极致,更是将自己有限的时间最大化,更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热爱。
在《徒手攀岩》的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徒手攀岩健将亚历克斯霍诺德的经历。
他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只是靠着一双鞋、一个粉袋。
甚至说,只是靠着自己的手脚,就徒手爬上3000英尺的“攀岩之巅”。
在他的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成功,要么是脚下的万丈深渊。
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和体力,更是一种心理素质。
他只用了4个小时,就爬上了900多米的岩壁。
尽管同伴一个个因为意外离世,但他还能波澜不惊,并称自己在悬崖上没有恐惧感。
曾有人给他做过一个脑电波测试,不论怎么惊吓,都没有任何变化。
他屏蔽掉了外界的一切信息,生死、输赢、天气,也不去想接下来究竟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
他内心只有一个“完成”的目标。
虽然在我们生活中不会有这样极端的情况,但外界的负面信息就如同岩壁上的胡思乱想一般,如果无法摆脱,那将会面临不同的结果。
不论是“靠着300万躺平也好”,还是“为了攒钱过着极简的生活”,每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都不同。
我们不仅仅要对“多样性”更加包容,更是应该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屏蔽掉对自己生活不利的信息,以最好的状态去计划,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
你说呢?
END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