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介绍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21 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欲获取本刊,请点击阅读原文)
原标题:疫情下心理疾病的重点人群:风险与应对
本文作者:王博
本文审校:余卓朋
引言
疫情期间,心理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本文从心理疾病潜在患者的风险上升和原有患者的程度加深两个方向出发,围绕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需引起关注的重点人群展开讨论。此外,本文还将从国民经济疲软带来的失业率危机、常规心理健康服务的中断以及隔离政策的常态化这三个方面为应对精神健康危机提出建议。
01
心理疾病的全球概况及其危害
图源:Our World in Data
https://ourworldindata.org/mental-health
在全球范围内,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十分普遍。2017年,全球大约有七分之一的人(15%)至少患有一种精神或药物使用障碍,其中焦虑症患者人数最多,在总人口占比3.76%,其次是抑郁症患者,占比3.44%。此外,虽然心理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的直接死亡人数通常很低,但其与自杀或自残导致的间接死亡却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高达90%的自杀都与潜在的心理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密切相关,中低收入国家缺乏相关数据。有学者评估了一系列心理疾病和药物使用障碍发生自杀的相对风险,其中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的可能性约是正常人的20倍(见表1)。
表1:Relative risk of suicide in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91936
而新冠疫情的持续,给全球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虽然尚未有疫情期间关于心理疾病患病增加的全球数据,但越来越多的地方数据表明,疫情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以及自杀率都有着重要影响。一项对来自中国的194个城市受访者的研究发现,16%的受访者报告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状,28%的受访者报告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焦虑症状。2020年4月埃塞俄比亚的一项研究表示,相对于疫情前的数据,当地抑郁症的患病率翻了一倍。澳大利亚全国精神健康调查显示,在新冠疫情隔离政策实施的第一个月里,有27.6%的受访者报告有轻度至中度抑郁症状,21%的受访者报告有临床上显著的焦虑症状,甚至还有14.6%的受访者表示'自残或死亡更好'。一项使用数据集覆盖整个日本人口的研究也发现,在第二波新冠疫情中,日本的每月自杀率上升了16%,其中女性、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幅度更大。而疫情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包括并不限于女性和未成年人。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02
新冠疫情下心理疾病的重点人群
新冠疫情期间,国民经济疲软带来的失业率危机、常规心理健康服务的中断以及隔离政策的常态化等原因给人们心理健康带来重大挑战。本部分将从两个角度探讨疫情期间心理疾病的重点人群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潜在患者的患病风险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原有患者的疾病程度加深。潜在高风险人群包括一线医务工作人员、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女性。
疫情大流行期间,中国的一线医护人员报告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持续失眠的发病率分别高达50%、45%和34%。加拿大也出现类似的情况,47%的卫生保健工作者报告需要心理支持。疫情初期确诊病例爆发式增长给其带来的超负荷工作、疫区医院封闭管理造成的与家人长期分离、长期与病患接触存在的高感染风险以及面对未知病毒,身为医者却对病人的生死无能为力等原因,使一线医务工作人员身心俱疲。
而对于未成年和老年人群体,长期的居家隔离政策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自新冠大流行发生以来,全球每七名儿童中就至少有一人在本国强制性或建议性的“居家防疫”政策下生活了至少九个月。线下教育的中断不仅意味着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会给儿童心理健康受到诸多负面影响。同辈交往机会减少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早期社会化。另外,在长期居家的环境下,青少年阶段易叛逆的特殊心理以及部分家长不适当的教养方式还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的激化,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风险也会提高。对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针对未成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超过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经历过焦虑,15%的未成年人出现过抑郁症状。
有学者指出,身体机能的退化和社会接触减少等因素,往往会让很多老年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长时期的隔离政策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在于社会支持减少与社会疏离感增加。美国有210万老年人生活在养老院等护理机构,中国也有4000万老年人因残疾需长期专业护理。但此类护理机构处于避免集中感染的需要,多采取暂缓营业或封闭管理的做法。暂缓营业使得这些老年人原有的护理模式被打破,而封闭管理则断绝了老年人与外界的联系,即使亲属也难以探望。同时,疫情期间空巢老人群体的精神状况也不容乐观。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中约一半是空巢老人,他们或没有子女或与子女相处异地,社会支持本就欠缺,且多依赖于传统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而疫情时代下线上沟通模式的流行无疑使之雪上加霜,社会疏离感增加。
另外,疫情期间的高失业率也给女性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McKinsey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大流行期间,女性失业的风险是男性的1.8倍。妇女占全球就业人数的39%,但却占到了整体工作损失的54%。此外,疫情后的女性复工率也仍低于男性。2020年全球妇女的就业数预计仍将比2019年的水平低1300万个,而男性的就业率预计将基本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职业的性别隔离与无偿护理的性别不对等导致女性比男性面临更高的失业风险。例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从事服务行业,包括家政工作、餐饮服务、零售、旅游和酒店业,这些行业更需要面对面的互动。而受疫情影响,受工作性质影响,远程工作对许多女性来说也并不现实,因此其更易受到沉重的裁员危机。然而,即使控制职业的性别隔离,疫情期间女性的就业率下降速度仍高于男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冠病毒大大增加了人们无偿护理的负担,而这种负担主要由女性承担。另外,有研究显示,因失去工作或收入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年轻女性比其男性同行更易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日本的相关研究也显示,第二波疫情中女性自杀率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照顾负担的繁重及政府补贴的减少。
女性在一线工作者中占据着更大的比例
图源:https://inequality.org/facts/gender-inequality/
此外,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的倾斜与隔离政策的实施使得精神疾病原有患者的治疗受阻。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在紧急情况下特别脆弱,格外需要获得基本精神保健服务。然而,出于降低感染风险的需要,常规精神卫生服务大多都已中断面对面线下服务。许多国家的社区服务,如酒精和药物依赖自助团体,已经有数月不能正常运作。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护理机构也加强了进出管控。这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原有的药物和心理的持续治疗受阻。另外,由于疫情需要,许多精神卫生设施被转为新冠患者的护理设施。例如,马德里超过60%的精神卫生床位被转用于护理新冠患者。
03
突发卫生事件下保护精神卫生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国民经济疲软带来的失业率危机、常规心理健康服务的中断以及隔离政策的常态化三大挑战,我们分别尝试给出一些建议。
3.1密切监测失业率变化,完善疫情期间就业补贴政策
新冠大流行给许多人带来了经济困难,导致自杀的风险增加。低薪和临时工作从业者以及女性面临的风险尤其巨大,因为他们在这次危机中占据更为脆弱的经济地位。例如,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疫情与失业率提高显著相关,而失业率的提高会导致自杀人数的增多;它进一步预测新冠大流行会使2020年和2021年的自杀率比2018年分别增加3.3%到8.45%。但根据以往研究可知,经济危机期间,密切监测失业率变化,并增加劳动力市场投资有利于降低自杀率(每人每增加10美元的劳动力市场计划投资,自杀率就会减少0.38%)。因此,疫情期间积极进行劳动力市场投资,完善相关就业补贴政策有利于保护人们心理健康,降低自杀风险。
3.2提高国家精神卫生预算占比,恢复并扩大优质精神卫生服务
在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WHO曾指出尽管每投入1美元用于扩大抑郁和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的治疗,在改善健康和生产力方面就有5美元的回报,但世界各国平均仍只有2%的卫生预算用于精神卫生。近年来,尽管各主要国家的卫生预算比例有所增加,但促进精神卫生的国际发展援助也从未超过所有卫生发展援助的1%。因此,全球性的精神卫生服务资金问题仍不容乐观。同时,受疫情影响,人们的精神卫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避免负面情绪累积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及时恢复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及做好提前干预便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有学者提出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全民健康覆盖(UHC: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提高社会心理干预措施的可及性和覆盖率以及将心理健康干预措施融入其他部门(教育、就业等)等建议。
3.3加强社区服务与技术创新,应对疫情隔离的特殊环境
在中等收入国家,超过70%的政府精神卫生总支出被分配给精神病院,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仅为35%。这表明,在许多国家,集中的精神病院和机构住院护理获得的资金仍然多于普通医院和初级保健中心提供的服务。而人员聚集的精神病院和护理机构在疫情期间受隔离政策影响,多采取暂缓营业或封闭管理的措施,这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原有的治疗、护理需求受到影响。对此,有学者建议将护理的重心从机构转移到社区服务,在社区中开展高质量的精神卫生和护理服务。首先,此举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疫情期间原有患者的护理需求,也可以为潜在患者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如扩大部分群体(独居老人、有家暴风险的妇女儿童等)的社会支持和减少社会孤独感。其次,将数字技术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也利于应对居家隔离的特殊环境。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为解决污名和歧视、孤立和边缘化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推动了数字平台在各种心理健康护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如通过社交媒体的足迹识别有风险的个人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以及协助培训和监督一线工作人员。
疫情期间,随着失业率攀升、常规心理健康服务中断以及隔离政策常态化,人们的心理健康也需引起关注。本文从“潜在患者患病风险提高”和“原有患者病情恶化”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需引起关注的重点人群。最后,本文尝试从国家政策、社会服务和社区创新角度给出建议,即通过完善就业补贴以应对失业率危机、加快恢复并扩大优质精神卫生服务以应对常规心理健康服务中断和利用社区服务与技术创新以应对疫情隔离的特殊环境。相关卫生部门应该探查心理健康议题在本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程度,并综合考虑实施保护国民精神卫生手段的具体可行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