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为什么顶尖高手,都有自己的"作品"?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01 从全球来看,中国甚至亚洲的田径项目尤其是短距离项目成绩都不太好,而刘翔则是一个例外。
作为曾经的中国田径队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刘翔是中国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已保持13年的世界纪录而夺得冠军,从那时候起刘翔成为了体育领域的标杆和模范,各种荣誉职务加身,甚至比那些最火的娱乐明星还要耀眼许多。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体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度成为各大商业品牌争相合作的对象,在刘翔的巅峰时期,他曾经代言了17个广告,但是随着刘翔的两次退赛,以及最后退役,其代言越来越少。
近年甚至开始参加综艺节目了,但从他的整个运动生涯来看,他仍然是最有“经济价值”的运动员之一。
刘翔只要跑得快并获得好的成绩,自然也就有广告代言,就能被这个世界认可!
但我们呢? 市场、研发、生产、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人们如何被你的同事、领导、同行认可?作为知识工作者,如何赢得信任?
02 即使你掌握某个领域的高深知识,参加过不少大型项目,解决过很多复杂困难的问题;即使你学富五车思维缜密,但是人们依然无法从外表上看出来。
这也是知识工作者困窘的地方,比较初级的做法就是弄一些证书、头衔来展示自己的专业,但人们也越来越明白,名片上头衔越多意味这类人社会地位和品位越低,留下的无非是廉价的虚张声势。
当你刚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因为你的一个或者几个证书得到一份工作,随着你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证书的价值也就越来越低了。
社会也有自己对于专家的认证方式,通过职称、论文等形式来界定或评定专家,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将个别专家叫成“砖家”,个别教授称作“叫兽”的原因之一。
相声演员岳云鹏经常说他的成名曲《五环之歌》云云,这当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许多人的确是通过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认识他的。
“事实胜于雄辩”,说一万遍自己是最有才华的作家也没有人相信,但是,如果您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作品展现出来,作品自己会说话。基于你的作品,自然有人会来判断你是不是有才华、是不是好作家。
成天叫嚷这个时代的人太势利,老板“眼瞎”发现不了你的才能,那你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来证明你“有才”!

关注视频号周六直播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书中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时地利人和,通过他的作品《追求卓越》,一夜之间,几乎全世界管理领域的人都认识了他(这当然有运气的成分在)!
问题是,你的“作品是什么?
03 只有自己认为自己很有才能,这是没有用的:相反大家却认为你是在说大话吹牛而已,过度的自信甚至会被认为是自恋。
要让别人认为你有才能,让有价值的人认为你有价值,这才能让你真的有价值。
但如何让别人说你有才能呢,并信服你?
如果你仅仅想让一个人认为你“了不起”,你整天跟他去讲就可以了。譬如在热恋中的恋人眼中,即使那个男生在社会上很普通,但他就是这个女生心目中的“太阳”。
但是,如果你想让这个世界很多人都认可你,认为你很“了不起”,这怎么办?你总不能强制别人认可你,这就需要你展示自己的“了不起”,然后让别人去判断,这其实就是证明给别人看。
对于知识工作者,在展示自己的方式中,没有比“作品”更直接、更有说服力的了。
那什么是作品呢?作家写的书、画家画的画、歌手唱的歌、手艺人做出的产品、马云的阿里巴巴、你写的文档和代码,甚至隔壁老王家的小孩,等等都可以算是作品!
郭德纲是一名颇受争议的相声演员,但不可否认,他是当代的相声演员里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位。
在互联网上去搜索相声,老牌的有马三立、侯宝林等相声大家的作品比较多,但由于他们讲的相声段子的内容和背景离现在的社会背景比较远,所以内容与现在社会的贴近性不强;许多新生代知名相声演员的相声只是适合在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相声”,其接地气的程度不高。 这种状况下,你会发现郭德纲及德云社的相声数量是最多的,而且被听的次数也是最多的。这也是许多郭德纲的粉丝都觉得“欠了郭德纲的一张门票"的原因。

从电视相声到剧场相声,这离不开郭德纲及德云社的贡献:
因为他们,相声才从高大上的电视上来到普通人的中间,有不少来北京的朋友晚上没事还去德云社听听相声。在这一点上,郭德纲及德云社是有大贡献的。
没有人为你的水平买单,你的水平再高也没有用,人们只会看你的作品来判断你的水平,因为人们会为作品买单而不会为水平付费。
任何想要建立个人品牌的人都非常需要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你的作品会帮你去说服别人、建立信任。
如果没有作品,甚至没有持续不断地作品出来,社会就会把你遗忘。譬如北大中文系毕业,曾是德云社相声演员的徐德亮先生,现在估计许多人都不记得他的相声段子了。
04
有幸认识了几位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工作的人,北京奥运会的工作结束后他们专门成立了一家咨询公司去做大型运动会的划策及咨询工作。
因为有北京奥运会这个作品在这里,他们很顺利地拿下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南京青奥会)的部分策划咨询工作,据说现在他们还承接了许多大型运动会的组织策划工作,而且生意已经做到了国外。
因为大型运动会的组织策划工作机会非常少,所以他们的经验很有独特性,从而销售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并非你做过某事就能够积累许多经验,就能够拿来咨询和指导别人工作。
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说,他们在招聘技术领域的高手,因而许多工作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人都来应聘。
当在面试中聊到这些人做过的项目时,都能杂七杂八说一大堆;问到不同的项目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时候也能说很多;但是,当问到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而不是用另一种方法时,大部分人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位朋友最终总结为:大部分人只知道干活,从来不在干完活儿以后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所以这些人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干具体活很在行,但没有掌握其背后的原理和概念,因此他们成不了领导者,而只能是个执行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们无法超越干活者的角色而成为专家。
要想将你的工作体会和经验转化为作品,则需要你对以前的经验进行抽象、提炼、结构化的提升,同时个人的经验不一定正确或全面,还要去学习他人的方法、案例和最佳实践,进行印证和比对,只有这样的成果才具有普遍性,才能够用来指导更广泛的工作。只有经过了这个过程的”产品“才能算你的作品,否则只能成为个人感触而已。
这个社会,除小部分人可以靠脸吃饭,而大部分人要靠“作品“吃饭。
对于立志成为专家的人而言,要赢得人们对于你的认可与认定,除了依赖于你所服务的机构、职称、职务等这个外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靠你的作品来说服别人、赢得信任。
05 作品也是要分层次的,估计很少有人看过巩俐演的电视剧作品!
仿佛除了电影、广告和各种秀,很少见他们的电视剧作品。因为人家大致就没有拍过。记得很早之前有这么一种说法:
这些新老谋女郎,张艺谋都要求他们不能去拍电视剧。因为在电影导演的认知中,只有电影和大荧幕的才是艺术,而电视剧是肥皂剧!
那些在电影学院、戏剧学院读书时就有机会上大荧幕,并因一部作品就名满天下的人,跟这样的从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还珠格格》类作品出道并火爆起来的人不同:
他们为了自己的形象更有价值,即便饿着肚子吃不上饭也不能去降低身段去拍电视剧。
另一个例子就是,从电视剧走出来的,后来也去拍电影了,而且当自己当导演时候,也是去当电影的导演而非电视剧的导演。
电影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个演员的作品,在传统的认识上的确是分层次的!
在你们单位干了那么多活算不算自己的作品,在简历里面写的项目经历算不算?这当然也算,但大部分时候,这些作品如果拿电影和电视剧比,可能连电视剧也算不上,最多算你读大学时你们班年底新年联欢时的水平。
更不用说,项目是协作的成果,个体的价值比较难衡量、难于展示,其说服力也就不高。
但如果是你做完项目后,不是为了应付和交差,而专门对项目的过程甚或背后的原因写的总结报告,就更加容易让人看明白和令人信服。
再进一步,如果你能够将曾经做过的三个同类型项目进行总结提炼,然后产生出一套更具备普遍性的内容来,以便指导未来的类似工作,其价值则更大。

/06/

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分层次性的!

最基础层次的是你项目过程中的记录和表格,这里面有知识的成分,但主要还是工作过程的记录;

在其上的知识,则是经过抽象出来的能够直接指导下次工作的内容;在其上的是更抽象、并且可以显性化和规范化指引未来工作的流程和步骤,为什么是这样的步骤和流程背后也蕴含着更可复用的知识;

在最上面的是更抽象的策略性知识,这类知识通常描述的更加宏观和抽象的知识,譬如任正非讲的企业管理的“灰度”,也是一种适用范围更广、但更需要与具体管理场景和环境结合有知识。

这是从知识深度上讲的你需要提供的作品的层次性,另一个角度就是从应用的维度,如果想提高你的作品的价值,还可以去构建知识图谱,包括基于岗位的知识图谱、基于问题的知识图谱或者某领域和主题的知识图谱;更进一步,可以建立场景的知识图谱等。

从载体角度上讲,如果你将自己的微博或者朋友圈、个人空间发给更多的人看,也便于了解和认识你。但这些内容大都是比较碎片化的,能写好一段话的微博或发好的朋友圈,却不一定能够写好一篇文章、一本书。
从提高你的作品系统性、完整性、结构性的角度而言,你应该不满足于仅仅写那些更随意的朋友圈、微博,而应该去追求生产出更有系统化的作品:写成书、做成产品和服务。
在中国机械工业领域很知名的“倪志福钻头”是工人出身的倪志福的作品。
在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的倪志福,经过研究反复试验1953年,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加工精度高)的“三尖七刃”钻头,解决了当时完成紧急任务的关键难题,其先进性得到世界公认。这项发明立即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
机械工业部、全国总工会于1956年联合作出决定向全国推广。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倪志福,又根据生产实践的不同需要,使“倪钻”发展成适应对钢、铸铁、黄铜、薄板、胶木、铝合金及毛坯孔、深孔等不同材质、不同加工要求的系列钻头。
好玩的是,据倪志福曾经说过“我在工厂时写过几本书,《倪志福钻头》是其中的一本,书出来后影响很大。美国有个叫吴献民的教授,是台湾人,他搞金属切削的,拿到了我们这本书,研究这个钻头,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赚了不少钱。”
总而言之,要想向世界展示你的专业度从而赢得认可,你必须拿作品说话。
而这个作品也要根据你的能力与经验,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具备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现在有许多注水的书籍有的人一年都能造出十几本来,有的人申请了上百个专利但却大部分价值不大,这些都不不属于我们说的作品之内。(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