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医生,医生,我孩子突然发高烧了?!” 当患者焦急的询问你,你的治疗方法是?你心中想到的治疗思路和原则是?一起来看看从医50年名中医刘鸣老师的解答吧!
我治发热的几个效方 作者/刘鸣
冬春季是外感病的高发季节。“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其治有经方时方之别。外感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发热,但发热不等于热证,治疗并非只有寒凉清热一途。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外感风寒,身热无汗,发汗则可退热。另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等多种方法亦是治发热常用之法。
在秦汉时期的《内经》中,已对发热有了一定的认识。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更是理法方药俱备,《伤寒杂病论》的出现,使中医对发热一类疾病的治疗日臻完善,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温病学派更是创制了大量新的辨证方法和相应方剂,使中医对外感热病的治疗更趋完善。
现代医家秦伯未更是总结了十四种退热治法。伤寒、温病犹如人之两腿,偏颇不为尽善;经方、时方、偏方正似三足鼎立,缺一即难称美。在多年的医疗实践探索中,我治疗发热,经方、时方、偏方各取其长;伤寒经方、温病时方均择其善;既遵仲师六经辨治之教,更循后贤方证对应之训;不废伤寒之论,毋违温病之旨;取其长而用,察其证而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今将我多年治发热常用的几个方剂和方证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自拟葱白滑石汤:
【组成】 葱白一段,滑石20g,生甘草5g。
此为常规量,因年龄,季节,地域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三因制宜”。以下诸方剂量为习惯用量。
【适应证】 感冒初起,鼻流清涕,身微热,汗少,症状轻微无他症。此方更宜于幼儿及恶药味者,无论风寒风热皆可。
2
陈竹蚕砂汤:此是陈允斌女士家传方。
【组成】 蚕沙10g,陈皮10g,竹茹10g。药量可据年龄增减。
【适应证】 此为发热不恶寒阳明里热轻症效方。病因胃热积滞,症见高热,午后、夜重,不恶寒,微汗出,纳差,恶心欲吐,大便不稀,小便黄,口气秽浊,口干欲饮凉,手心热,唇红,舌质稍红,苔薄,中、根有薄腻黄白苔者皆可用之。亦可与本文第一方同用。
3
麻杏石甘加浮萍汤:
【组成】 麻黄5g,杏仁10g,石膏20g,炙甘草5g,浮萍10g。
【适应证】 此方据仲景麻杏石甘汤并师曹颖甫用浮萍经验而成。可用于发热不恶寒,汗不多,或暑月发热无汗,无咳喘,无便难,或见身发红疹不痒(如幼儿急疹等),苔不厚,咽无肿痛者。
4
解表清里汤:
【组成】 此方为自拟。荆芥10g,防风10g,淡豆豉10g,薄荷10g,苏叶10g,元参20g,大青叶10g,滑石10g,芦根20g,浙贝10g,前胡10g,桔梗10g,牛子10g,柴胡10g,黄芩10g,生甘草5g。
【适应证】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发热汗少,微恶风寒,咽喉肿痛,咳嗽痰白黄粘,口干,手足心热,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不弱,证属太阳阳明者,功似大青龙汤而较大青龙汤稳妥。
5
加减柴黄汤:
此方为济南已故儿科名医施可钦先生所创。治发热极效。
【组成】 金銀花10g,连翘10g,薄荷10g,牛子10g,荆芥10g,芦根20g,柴胡10g,黄芩10g,秦艽10g,板兰根10g,大青叶10g,生地10g,丹皮10g。
【适应证】 发热不恶寒,手足热,咽痛,咳不重,涕浊,大便不稀,小便黄,微汗出,苔薄黄,舌尖红,右脉大。
【加减】 咳嗽明显者合麻杏石甘汤,去生地,秦艽。咽红肿痛加元参,锦灯笼。呕吐甚,加藿香,半夏。腹泻加白扁豆,焦三仙,去牛子,生地。大便干结者加酒大黄。
按:此方大便偏干者宜,大便正常者服之或泻。故余以便干为方证之一,便溏者不宜。若抽搐加蝉衣,钩藤。
6
加味小柴胡汤:
【组成】 即小柴胡汤加青蒿、大青叶各10g。
【适应证】 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并不一定见到。此方加青蒿、大青叶常用于午后低热或定时发热。审其无太阳证无阳明证,更非三阴病证者,用之多效,如午后即发低热日久(休作有时,低热日久)不恶寒,无身痛,亦不喜凉,微汗出,脉不浮不沉而偏细,饮食二便如常,用之多效。
7
加味大柴胡汤:
【组成】 此方为自拟效方。以大柴胡汤加荆芥、防风、淡豆豉、苏叶、焦三仙、槟榔各10g。
【适应证】 此方多用于小儿发热。病因食积在先,复感风寒。症见发热,不甚恶寒,汗少,手足热,厌食纳减,欲呕,腹胀,口气重,大便不调(或干或溏),以手抚触胸腹,腹热明显,苔稍厚,指纹紫滞。便干者大黄用3~5g,便溏者大黄减量或减去不用。
上述大、小柴胡汤柴胡12g即可,不必遵从原量,余药酌情决定用量。
8
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加减方:
【组成】 葛根15g,黄芩10g,黄连10g,半夏10g,生姜适量,党参10g,藿香10g,木香5g,炒白术10g,陈皮10g,木瓜10g,乌药10g,炙甘草5g,白芍10g。
【适应证】 此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和急性胃肠炎,发热,有汗,腹痛阵作,恶心呕吐,腹泻黄秽,肛门灼热,苔薄黄质不瘦,脉不弱者,西医所谓急性胃肠炎,胃肠感冒者,用之多效。
9
加味八正散:
【组成】 即八正散加柴胡、黄芩各10g。
【适应证】 湿热内蕴,尿频急痛,色如浓茶,高热寒战,口干,腰痛,便秘,苔黄腻质红,尺脉大于二关。小便挟血丝者加川牛膝,麦芽,淡豆豉各10g,制乳香(少许)。
10
加味升降散:
【组成】 僵蚕10g,蝉衣10g,姜黄10g,大黄5g,射干10g,牛子10g,元参20g,桔梗10g,浙贝10g,双花10g,薄荷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适应证】 伏气温病,火热内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喜凉饮,心烦多梦呓语,便秘,有汗,手足灼热,小便黄,苔薄黄乏津,质红瘦,脉沉数右大。
此外,常用者还有柴胡桂枝汤、甘露消毒丹、防风通圣散等,难以一一列举,我治发热除遵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外,还有一个原则:治发热“恶寒、无汗当发,不恶寒、有汗则清”(典型桂枝证汗出恶风例外)。发热的原因颇多,辨证准确,往往一剂热退,如二、三剂不效,就应重新辨证分析。
茲举一例复杂者:
某患者,八十六岁。发热,T:38.3度,不恶寒,无身痛,口干,汗少,喷嚏,微咳,尿频,舌红质瘦,中见薄黄乏津苔,脉右寸关大。据证诊为新感引动伏邪,拟用葱豉桔梗汤、加减葳蕤汤、竹叶石膏汤合方,一剂热退。讵料数小时后身热复作,乃知辨证施治有误,料想患者必有隐情。
再诊,反复观察,据尿频(半小时一次,无热痛,色微黄)而悟:此舌红质瘦乃多尿脱津、舌体不充而坚敛所致,如无尿频则应见胖大色淡之象,状似外感实非外感,寸脉大则尺脉小,如寸大不为病脉,治之不效,当以尺小为病位所在。
此病良由肾气衰惫,不能固摄,津脱于下,相火浮越于外,阳浮而热。
改用补肾固元,导龙归海法:
六味地黄合麻黄附子甘草汤,一剂热退而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