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临床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治法比方证更重要,辨证比治法更重要,所以中医的最大特色就是辨证论治,辨证才能论治,因此我们学习的基本功是辨证,现代医学称之为诊断。辨证落实在六经辨证体系,分成两步,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强调的也是辨证,辨六经和辨方证是辨证的不同体现而已。
桂枝汤、麻黄汤是临床重要方证,这两个方剂理解起来也简单,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重点不是掌握两个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不是掌握两个方剂能治疗哪些疾病,关键是掌握方证的适用征,掌握桂枝汤、麻黄汤的辨证最重要。
桂枝汤、麻黄汤从六经层面来说,属于太阳病范畴,属于表阳证、表实证。也就是说,只要六经辨证不是太阳病,根本就不考虑这两个方证。
《医宗金鉴》曰“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世间一切疾病在我们看来,病位不外乎表、里、半表半里,病性不外乎阴证、阳证。疾病如此,同样方证也如此,方剂都可以归入到六经体系中,如汗法的方剂归入于表证,和解方证归入于半表半里。吐、下方剂归入于里证。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从季节角度而言,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所以家里面放置春夏秋冬四个衣柜,就能完全把家里的所有衣物纳入进去。比如当前是夏季,你今天要外出,穿什么衣服呢?如果是把家里的衣服堆在一起,可能挑起了比较困难,假若家里已经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衣柜,你想当前是夏季,那就从夏季的衣柜里面选一件,就很轻松没有压力和难度,因为是夏季,所以其他三个季节的衣柜里面,再好的衣服你也不会穿。对于我们选方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桂枝汤、麻黄汤归属于太阳病,这两个方只有在辨证为太阳病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否则,辨证为其他经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这两个方。
所有的方,用对了都是好方,所以方剂本身没错,就看用的是否得当,在六经体系下,就看是否达到了方证相应。正是因为方剂本身有六经的属性,所以我们反复强调要在辨六经的前提下去辨方证。
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阳证,有表要解表,阳证是实证、热证,正气足、正气不虚,不需要扶正,所以太阳病是单纯解表发汗。麻黄汤、桂枝汤也有虚实的不同。麻黄汤治疗表实证(太阳伤寒),是辛温发汗力度大的代表方,所以《医宗金鉴》认为麻黄汤是“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桂枝汤治疗表虚证(太阳中风),这里的虚是相对于麻黄汤而言为虚。麻黄汤证是无汗、脉紧,为表实、津液足,桂枝汤证有汗出、脉缓或弱,为表相对虚、津液虚。
桂枝汤证有汗出、脉缓或弱,说明津液已经有所丢失的,所以由麻黄汤证的脉紧变为脉缓或弱,此时不应当大发汗,而是小发汗的同时还要养阴生津益气,故被后世称为“调和营卫”。桂枝汤证的发汗力量比较缓,达到了解表而不伤津的目的,对于一些虚弱而患有表证之人,我们需要用调和营卫的方法,师其法,扶正祛邪。
临床中,对于六经辨证为太阳病,如果无明显汗出,脉有力、不弱,正气实、津液不虚,我多以麻黄汤为底方去治疗;如果有汗出,或者脉偏弱,说明津液已虚,我多以桂枝汤为底方去治疗。如果阳气虚弱的明显,陷入阴证了,还必须要加上附子,以达到温阳强壮解表的目的,此时就由太阳病转变成了少阴病。桂枝汤证虽然虚,是相对于麻黄汤证为虚,若与少阴病比较,则又属于实证了,所以桂枝汤归属于太阳病。
从本示意图可以看出,表证最实,解表力度最大的是麻黄汤,类方有葛根汤、表里合病的大青龙汤。比麻黄汤解表力度轻的是桂枝汤。介于麻黄汤、桂枝汤二者之间的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有人问,太阳病主要讲了麻黄汤、桂枝汤,难道这两个方剂就能解决所有的太阳病了吗?桂枝汤、麻黄汤是太阳病的虚实代表方,介于二者之间,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桂枝、麻黄的剂量和比例,来达到相应的解表力度,仲景就是这个思路,所以介于麻黄汤、桂枝汤之间,比麻黄汤证虚,比桂枝汤证实,就有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比桂枝麻黄各半汤还要虚,但又比桂枝汤证实,就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理解了这个制方思路,你就可以左右逢源,随心所欲的,依据辨证来处方了。
桂枝汤类方有桂枝加葛根汤。比桂枝汤还要津液虚、阳虚的,需要加附子,就是桂枝加附子汤。津液、阳气进一步虚,则需要舍表救里,不能解表,需要急则回阳救逆,就是四逆汤。比如一个休克的患者(表现为四逆、脉微细弱欲绝的四逆汤证)即使伴有表证,也不能解表了,需要先救里用四逆汤。
解表发汗的时候,无论是麻黄汤还是桂枝汤,都应该加上辅汗法。辅汗法,是指临床为达到汗出表解治疗目的而采用的一些辅助方法,辅汗法理论源自《伤寒论》桂枝汤第12条的方后注。对于表证,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辅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温服、啜热稀粥、温覆盖被、不汗更服等是最常用到的辅汗法。啜粥则有益胃气、增加汗源的效果。温服、温覆、连服则有助于调节汗出的程度,在选择合适药物剂量的基础上,合理选用数种辅汗法,可以调节发汗的力度,防止其汗出不彻或过汗。
临床中,对于表证患者,开具解表处方后,多嘱咐患者喝药的时候要趁热服,药后需要盖被子睡觉休息,同时喝点热稀粥,没有粥的话就饮热水,若4-6h不汗出,可以再次服药,直到全身微微汗出表解,都是辅汗法的具体临床应用。可以想象,即使表证患者服了麻黄汤,没有按照辅汗法去做,而是进食生冷,吹空调冷风,会有汗出吗?没有汗出,能达到解表的疗效果吗?所以表证应用汗法时,必须高度重视辅汗法的应用。
同时辅汗法的选择要和药物剂量、发汗力度相互搭配,共同达到汗出解表。如果药物剂量偏大,则可以适当减少辅汗法的应用。反之药物解表力度偏弱,则可以适当增加辅汗法的应用。如桂枝汤因为调和营卫,发汗之力偏弱,故辅汗法多用。即使是麻黄汤,也要加上一些辅汗法。
汗法的目的是发汗解表,让邪气随着汗出而去,评估是否达到解表的治疗目的,就要看汗出的质量,有三个标准:遍身汗出、微微汗出、汗出后表解脉静身凉。
临床上,汗法是方法,是通过发汗达到祛邪解表,除了给予辛温药物发汗取汗之外,针灸、薰蒸、热熨、火療等方法同样属于汗法,如《伤寒论》所谓的“烧针令其汗”等,就是利用烧针达到发汗解表。但上述方法往往造成大汗,虽有汗出但邪气不解,反而更伤津液,因此我们反对表证时给予火攻的治疗,如烧针、火针、火疗、汗蒸等发汗。
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就是表里合病,又分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代表方分别是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合病也是变化多端,
葛根的适应征是项背部肌肉紧或僵硬疼痛(项背强几几),在桂枝汤基础上见到项背强几几,加葛根,就是桂枝加葛根汤。在麻黄汤基础上见到项背强几几,麻黄汤加葛根,就是葛根汤。介于麻黄汤、桂枝汤之间的表证,既没有达到麻黄汤的实,又没达到桂枝汤的虚,可以考虑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如果有热,加生石膏。麻黄汤基础上加生石膏,就是太阳阳明合病的大青龙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基础上加生石膏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阳明合病,代表方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太阳阳明合病的基础上,表证重、无汗,属麻黄汤证,用大青龙汤;表证轻、有汗出、以喘为主症的,用麻杏甘石汤。
葛根有解肌的作用,同时它有治下利的作用。葛根汤基础上见到呕,加半夏治呕,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阳明合病,同时有下利(这个下利属阳明),如果表证轻却未解,同时阳明里热明显,用葛根芩连汤;如果表重、无汗而阳明里热轻,可以用葛根汤。
太阳太阴合病,以小青龙汤为代表,也称之为外邪里饮。因为痰饮水湿归属于太阴病,太阴病多伴有水饮,所以太阳太阴合病,常常表现为外邪里饮,代表方就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为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表以麻黄汤为主,所以往往是无汗的,因为里有水饮,脉不一定浮紧,里饮表现为清稀色白而量多的痰液、鼻涕,或者舌体胖大润滑。在小青龙汤基础上,以咯痰为主、伴有喉间喘鸣音的是射干麻黄汤;在小青龙汤基础上以喘闷为主、伴有阳明里热的是厚朴麻黄汤,类似于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外邪里饮证,表证轻、水饮轻,以喘为特点,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在麻黄汤基础上伴有表湿,无热证,属于寒湿,以体表困重疼痛为特点,是麻黄加术汤;在麻黄汤基础上,表证轻而湿热为主,以体表疼痛、发热为特点的,是麻杏苡甘汤。
表证需要解表,但错误的治疗,比如误发大汗、过汗伤津液、伤阳而传变,或表证误吐、下等导致变证、坏证。从而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等。
基本上,我们把太阳病篇串讲完毕。太阳病的治法很简单,就是汗,解表发汗,代表药物只有五个,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以麻黄、桂枝为核心药物,我们需要掌握麻黄、桂枝的鉴别要点,葛根重点掌握项背强几几的药证。生姜、葱白属于药食同源,解表力度弱而不伤津液,常用于津液虚证时候的外感。由麻黄、桂枝引申出麻黄汤、桂枝汤,在上述二方基础上,从而构建了完整的太阳病体系,主要有: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汤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芩连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一共讲了22个方证。要站在六经的高度上,把上述方子串起来看,更容易理解,不要割裂开,要有整体观。
其实临床中辨证更重要,上述方证主要是归属于太阳病,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太阳病的诊断标准,只要患者符合表证诊断标准、同时符合阳证诊断标准,甚至可以简化为表证+正气不虚(脉相对不弱、津液相对不虚),都可以归属于太阳病范畴。才进一步去细辨桂枝、麻黄类方。因此,表证的诊断标准对于太阳病格外重要,需要牢牢掌握。
胡希恕先生强调临床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我们凝练成了经方辨证六步法,只要按照六步法去临床,基本能够保证开方的质量和疗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