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太溪穴,太溪穴的作用与功效

太溪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

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

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太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前方有胫后动、静脉。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踇长屈肌。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太溪穴的作用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太溪穴意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太溪穴的功效: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主治疾病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

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等。

太溪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穴位配伍

太溪穴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太溪穴配肾俞穴治肾胀;

太溪穴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太溪穴配少泽穴,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太溪穴配飞扬穴,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太溪穴配肾俞穴、志室穴,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太溪穴解析

太溪为经穴名(Tàixī KI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太溪是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

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太溪穴意义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肾经俞。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肾经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特异性:太溪穴为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少阴经之原穴。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针灸大成》: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

《医宗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研究进展

喉痹:以太溪为主,治疗阴虚咽喉肿痛,效果良好。

肾绞痛:据报道刺双侧太溪,以患者有发麻发胀感向足跟部放射为度,治疗23例,经针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对肾功能影响:据报道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增高,尿蛋白减少,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这种效应维持约2~3小时,个别可达数日,浮肿亦减轻,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