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 正文

写诗不行,审美堪忧,但乾隆认证的美食你一定要相信

中国人会吃。

在会吃的中国人里,皇帝尤其会吃。

有这么一位皇帝,轻松打败写诗狂人李白,成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他一生写了43630首诗,日均1.3首,一人之力吊打《全唐诗》2200位高手的写诗总和。

别怕,没有一首流传久,考生背书不发愁。

还是他,以远超小广告的密度,在历史书画上留名千古:

仅28字的《快雪时晴帖》,被他刷刷刷盖了170多枚私印,还大笔一挥在中间写个“神”字,王羲之复活估计也认不出自己的作品。

▲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盖满乾隆的各种印章,旁边还写了个巨大的【神】字。)

不仅如此,从小看着父亲追求素雅单色釉,也没能阻拦他的审美“肆意生长”。

时尚圈流行的“小碎花”、大红大紫撞色,都是他玩腻的。

图片|清 乾隆 多色地青花鬥彩什錦雙耳大瓶(局部)

当然,若以上都只算他的爱好。那美食,一定是他的挚爱了。

一个在深宫享受顶配御膳的人,一生为吃出宫154次!

了解他生平的人不多,但要搜他“吃过”的东西,那可比他写过的诗还要多!

今天极物君就带大家来了解,这位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关于美食的探索之路。

首先是江南,这里到处都流传着“乾隆吃了赞不绝口”的故事。

凡故事处,必有人。乾隆六下江南,所有美味,都和人有关。

普通人出门旅游,只能当地找个导游。

皇帝还是要讲究的,他找的是富可敌国的两淮八大总商之首——徽商江春。

江春揣摩圣意很有一手。

他知乾隆平时在宫里,什么肉食珍馐早吃烦了,缺的就是地方特色。

于是他找来江南地区很有代表性的时令蔬果,一一奉上。

乾隆一尝,妙啊!这看似清淡的菜色,竟如此鲜美,比肉还好吃!不禁赞曰“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

图|草木君 ©

其中乾隆最爱,要数这江南春笋。

今安徽黄山歙县,曾是古徽州的心脏,这里文化绵长,“问政山笋甲天下”。

江春在接驾宴上备的腊香问政笋,用的正是它。

白皙稚嫩的笋肉,一掐出水,指尖留香;与半分肥腴半分香的腊肉炒香,文火慢炖,鲜美至极。

皇帝的规格,必然是美味的选择。

席间一道“金银白玉板”,以徽州菜油香煎豆腐,外表酥脆内里白嫩;

一道“红嘴绿鹦哥”,整根徽州菠菜下锅爆炒,色更亮而味久香,更赢得乾隆连连大赞。

下江南,流传最广的还得是苏州松鹤楼的松鼠鳜鱼。

老师傅以精妙刀工将肉质软滑的鳜鱼“千刀万剐”,裂开的鱼肉入油一炸定型,外酥里嫩。

将炒香的酸甜红浆浇下,红亮亮的视觉诱惑,室内瞬间飘荡的香气,让大脑比舌尖更快俯首称臣。

人言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软糯的梅花糕、一咬爆汤汁的小笼包……舌尖的鲜甜装点了乾隆江南之旅。

走一路,吃一路,也念一路。

乾隆不但在这里爱上了松脆的虾仁锅巴,连香盈肺腑的明前龙井也没落下。

一抹茶烟,最是此间江南。

图|草木君 ©

武侠故事里,总有个神秘扫地僧,无名无姓无来处,一露面就掀起腥风血雨。

乾隆遇到的“扫地僧”还要更独特一点,无名无姓无来处,还没有钱。

因为他们是乞丐。

图|东东来了©

图|草木君 ©

传闻乾隆微服出巡与侍从走散,路边乞丐看他可怜,便把叫花鸡与他分食。

那热乎的鸡肉,香鲜味美隐隐透着肉汁,让饥寒交迫的乾隆铭记了一辈子。

而如今,叫花鸡频频升级,摇身一变成江南名吃。连金庸笔下的洪七公,都要为它动心。

提前用八角、茴香、料酒等调味腌制过的鸡,光闻闻就令人垂涎三尺。

以新鲜猪网油通体裹严实、鲜嫩的荷叶层层包住,一增浓香,二增清香,还可防烤糊。

再用酿酒的封坛泥细细涂抹,厚约半寸。以暗火炙烤4小时,一打开又添三分酒香。

香香交叠,肥美的鸡肉润而不腻,逐渐上升的热气,将鸡肉愈加浸染入味,越嚼越香。

无独有偶,乾隆在广州遇到盗贼,饿晕在门楼之下。

这次他遇上了两个正用百家菜肴煮汤的乞丐。乾隆尝了一口,大为震撼个中鲜味。回宫后又找到他俩,给自己煮了一次。

这就是“一品窝”的前身。

如今的一品窝,在各地做法已不同,但食材大幅升级。

鲜嫩Q弹的虾仁、大粒的干贝、新鲜鱼肚、陈年火腿等一齐汇聚一锅,缓缓炖煮,精华溢出,与食材交融难分。

在寒风萧瑟的秋冬,从两三人的围炉,到万里外都飘着香。

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其实历史上并无其人。

不过乾隆出游遇上的“缘分”却也不少。

古有爱美之人,为潘安瓜果掷车;今有少女妇孺,招呼乾隆吃吃喝喝。

图1和2|然荻 ©

立夏,乾隆到木渎古镇,发现有户人家正在做一种色泽发黑的吃食,一时兴起来围观。

只见一位美丽的女子正将乌米塞入粽叶,上锅一蒸,氤氲白烟里清甜四散。

这便是“木渎二乌宝”,乌米饭和乌米粽。乾隆尝后大赞其软糯甜香,回味悠长。

另一位张嫂子就没那么游刃有余了。

她遇贵人太紧张,将锅盖和面条一起煮了,也是无巧不成书,因有了锅盖,水在面周边沸腾却不外溢,面条更筋道,龙颜大悦。

如今锅盖面精致更多,由经验娴熟的师傅坐于竹杠一侧,上下颠跳。

竹杠另一端便将案板上的面压制的薄韧透亮,这种“跳面”有气孔,能使卤汁在面条里“上蹿下跳”,不搅拌都滋味十足!

故事总有加工成分,但美食的滋味早是有口皆碑。

咱们普通人去旅游,顶多带点特产;皇帝有喜欢吃的,可以连人一起打包。

比如张东官,他本是苏州织造普福家私厨,一入龙目,从此随行乾隆整整19年,成为供膳第一大手。

他用苏菜技法烹制的樱桃肉,深得圣眷,如今更是苏州春宴的招牌。

切成小块的猪里脊,以糖油调味,轻易就上了色。将肉频频翻炒出香,再由文火煨汁,油亮剔透方可出锅。

小巧玲珑的樱桃肉,色泽红润,恰似苏州美人的樱桃小口,难怪乾隆心心念念。

夹一筷尝尝,“甜出头,咸收口,滋味越嚼越有”,舌尖缠绵,几度回味。

老北京卤煮火烧,也是起源于他的苏造肉。

滋补老汤中加桂皮、丁香等多味香料,油脂鲜香却不肥腻的猪肉、猪肠姗姗来迟。

耐煮的豆腐、火烧在热汤中翻滚上百次,终于“一跃龙门”到你碗中。浇一勺喷香的卤汁,香菜一丢,大功告成。

然后故事就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皇帝南下江南,东巡盛京(现沈阳),都不足为奇,可怎么同时期在黑龙江、桂林留下他的“足迹”?

即使当时车马不慢,可他的胃总该满了;胃没有满,朝廷的奏折总该堆满了。

故事越传越离谱,乾隆一个人“迷路”上百回,把大半个中国都吃遍了。让人不禁怀疑,若不是汪洋阻挡,海峡对面可能也得迷路一场。

马伯庸就做了一张《乾隆迷路图》,嚯!这就是古代版进击的吃货吧。

难怪民间有“中华美食界四大天王”的说法——诸葛亮南征、朱元璋要饭、乾隆下江南、慈禧西逃。

多少民间美食借此之名,编造出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美食乾隆要是没尝过,不是美食的损失,而是他的损失。

毕竟它们是真好吃——

金黄的枣庄菜煎饼,外酥里嫩。包裹的各类蔬菜丝经油煎,缠绕难分,松、软、热、鲜,一咬万分香,

甜酥松脆的宿迁车轮饼,细细咀嚼,满嘴流香,馅料一尝难忘。

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替乾隆尝一尝。

其实关于皇帝的膳食,是有官方记载的。

乾隆一天只吃两顿。早膳开始于早上6、7点,晚膳则是中午12点到下午2点。要是吃不饱,只能等下午6点的“晚饷”。

作为一个养身达人,他最爱的也不是满族传统的肉食,而是温补的鸡鸭。

根据乾隆膳单记载,仅在乾隆三十年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他就吃了7道鸭、7道鸡。

其中火熏鸭子炖白菜、燕窝鸡片都吃了两回。

连晚饷都没闲着,点了道肥鸡擸鸭腰。还不忘赏皇后鸭腰一品,也算是雨露均沾了。

当然乾隆偶尔也很“接地气”。

各类饽饽点心,吃不完就给达官贵人、妃嫔到处赏赐;

一道食材普通的青韭炒肉,20天里可以吃12次,热情不减;

冬天爱上火锅,早膳吃一顿,晚膳再吃一顿。你就说6、7点一大早吃火锅,中午还能再来一顿的人,得有多爱。

乾隆对美食的钻研,可能远超你想象。

他甚至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作为长寿的“十全老人”,他将养身二字写进DNA,发明了三清茶。

为茶作诗不在话下,还亲写备注——“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

这茶十分讲究。

将清雅的佛手切丝投入瓷壶,冲沸水,加乾隆最爱的龙井,此时已是清芳阵阵。

再将醇香的松子、清幽的梅花分别放入盖碗中,倒入茶水,方可品鉴。

三清茶滋补,乾隆非但不独食,还想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每年都择吉日召开三清茶宴,宴请百官,品茶吟诗作对。

龙心大悦时,还会赏赐印着乾隆诗句的“三清周边”——御制三清茶碗。这放在现代可就是传家宝啊!

▲乾隆三清茶诗碗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清系列IP,可以说被乾隆玩明白了。他用行动展现“帝王霸气”——

“我,乾隆,一出手,就要承包你的所有。”

图|隐山茶斋 ©

乾隆,一个神奇的吃货皇帝,关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一辈子“坐吃山空”,把老爸的积累全数挥霍;也有人说他潇洒风流,将中华美食发扬到了一个新高度。

皇帝的功过尚未定论,真真假假也有待研究。但跟随他的一生,我们能看到历史的另一个侧面,让原本单薄的理解变得丰满,透露出几分趣味来。

尤其是关于他的美食,确实是真的好吃,推荐你有机会尝尝看。

图|草木君 ©

你有吃过什么和乾隆有关的美食吗?

评论区说说,看看有没有和你一样的:)

资料来源:

朕说《乾隆,求求你别写诗了!》

吴文化博物馆《“老饕”乾隆的江南美食之旅》

吃什么情报局《19个扯淡的美食传说,乾隆当年一定是被撑死的!》

四川烹饪杂志《传统叫花鸡制法揭秘》

行宫御膳坊《菜谱第一帝乾隆:少了热河行宫这几品美味,康乾盛世都不香了》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