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治疗法则: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

(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中药

针灸1.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2次。

2.艾灸: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推拿按摩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1.本证多为慢性疾病,所主汤药只煎一次,取其各自立功。服时不定数量,日三夜二,宜空腹温服。

2.本证急性发作期间,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应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间;病人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气味和颜色等,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如果病情缠绵难愈,可配合做气功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康复

交泰丸

交泰丸现在估计没有厂家愿意生产了,干脆自己配了服用吧。
黄连15克 肉桂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   
【功用】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上热下寒 中医治疗案例 
上热下寒证及左寒右热证
上热下寒案
刘某,女,52岁,初诊:
患者主诉上半身躁热,下半身冰凉已半月。患者自感上半身烘热出汗,腰以下寒凉如冰,非常难受,伴面红,唇红干,头晕,躁烦,失眠,腰困痛,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黄,脉寸关浮弦,尺沉细。
此为肝阳上亢,经络阻遏,阴阳不交,上热下寒;治以平肝心之阳,温两肾之水,兼活血通络,交通阴阳。
处方:钩藤15克,夏枯草20克,草决明15克,葛根15克,牛膝15克,地龙15克,莪术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淫羊藿15克,阳起石30克,苍术15克,石膏30克。水煎服,一剂,早晚服。
方解:肝阳上亢带动心阳上亢,则上焦烘热出汗;亢阳壅滞,经络阻塞,心火不能下温于肾,则肾水寒凉而下寒。故以钩藤,夏枯草,草决明,葛根,平潜肝阳并带动心阳下潜于肾;牛膝,地龙,莪术,大黄,活血通络,通降腑气;淫羊藿,阳起石,温补肾阳,温暖寒水;苍术,石膏,健脾清热,枢利上下之气。上药共奏清上温下,交通阴阳之功。
9月10日:服上药后上热下寒大减。现上半身烘热出汗止,面红,烦热,失眠均显减,腰以下已不感冰凉,一般活动腰不困痛,大便已软,小便已正常,苔薄黄,脉弦。药已中的,继以上方主之。二剂。
9月17日:服上药后,上半身已不热,下半身已不凉,腰困显减,但已不痛,苔薄黄,脉弦。仍以上方,变通用药,以巩固疗效。三剂。
按 此病例为阴阳不交,上热下寒之证,在治疗中除了清上温下外,通经活络,疏通上下交通的渠道,也很重要。
左寒右热
王某,女,60岁,初诊:1985年6月13日。
患者主诉左半身寒,右半身热已六月,加重一月。白天较轻,晚上重,左半身感寒冷痛,晚上得盖厚棉被,不敢透一点风,右半身发热,晚上不敢盖东西。此外,左半身肌肉关节痛,不敢触碰,一碰就得痛半个小时,阴天加重,伴面色青暗,记忆力减退,易嗜睡,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脉沉细涩微弦。该患者曾到几个医院诊治,都诊断不清,治疗无效。
此为气虚弱,经络阻滞,治以益气补阳,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30克,附片10克,桂枝12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鸡血藤30克,莪术12克,三棱12克,牛膝12克,地龙12克,苍术12克,车前子15克。开水煎,一日一剂,早晚服。
方解:该患者左寒右热,相比较左边寒著,右边热轻。由于左边阳虚阴盛,盛阴阻遏经络,导致右边阳气不能输布于左侧经络,以致右边阳气郁积而化热。故本方以生黄芪、附片大补阳气;桂枝、川芎,温经通络;当归、鸡血藤、莪术、三棱、牛膝,活血通络;地龙通络;佐以苍术辛温燥湿散寒;车前子利水除湿。上药合奏益气补阳,活血通络之效。
6月19日:以上方服十剂。现左半身已不寒不痛,右半身已不热,晚上盖的是毛巾被,左边侧睡受压也不痛不难受,面色已明亮,精神好,体力增加,已恢复正常。
按 半边出汗,半边不出汗少见,而半边寒半边热更少见。此病阳气虚弱为本,经络阻遏为关键,左寒右热为表现。通过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使气血全身周流而愈。
日期:2013年3月11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上热下寒之下肢发冷案 李恩宽运用温阳法临证经验(1)
翟天宋 湖北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原院长李恩宽教授,对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多有研究阐发,临证之时,辨证准确,治法精当,大剂量运用附子、肉桂等辛温之品,屡起沉疴。其学生总结其医案3则,今起本版将陆续刊出。
李某,女,78岁。患者诉膝关节以下发冷一年余,伴口苦,口腔糜烂,咽部不适,喜热饮,饮后则感舒适,有慢性咽炎病史,二便调,舌淡苔薄,脉弦细。九制附片30克,干姜20克,炙甘草20克,肉桂20克,桂枝20克。7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诉膝关节以下出汗,量少,口苦等上部不适减轻,怕风,手指清晨发麻,舌淡苔薄,脉细。知是药已中的,阳药运行,阴霾为开,故见微汗出,予九制附片40克,干姜30克,炙甘草20克,肉桂30克,桂枝30克,伸筋草20克,桑枝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怀牛膝20克,云苓50克,益母草50克。三诊时诸症已大为缓解,以前方加减进退而愈。
按:患者年近八旬,肾元虚损,真阳无以温煦,阴寒凝聚,寒水下行,则膝关节以下发冷。患者虽见口苦,口腔糜烂,咽部不适,似是阳证,然则患者喜热饮则舒,岂有阳证而欲热饮乎?明是阴寒内盛,逼阳上浮,故见口苦而脚冷。舌脉之象亦说明其阳虚不足之象。故辨证属虚阳上浮,上热下寒证。治宜温先天之阳,逐少阴之寒,使阳回阴散,方用四逆汤温补肾阳,佐以肉桂、桂枝引火归元。二诊时,患者膝关节以下微汗出,此系阴得阳运,阴寒扩散之象,故乘胜追击,加大药量;久病入络,阳虚无力推动血行,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络;晨起指麻,实乃阳虚无以温煦所致,以伸筋草、桑枝、桂枝疏通经络,引药至病所,实有“以枝愈肢”之意。阴寒久居,水湿不利,正所谓湿盛则阳微,故以云苓、益母草、牛膝利水除湿,助阳回阴散。
对于虚火上炎之证,郑钦安有一经典论述:“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也,若虚火上炎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故李恩宽老师以大剂量辛温之品温阳消阴,并强调若辨证认准为阴盛阳虚,则直宜温补阳气,若为口苦、口腔糜烂等似阳证所惑,径用清热滋阴之品,则犯虚虚实实之戒,后学之辈不可不思也。呜呼,诚如郑钦安所云:医道之难,非在难于识症,而难在明辨阴阳。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伏新顺:上热下寒不寐黄连肉桂绝配
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内痔出血,湿疹,烫伤等病症。《本草衍义》:“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亦有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若虚而冷者,则不须服。”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药理研究发现,黄连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和多种流感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抗阿米巴、抗炎、抗腹泻、解热、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冷、腹痛、寒疝、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病症。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肉桂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冠脉及脑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抗惊厥、抗菌、镇静、镇痛、解热、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等多种作用。
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并能清里热,泻火毒,燥内湿;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并能温营血,通血脉,散寒凝,补命火。二药合用,寒热并用,相辅相成,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故对心肾不交的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黄连、肉桂作为一首方剂使用,名叫交泰丸,本方出自《韩氏医通》,原方由生川连15g,肉桂心1.5g(两药之比为10:1)组成。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每服1.5~2.5g,空腹时用淡盐汤下。功能交通心肾,清火安神。主治心火偏亢、肾阳虚衰、心肾不交、上热下寒、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病症。《中藏经》说:“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格致余论》也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由于心阳(即心火)下降而交于肾阴,肾阴(即肾水)上升而济于心阳,从而使心肾两脏的阴阳、水火、升降关系处于平衡、相济、协调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对升降失常、水火不济造成的心肾不交,治当采用交通心肾之法。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上热下寒
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身冰冷,此上假热而下真寒也,方用
附子( 壹个) 熟地( 半斛) 山萸( 肆两)麦冬( 壹两)茯苓( 三两)五味子( 壹两) 丹皮( 参两)泽泻( 参两) 肉桂( 壹两)
水十碗,煎三碗,探冷与服,其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气服之,立刻安静,此上病下治之法也。
日期:2006年12月14日 - 来自[伤寒门]栏目
上热下寒证
上热下寒证   证名。上部为热证,下部为寒证。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证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证,证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治宜急用白通汤回阳。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S]栏目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病证名。   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参见厥阴病条。   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参见虚阳上浮条。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