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饮食,很多人都忍不住流口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人“物尽其性”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提升了我们国人的文化自信,网络上大红大紫的李子柒更是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对饮食艺术及源头的思考……
为什么说到饮食呢?众所周知,西医看病只关注数据和指标,而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医生会关注你的吃喝拉撒情况,你的生活习惯等等。的确,一日三餐,我们每天都要吃,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会转换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我们吃食物,其实也是在食用它的气,这样说来,饮食对我们的健康真的非常重要。
那么到底该怎么吃才是智慧的呢?小编认为,首先是,要学会适时而食。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其实饮食也是如此,什么是自然呢?就是顺应天地的规律来饮食。适时而食,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什么季节吃什么菜,按照中医的理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蔵,人的身体也是如此。无论什么食物,只有到了它的时令才会生长得最为饱满、最有营养。
比如这个季节是冬天,我们最常吃的食物就是大白菜、萝卜。大白菜非常有意思,民间有句俗语:“霜打青菜味道好”,就是说这个季节霜打过的青菜不但鲜嫩可口,吃起来还带点甜甜的味道。是不是因为经霜后的青菜抵抗了很多的寒冷,吃到我们身体里是不是也能够抵御住外界的寒冷呢?
此外,冬主藏,冬季还是进补的好时节,可吃些温补性食物,或是种子类的食物,比如赤脚老师为大家推荐的山药就非常的好,山药在这个季节多吃,可以有效的补益脾肾,来年阳气能升发多少,就全看你现在冬天藏了多少了。
除了顺应天地规律来饮食以外,中医还讲究辨证论治,所以我们还可以顺应我们的体质来进食。
比如有些人说自己是寒底,是热底等,这其实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偏差,中医将人体分为九大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以及平和体质(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哪种体质,可以进入在我们的公众号体质菜单栏里作个简单的测试)。
根据体质进食,简而言之,就是对应不同的体质,吃不同的食物,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生姜等辛辣之品以助生发阳气,阴虚体质的人平日多食用些滋阴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之类,气郁体质平日可吃些行气的食物,如玫瑰花等来疏肝理气。
当然了,中医里面其实没有绝对,说是九大体质,但也只是方便我们理解,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完全是某一种体质,而且就算是你判断自己属于某种体质,也不能完全绝对的就说只按照某种绝对的标准来执行。我们现代人受西方医学和营养学的影响,习惯了简单的切割来认识事物,划分这样的标准,非常容易理解和普及,但也会阻挡我们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就说到了饮食的第3个原则:我们要根据身体的状态和需求去吃。因为一种食物对身体好不好,不存在脱离具体人、具体情况的普适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适合这个人的,未必适合那个人。所以,尽管中医会有一些标准,比如素日阳虚、痰湿比较重的人不可多食水果等寒凉之物,但每个人都应该回到自己当下的状态下去对身体做一些小心的探索和尝试,也就是根据身体当下的状态和需求来吃,如果你能把握好这个度,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非常喜欢吃的那些食物其实就是身体当下真正需要的。
当然,这个境界,对古人来说可能很容易,以前的古人用醪糟、米酒一类就可以用来治病。而现代人偏离在健康的大道之外已经很远,刚开始可能会有些难。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来训练和培养自己对身体的这部分感知力。
所以说,学习中医,也是在学习如何过好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中医和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来领略我们中国文化的饮食智慧,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健康。现代我们常常说要有文化自信,文化一词或许并非如想象的那么高大上,或许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点点滴滴里,等待我们每个人去发掘和探索。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