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壮为
关于十七帖与阁帖、大观帖诸本优劣比较的看法,有的朋友赞同,也有的朋友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比如认为十七帖的上野本要好于张伯英本,比如认为大观帖是重出内府所藏,摹刻精细,要比十七帖为优。
历来人们评价刻帖版本优劣,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对比。照相印刷技术普及之前,即使是得到一部刻帖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人们经常对照不同版本在帖中批注。本文逐一对照各帖图片,仍然是一个老笨的法子,并不是单纯要否定哪个本子。
载于阁帖中的十七帖,我认为不如单刻本十七帖,一是诸本对照,二是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过:“十七帖其余传世别本,盖南唐后主李煜得贺知章临本勒石置澄心堂者,而本朝侍书王著又将勒石,势殊疏拙”。黄伯思认为阁帖中所载的十七帖,是唐代贺知章临本。黄这话有多大可信度,已经难以考证。
大观帖既然是重出内府所藏,再次摹刻,那么十七帖的部分应该与阁帖相同的母本,即贺知章临本。需要强调的是,仅仅因为大观帖摹刻精细,来判断大观帖为优,自然是没道理的。
其实是否贺知章临本已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就各本作对比分析。
1、知足下帖。
大观帖
十七帖张伯英本
对比局部几个字,大观帖中几个字的结构和整体姿态都不稳,更没有夭矫之气
上图的知字已经歪了
离字的结构,两帖已经有很大不同
大观帖所本的母本,与十七帖肯定是不同的。它虽然摹刻精细,也应与其他版本对照,有好处。
2、服食帖。阁帖、大观帖亦刻,注意阁帖和大观帖已经严重走了形,原帖气息不见踪影。
大观帖
阁帖安思远本
十七帖张伯英本
3、朱处仁帖。阁帖、大观帖有刻本,对比即知优劣——阁帖大观本明显疲沓。而且阁帖大观帖擅自割裱,将原来章法行气全部搞乱,不可原谅。
大观帖
阁帖安思远本
十七帖张伯英本
笔画有千钧之力
足下答三字,方能称矫若游龙。大观帖中三个字虽然没有打乱,但已完全散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王羲之的草书好像仅仅是风流倜傥,是书生情怀,好像只有文人味道,乏丈夫气概,这大概与王改体有关,也与后世学王越写越文气有关。实则右军笔笔雄健有力,否则右军如龙,又从何说起?
待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