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苕木匠读《周易》(14):《易》是帝王秘籍、储君教材

苕木匠读《周易》(14)

二、帝王的秘籍——储君的教材

我怎么知道《周易》原本只是一本儿童读物的呢?从学习的“学”字和教育的“教”字的古文文义上知道的。学习的“学”字古文写着“ ”,是双手持“爻”以教膝下之子的意思。而教育的“教”字甲骨文写着“ ”,是单手持‘爻’以示人的意思。这两个字中所持的“爻”就是卦的基本单位。而卦是《易》的章节。三个爻组成一个经卦。六个爻就组成一个别卦,也就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那种卦。学“爻”就是学卦。学卦就是学《易》。因此,我们知道了《周易》不过是古代小孩子们的基本教材。甲骨文是商末周初的遗物,所以我们肯定的说,至少在商朝时期,卦就是孩子们的教材了。

有人可能要问:我们前面说“在周公的书桌上发现了他写的《周易》”,这《周易》上的爻怎么会跑到商朝的甲骨上去呢?问得好,问得好。《周易》上的爻当然不会跑到商朝的甲骨文中去。商甲骨文上的爻指的是《连山易》和《归藏易》中的爻。这是两本与《周易》十分相似的书:一本形成于夏朝,一本形成于商朝。姜太公当时在卖肉之余摆摊卜卦用的就不是《周易》,而是这两本《易》。这两本书已经失传,我们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但有两点在史书上却记载得十分明白:

一是这三本书是一个系列的品种,相互之间具有某种关联,而且从其产生的时间来说,有一个先与后的顺序,《连山易》最早,是《归藏易》的源。《周易》最晚,应是前两本的流;

二是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由六十四卦组成。不同的只能够是卦画的排序及卦爻辞(如果这两易也有卦爻辞的话)。

《周易》与《连山易》、《归藏易》这三部书都是古代儿童的教材,也统称为三《易》。但这个教材却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得到的。因为在春秋之前,私人不允许著书立说,只有官方才可以办学校,只有贵族的子弟才可以入学,才可以有书籍,因此,只要是教材就与贫民不沾边。而且这三《易》更为特殊,连有入学资格的贵族子弟也是不让读,读不到的。

晋国有一个大学者叫韩宣子,在被派往鲁国任大使时,鲁国的太史让他看了一眼《易象》这本书后,他感叹不已地说:“原来周朝的礼仪都在鲁国保存着啊。”可见《易》这部书当时是作为秘籍存在的,可能只有周天子和鲁国才有。

鲁国为什么会有这部书呢?因为鲁是周公后代的居住国, 周公曾摄政当国, 算得上是半个天子。周公在世时, 享受天子的待遇。周公死后,成王特许其封地鲁国世代享有天子之礼乐。更为重要的是,周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周公(实际上,周公正是《周易》的作者,这点我们将在解读卦爻辞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鲁国才可能完整地继承了周王天子的礼仪制度,而晋国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自然也就与《易》无缘。诸侯国无《易》,连韩宣子这样见多识广的学者也没有见过《易》,可见《易》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学, 都能用的,也可见《易》的珍贵程度非同小可。

天子的孩子们学的当然不会是董永和七娘要学的耕田、织布之类的农家活,他们学的应当是如何管理国家的帝王之术,因此,我们说《周易》这部书是帝王的秘籍,其内容应当与储君需要具备的知识有关。

这三部书在当时也被称为《易经》。这个名字的来历与当时书的制作工艺有关。

上古的时候没有纸张,一般是将字契刻或书写在兽骨或竹简、木牍上,其中的竹简可以用牛皮绳穿成一卷成为书。这种书的制作过程有些像织布,而人们将织布机上的纵线称为“经”,横线称为“纬”。因此,古人也就将开卷看书时横在书中的那根穿书的绳子称为“韦(纬)”,而将竖着的契刻有文字的竹简称为“经”。后来又引申为作为古代书的通称。于是,这三本《易》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易经》。至于《易经》究竟都讲了些什么?当时的普通人都不知道,否则,也就称不上“秘籍”了。好了,这一节我们就讲到这里,请记住以下三点:

一、过去有三部《易》:夏朝的《连山易》、商朝的《归藏易》和周朝的《周易》;

二、这三本书都是天子国储君的教材,在春秋之前的整个周王朝,除鲁国外,其他诸侯国可能没有,也因此,大家并不知道这三本书都讲了些什么;

三、《易经》这个名字在春秋之前是这三本书的通称和统称。

(我的手机昨天进了病毒,还未能删掉。相关信息可能被盗,请朋友们注意防骗。我不会主动加陌生人好友,也不为人占筮、算命。更不会收费。凡有类似情况肯定不是我本人,特此声明。)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