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文字凝练、节奏鲜明、论述精辟,有着丰富的思想和言语智慧,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7条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里所说的“浅易的文言文”通常又称之为小古文,它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的、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通常为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或者经典名篇中的小片断。
在统编教材全面使用之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散见一两篇小古文,但仅作为文本类型的一种代表,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学校以校本教材或兴趣小组的方式做过一些教学尝试,也缺少系统的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要求。统编教材从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司马光》到六年级最后一学期《两小儿辩日》共收录了13篇小古文。这就为小古文教学要求提出了应有之义。
这些文章从选材上来看,涉及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从主题上看有生活哲学、爱国责任、言语智慧、勤奋精神、读书方法、艺术体验、科学发现等。从年级分布来看,中年级选了5篇,高年级选了8篇。选文最少的30个字,最多的也是100个字左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了统编教材“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思路。
应该说小古文蕴含了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但作为教材选进课本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年段教学价值?在小学阶段如何把握小古文的教学尺度,怎样系统整合小古文的教学价值点?本文结合统编教材选文,聚焦小古文的文本特点,梳理与探讨此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
一、明晰小古文的教学价值1.积累语感。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指出,“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的建构初步能力首先是借助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语感随着言语经验的丰富而增长,随着积累的深度和数量的增多而提升品质。”[1]统编教材中的小古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比现代文更讲究声律的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且叙事曲折、故事感强,富有生活气息,非常适合诵读积累。而儿童对音韵和节奏的感受优于成人,对他们来说读小古文就像唱儿歌、读诗一样明快。在诵读过程中还可以辅之以动作,以多种感官参与、潜移默化,语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质都会有效提升。在统编教材小古文的课后习题第一题都有类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正是鉴于此。
2.习得方法。“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是统编教材小古文课后习题中的常见题型。小古文学习目标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学生习得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通过与现代语言比较猜测意思,通过文白对读懵懂了解意思,学会联系语境划分句子停顿,利用平仄诵读规律体会句子语气和人物心情,通过了解人物故事背景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等。这些都是学生受用一生的学习技能,也降低了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综上所述,现如今,国民经济正在持续不断的发展着,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是更加严格了,特别是极为重视对建筑中的水电安装这一工程。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水电安装这一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工程中水电安装这项技术决定着人们在居住环境上舒适的程度。本文对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创新措施加以分析,指出工程技术之中存在着的问题,然后并指出相应创新的措施。使工程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居民在生活上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发展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材中的小古文字、词、句锤炼考究,语言简洁、概括、形象,蕴含的内容、语言、情感、文化等思想精髓为训练学生思维搭建了文本平台,为小古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活动提供了内容上的保障。既便于进行记忆、理解、应用的初级思维训练,也可以有分析、综合、创造的高阶思维参与。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小古文教学中结合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特点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4.提升审美。审美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表征,在小学阶段主要体现为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应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承载了丰富的美学元素。从内容上看有梁启超对中国少年殷殷期盼的家国情怀之美,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美,有苏轼书戴嵩画牛的艺术之美,有囊萤夜读、李白幡然悔悟的人格形象之美,有司马光砸缸、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智慧之美,有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之美。从形式上看小古文讲究平仄和句式长短和谐,有非常丰富的韵律美。在修辞上经常运用双声、叠韵、排偶、回文、反复等手法,读来回味无穷。至于炼字炼句,凝练含蓄之美更是文言文的精髓。可见小古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引领和促进学生审美锻炼和精神发育的过程,是教师教文育人,学生学会读书做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5.传承文化。教材中的小古文,不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2]统编教材中的小古文选自《论语》《韩非子》《孟子》《世说新语》《吕氏春秋》《列子·汤问》《宋史》等,这些古文滋养了我们的祖先,作为一脉相承的中国人,了解他们读过的文章,就是一种传承。小古文所记载的当时朝代与地域的民俗风情等也是显见的文化。文以载道,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教材中的小古文涉及了孔子、孟子、韩非子、朱熹、曾国藩等名家先贤的思想。或许他们不能反映一个学派、一种思想、一个作家的精髓,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照耀。显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课标教学要求,小古文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二、建构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一)文言诵读要注重审美情趣文言文教学第一要素是“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吴忠豪先生说过:“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诵读,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3]朱文君老师认为,“中国文字的音乐效果,只有在高声诵读中,才能显现出来”[4]。只有抑扬顿挫地反复朗读才能充分领会到文章的精髓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在反复诵读中,词语和句子慢慢就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会逐步熟悉起来。
其中,N表示中心点x的局部圆形邻域中像素点的个数(包含x点),D(x,y)表示该邻域内的像素点y与中心点x之间的欧氏距离,r是局部圆形邻域的半径。由上述公式(6)可以看出,计算圆形邻域权重值时,采用的是平滑算子,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噪声和不均匀灰度带来的影响。
1.注重教师的范读。刚接触小古文,面对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生僻的字音、难断的节奏、不太明白的意思会让学生从心底里觉得小古文“面目可憎”。教师入情入境的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好的范读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小古文语言美、音韵美、意象美,增强对语言的亲和力和亲近感。有经验的教师在范读时还会通过语音、语势、语态,强化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
统编教材三上《司马光》书后习题就明确要求“跟着老师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湖心亭看雪》指导学生读“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教师“雪不够大”“雪还可以再大一些”引导评价中,学生声音越来越大。老师一句:“你们以为嗓门越大,雪就越大?不一定。听老师读——”一次范读,学生立刻明白,朗读不是用嗓门,而是要用心去感悟。在《天籁》《记承天寺夜游》等经典课例中,王崧舟老师多次对关键句,甚至全篇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沉浸其中,甚为受益。笔者听课回来几年之后想起这课头脑里还能回响起王老师的诵读,那种古典之美直击心灵,真有游目骋怀的快乐。
临床术后诊断的肋骨骨折118处,其中背段、腋段、前段和软骨段分别为38、58、15和7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4%、96.7%、93.3%和71.4%。术后诊断不符合共6处,1处腋前交界区临床归为前段,1处腋后交界区临床归为背段,肋软骨线形骨折漏诊2处(表2)。
当然,要做到王崧舟老师那样的诵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揣摩、反复诵读,体会轻读重读、停顿连接、缓读速读,摸索强弱抑扬、起承转合,甚至要练习腔体共鸣、气息控制、咬字归音等。字正腔圆、气韵贯通方能显示中华古老文字的魅力。这样在初学课文时可以通过朗读披文入境,在学生启发而不能达时通过范读直指要领,在学习高潮时和学生齐鸣共振……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在朗朗读书中学生渐渐就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也会打下扎实的底子。
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原本就包含着 “追求创新、鼓励改善”的思想,那么对精益思想的抗拒很快就会变成变革的动力;相反如果企业文化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思想,那么这种抗拒就会对企业精益转型造成巨大的阻碍。
2.注意学生读的多样。李振村老师说过:“力求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重新唤醒和激活文言,让文言在孩子的生命世界里‘欣欣然睁开眼睛’,开始呼吸和生长。”[5]学习文言需要多种形式的读。
情境对读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运用文中的语言应对场景以达到语言内化的方式。比如教学《自相矛盾》时教师分别以老农、士兵、书生、樵夫等身份前来询问,而学生在一遍遍夸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中,不但熟练地记住了句子,还充分理解了“誉之”的意思,深刻感受了语言自相矛盾的荒谬。
演读是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自导自演、创新运用语言的方式。在演读《杨氏之子》的“孔指以示曰:此为君家果”时,有学生提出孔君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手要指着桌上的杨梅给杨氏之子看,因为句中有个“示”字。有同学认为“君家”两字要重读,以突出孔君平的一语双关。这样的演读不仅充满趣味,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锻炼了学生的深度思维。
半个时辰后,我就望见远处那个大山坳了。难怪叫它骆驼坳,山坳两边是两座高山,就像前后耸起的驼峰。杨细爹两次带路,都说来的骆驼坳,应该就是这里。山坳深处,半面山都劈开,山石裸露,在夕照下白得刺眼。前后都是林木葱郁的青山,中间嵌着一大块白花花的岩壁,好像把这青山的肚子给捅破了。山坳近处有几排矮房子。敞口有个碉楼,顶上飘着个膏药旗,像坟头的白幡。山坳的豁口围着高墙,墙头还架着铁丝网。我有些发怵,放慢脚步,慢慢儿朝前挪。
辩读时常能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很多教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抓住“辩”字,创设情境推动学生利用课文语言进行辩斗,语言从平缓到急促,语气从平淡到加强,动作从连连摆手到抢上一步,从长句到短句,在辩斗中内化了句式,加深了对语境和语意的理解。
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推动电力信息化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而言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图像识别是信息技术中的代表,如何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图像识别技术将是今后电力信息化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通过字音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趣味诵读,能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司马光》时,读“群儿戏于庭”,将平声字“庭”适当延长,读出“游戏”的轻松愉悦。读“一儿登瓮”时注意仄声字“瓮”的短促,读出情况的危急。当读到“持石击瓮破之”两字一读,干净利落,突出时间紧迫,人物动作果断敏捷。这样的朗读增强了小古文的场景感和故事感,扩张了想象的空间,学生自然趣味盎然。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文白对读、猜读、打击拍读、引读、配乐赏读等多种方式打开小古文诵读的窗口。
在共享经济的服务下,供应者和劳动者不再是企业被雇佣的人员,他们也可以通过为需求者提供服务来创造自身的品牌,比如小猪短租,房东通过提供房源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二)古文理解要指向体会领悟文言文的学习绕不过去意思的理解,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逐字逐句的解释,更何况还有实词、虚词、通假、一词多义、句式倒装等各种情况。有学生把文言文和英语并列为第二语言,多缘于此。为了保持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兴趣,意思的理解就需要通过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教学活动来实现。
据词释义很难,根据意思找词就简单有趣得多,学生也容易找到学习自信。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观想太阳,教师用语言描述早晨和中午太阳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中相匹配的词语,学生迅速找出了“车盖”和“盘盂”。用同样方法学生又领悟了“沧沧凉凉”和“探汤”。因为有了前面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对语意和语境的理解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教师描述和学生找词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再如学生对《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多子折枝”不理解,教师出示果实累累的李子图,要求学生将“千朵万朵压枝低”改写成形容李子的“千颗万颗压枝低”,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这个意思的词语,轻松突破难点。
对于像“之”“乎”“者”“也”这类难以理解的虚词,可以通过拓展列举、变身训练的方式来意会。比如在学习《学弈》时,“通国之善弈者也”中“者”的意思,老师宕开一笔问“胜利者”的意思,学生顿时明白“者”就是“的人”,接着老师又拓展列举了“作者”“读者”,再回到“善弈者”。学生的思维经过触类旁通,在意会中实现了举一反三。教学《司马光》“持石击瓮破之”的“之”,将“瓮”换成“缸”“盆”“碗”“杯”理解“之”的指代。同样在教学《伯牙鼓琴》“峨峨兮若泰山”时,想象音乐的内容,将句式变身成“依依兮若杨柳”“皎皎兮若明月”“潇潇兮若春雨”“徐徐兮若清风”等,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了“兮”的作用,深化了对“知音”的理解。这样既联结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又帮助理解了文本内容,课堂充满了愉悦。
猜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既能调动思维,也能产生智慧。引导学生猜一猜意思是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教学小古文的方法。在教学《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的“走”时学生容易和现在的意思混淆,先让学生猜猜“走”的意思,再说说猜的根据:走得慢,不会折颈而死,这里应该是“跑”。
那一年,我中途接手了一个班,第一课上的是《草原》。这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意蕴深刻。我先为孩子们进行示范朗读。
古文为了语言的精练,有些地方就把人、事、物都省略了,如果我们能试着让学生补充上去,就能更容易读懂这篇小古文。在学习《铁杵成针》一文时,初读后让学生补充“李白”“老媪”:“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此时,学生对于发生在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内容已经了解,理解这篇小古文就了然于胸了。余映潮老师在说《杨氏之子》的教学中也推荐了类似的教学方式。
理解小古文,还要教给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的方法。初次接触时要教给学生对照序号,将意思代入句中。支玉恒老师教学《学弈》时,直接在课堂上留了10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在关注学生利用注释的时候,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只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进去,那样句子会别扭。需要将注释变成自己的话,适当地调整。
(三)思维训练要聚焦语言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猜测词义需要联系分析,背诵积累需要记忆理解,讲述故事需要逻辑分明,质疑需要敢于批判,仿写需要继承创新。学生的思维训练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1.思维训练要体现层次。在中年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整体思维模式学习小古文。李振村老师指出:“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他们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6]在中年级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小古文的整体感知能力,熟读成诵,在记忆中“其义自现”。中年级的小古文以故事为主,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以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的条理性。利用“文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生发《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是怎么戏的?《守株待兔》中的农夫是怎么想的,庄稼是怎么变化的?如果说低中年级的学习侧重于小古文的内容,侧重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和低阶思维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增加了对文章形式、思想的探究,对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有了要求。学习了《少年中国说》要学生分析“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结合今日国情“说说梁启超百年前的梦想是否已实现”。这就需要联系现在生活实际,联系当时写作背景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还要进行评价和判断,生成自己的观点,涉及高阶思维就比较多。
2.思维训练要依托文本。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对文本的学习经历了认知、理解、评价和创造的过程。思维训练要紧扣文本特点,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这方面统编教材几乎在每一篇都以主问题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杨氏之子》就要弄清楚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和幽默。在《守株待兔》中要学生讨论“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两小儿辩日》则要学生发现两小儿是怎么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我们在教学中要落到实处。
3.思维训练要发展语言。“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还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7]小古文在很多方面体现着古人传统的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比如类比论证、比喻说理等,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着语言的解读、品味、积累、运用展开。思维训练要以语言为核心,比如课堂上的表演、提问、对文中留白的内容补写、将小古文改写成现代故事,甚至自己创编小古文,都要以语言活动为基础并为此服务。当学生在白话与文言之间自由出入时,文言就从难以理解的文字变成了活的语言,同时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结合了生活实践,找到了古今理解契合的共鸣点,思维训练就变得事半功倍。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外语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知识和产出性词汇知识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此,指导本项目的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四)文化传承要讲究浸润渗透1.文化的传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小古文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多方面的,对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贯穿于小古文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汉语言文字音韵与节奏的精妙,在意思的理解中感悟语言内涵的丰富,在人物形象的感受中学习古人治学、做人、做事的方式,在精神境界的探究中领会百家思想的精髓,在行文发展过程中悟得古人写作的思路。除了文言、文章、文学还要关注中化民族的特定文化,比如《伯牙绝弦》中的“知音”文化。有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不仅补充了贾岛《题诗后》、岳飞《小重山》、《诗经·黍离》中有关知音的典故,还补充了钟子期和俞伯牙的身份背景,使学生明白上大夫和樵夫的身份差距并不影响志趣相投,所谓知音者,知志也。
2.文化的传承也要兼顾开放和多元。朱永新曾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有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将传统文化植根于现代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在新的时代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活力。比如我们面对《伯牙绝弦》中的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谢知音的行为确实令人感动,但这样的结局也不免令人惋息。有学生问,难到我们一定要用破琴绝弦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友情的眷念吗?回答是多元的,我们也可以将思念化为创作的灵感,用音乐记住朋友,同样也是对的。当然,当学生质疑《铁杵成针》中老妇人以铁杵磨针不如买针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明白故事倡导的是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愚公”精神。
统编教材中选编的小古文,题材众多,类型丰富,以文字的形式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小古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正确把握它的年段教学价值,还要注意在诵读中培养学习情趣,在领悟中深化理解,在思维训练中发展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审美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从而充分实现统编教材小古文的编排意图和课标教学指向。▲
参考文献:
[1]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9-12.
[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3]吴忠豪.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法[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5(10):10-11.
[4]朱文君.打开文言文诵读之门[J].小学语文教师,2010(9):11-12.
[5][6]张华杰.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J].人民教育,2012(18):34-36.
[7]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