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孩子厌学,语言沟通没有用?北大前校长:别打!带他去3个地方






在养育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面临不同挑战,从婴儿期的喂养到各项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到第一次进入幼儿园帮着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再到进入学校迎来青春期的变化。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面对的难题也日益增多,身心健康都要重视。


每位家长对孩子都给予厚望,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是往往孩子的表现不如家长所愿。

随着年龄增长作为独立个体,他们很多言行越来越脱离父母的掌控,出现逆反甚至厌学。


01、孩子不想上学不是个例



腾讯网教育部门曾经与21世界教育研究院对中小学生做过一个关于厌学的调查,近5000份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非常强烈厌学情绪的孩子约占48%,较强烈和一般厌学情绪的孩子分别占24%,被调查的学生只有大约4%没有厌学情绪。

国家有关部门一直提倡给学生减负,双减的落实,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行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保障课外丰富的公益活动,呵护学生身心发展。

一边是国家、学校、父母的殷切期望,为了教育不惜一切代价,一边是孩子不喜欢读书,这个极大的矛盾势必使家长陷入焦虑。


但凡有厌学情绪,即使每天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内心动力不足是必然的。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经说过:生命力会在没有自我的地方沉睡,当一个人只能在他人安排下从事某项活动时会出现抵触心理。

工作只能听从领导安排,即便取得成绩也没有成就感,因为没有自主权产生不想上班的心理,上班时想着下班后是聚会喝酒还是玩游戏。

孩子上学同样的道理,在家里受父母管束、指责,到了学校学习方面有问题会被老师要求纠正,成绩差,老师会出来指责。

这样的方式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但对进入青春期需要自我的孩子来说,这种管控方式让孩子理解为,听从师长安排才值得被爱,不能做自己,势必出现逆反心理表现为厌学。

青春期出现的各种极端行为“逃课、早恋、沉浸游戏、打架等,是孩子在逃避被他人掌控的现实,从自我掌控感中获得安全感。

如果家长看不到厌学背后真正的动机,听到不想读书就训斥打骂,只能适得其反。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家长要想让孩子改变行为,最好的方法不是语言,而是行动。

解决孩子厌学,语言并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方式。

安徽的高考生徐孟南觉得学习辛苦枯燥无味,厌烦学习对高考制度不满,高考他交了只有考号和姓名的白卷。

进入社会他做着最苦的体力劳动,经历过生活的打压,他终于后悔当年的做法,其实按照自己当年的成绩稍加努力起码能上二本。


29岁他决定再一次参加高考上了一所专科院校,和当年的同学比远远被甩在后面。经历了生活的苦,徐梦南才懂得学习的重要,然而这是用蹉跎十年的光阴换来的。


02、带孩子去3个地方,激发学习动力


前北大校长许智宏曾经讲过,如果孩子不想上学,带他去3个地方,比打骂有效果。



1、机场

虽然现在飞机也是普遍交通工具,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有机会乘坐。

在机场里大部分都是气质不凡,穿戴讲究的人,告诉孩子如果想自己以后有条件有能力成为机场的乘客那就需要当下努力学习。


2、火车站

与机场相比火车站是平民大众化场所,也是最经济实惠的出行方式,这里有各阶层的人群,为了生活奔波。

孩子看在眼里,心里会有对比,在这里让孩子看到生活的不容易。



3、大学

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大学生活多彩美好,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奋斗的身影。让孩子被这种氛围吸引,心中有期待有目标,而这一切前提都是努力学习。


03、家长帮孩子建立学习动力



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课上听讲习惯,课后作业时间安排,阅读习惯,养成习惯孩子也有了学习的模式。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无数问题,很多奇怪的想法,家长要保护支持这种想象力,如果打压只能打消他好学和思考的积极性。

学习中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对学习有兴趣才不会死读书。


有了较强的记忆力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降低学习的难度,不至于产生厌烦。

平时可以从抓营养入手重视孩子记忆力,或者用图像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训练记忆力,让他在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不想学是一种正常心理,成人也有抵触工作的到时候,面对厌学,首先父母不能阵脚自乱。

应该了解清楚真正原因,让孩子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多陪伴多关怀,少发号施令和控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让他懂得无论以后的他是成功是优秀还是普通,都不会影响父母对他的爱。还要用实际行动让孩子体会,学习虽然苦,但只是一时,逃避学习的苦,生活的苦将伴随一生。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