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一位老教师的深刻总结:从教学实践摸索的5大备课方法

当教完第一轮教材,从第二轮开始,我基本可以不用备课就能上课,因为对教材的熟悉虽不是了如指掌,也能知其梗概。

很多时候,我的备课就是课前半小时或一小时熟悉熟悉上课要讲的教材内容,做做题目,就按部就班的上课了。

好几年,都如此翻来覆去,一仍其旧,我也驾轻就熟,安守成规。但是,课上的越来越没意思,味同嚼蜡,言思无采,甚而自觉面目可憎,忝为人师。

5年的教书生涯跟一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不如初为人师,因为那时候还有教学热情和十足干劲。

据说,当年六祖惠能因为听到《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开悟,我一直不太相信,直到我读到一段让我解开教学死结的话,才深信不疑有所谓“一言成箴”。

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

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至此,我找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分析并努力根除教学病灶,分析发现,病根不在上课,在备课。因为备课不精彩,所以,上课难出彩。

我先改变了备课上怕麻烦的苟且心态,因为有了正确认识,所以改的顺便。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我的备课方式”也是一寸一寸改进、调整、总结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天要上好课,必须得先备好课,否则上好课成了一句空话。

首先,研读教材内容,反复推敲,了然于心,做到脱稿讲课的熟练度。

特级教师任勇老师说:“解放左手”,就是备课熟练到不看讲稿从心而出的程度。

魏书生老师讲课,右手一根粉笔,左手空着,语文书就放在讲台上,课文了然于胸。只有将教材内容熟悉到如从口出,如从心发的程度,才有可能更好的关注课堂,关注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这是教材精熟所致。

第二,对照花名册把每个学生看一遍,做到三备学生。

一备表扬。

自从看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我也学着每节课试着表扬两三个学生,不备不知道,一准备可表扬的挺多,表扬志佳作业认真,认真做完自批,批完自查;

表扬张扬心灵手巧,关爱他人,把秋天的落叶捡起来,题上苏东坡的词,送给同学和老师;

表扬若楠懂礼貌,不论何时不论各地,不叫老师不开口说话。

二备预判。

找到本节课某个学生某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难点和易错点,讲课时重点强调,特别提醒,总之,提前预判课堂中的困阻,并做相应对策。

三备训练。

哪一科提高成绩,都必须有适当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

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说:“训练是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但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训练?独立还是集体?主动还是被动?备课不得不思考这些。

第三,基于生本的教学语言准备。

这个是针对自己不善表达的缺点长期准备的功课,开始并非仅仅为了教学。

每年抄写一本读书笔记,把一年读书的精华记录下来,然后备课前必须翻看20分钟到半小时,这不是立竿见影的活,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慢功夫。

后来无意中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语言修养与教学效率的关系的论述,才有了更加坚定且刻意为之的备语言的自觉,“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

“只有教师的讲述文理通顺、清楚、有条理、合乎要求,学生才能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

实践证明,由于自觉的以服务学生为目的的语言积累和运用,会时不时在课堂上点评的“一语惊人”“妙语连珠”,从而博得学生由衷的掌声和赞叹。

于是,我渐渐有了人前说话的自信,有了教学语言的自我风格。

第四,备教学心态,练就热情且微笑的专业表情。

凡是教师,没有不承认的,课是有生命的。

所以,好的专业的教师的课堂应该是带着温度,温情和温暖的。

我天生是一个表情严肃的像秋天的人,我羡慕那些天生带着春天和气令人春暖花开的老师们,这样的老师不必刻意努力,自然带着教学的优势。

马卡连柯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

赞科夫甚至说:“人不是天生会当教师的。

甚至像热爱儿童、热爱教育劳动这样一些品质,也是可以培养的。”

所以,我有了自信,对教学的爱与智,虽不能生而知之,但是我可以学而致之。

心态积极可以学而致之,热情似火也可以学而习之,自然微笑更不在话下。

虽然我没有天生亲和力,但是我有天生好学力,我自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有丘之好学也”。

备课,绝不能落下的是备积极心态,热情和微笑。

这是让课堂点燃的燃料,没有它,学生学习热情不会爆炸。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这不仅仅是职业态度的问题,更是教育专业性的体现。备课,进教室前,必须:备好心态,调好情绪。

最后,终身备课,即每天坚持不懈地读书。

为什么不提“备教法”,即教案上写的那些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因为教法是工具,只有良师才能驾驭。

有匠师才会有方法。

所谓良师,就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教育修养的老师。

怎么样才能成为良师?

无数事实证明: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读书是一辈子备课的方式,是给教学奠定丰厚文化底蕴和智力背景的途径。

“教师要舍得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种一辈子都在进行的'战略性备课’上,花在通过读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背景上。”

只有一辈子在读书,才能一辈子在备课,一辈子在提升着自己的教学水平。

现在,每天上课前按照“我的备课模式”进行自己风格的备课,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兴趣的复苏,还有满满的教育自信和专业的教学尊严。

我感到自己是一个不断前行的人,

一个在做着创造性劳动的教师,

一个真正的走在教育教学研究路上的人,

一个每天必须读书思考的值得尊敬的老师。

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教师资讯 关注好教师视频号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