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1惊,贵2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3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如受到惊怕一样,重视大的祸患要如同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受到宠爱是因为地位卑下,因此得到上面的宠爱便会有惊惧,然而失去宠爱也会有惊惧,这就叫做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就如同受到惊怕一样了。什么叫重视大的祸患要如同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的原因,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没有我这个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以重视我的这个身体的态度来重视天下,如此便可以托委于天下;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爱护天下,如此便可以托付于天下。
【说明】本章亦是紧接上一章而言,既然不能给人民那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和贵难得之货等,也就不要宠爱和侮辱人民,因为人民的地位都是处于卑下状态的,不论是宠爱或者是侮辱,都会使人民感到惊惧。你宠爱他,他便会以为你对他有什么要求,而往往你要求他的他却做不到,所以就会有惊怕的思想。你如果侮辱他,他也就更是惊怕了,因为统治者有权力决定某个老百姓的生死。
《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描述的是周文王回到了家乡,与家人团聚了。家人们在迎接周文王回来后,便大声喊叫着要报仇雪耻,要文王带领他们去攻打商纣王。“嗃嗃”二字道出了群情愤慨的场面。而妇女小子们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这在周文王看来都是不好的,不要因为我的回来而忘乎所以,大家还是应与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得意忘形,也不要失意忘形。不论得意、失意,都应保持一种镇定的心态,要慎重分析天下形势,切不可盲目而动,凭一时的冲动是干不成大事的。这就是周文王不宠爱和侮辱人民的典型事例。
在《论语·阳货》第二十五节中孔子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小姑娘与儿童之所以难以养育,就是亲近他们之后,他们就会肆无忌惮,不谦逊、不礼貌、不知轻重缓急、不知尊卑上下。而如果不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抱怨,怨天尤人,还会由此而产生憎恨。这就是孔子不宠爱和侮辱人民的具体体现。在第五章老子曾说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圣人的仁爱不会表现在对某人的出生和死亡上,因为他知道这个宇宙的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这一切,知道万物生命的全过程,所以他不会对某个具体的人表示出仁爱。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而不会对个别的人有宠爱和侮辱。
然而统治者却要懂得爱民有如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并且统治者也要教育老百姓懂得“贵大患若身”的道理。作为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这个身体却是脆弱得很,一点疾病就可以将人折磨得死去活来,一点点意外就可以置人于死地。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着空气的缺少,水、粮食和充饥的食物问题,还要面临疾病、自然灾害、别的物种的伤害等等问题。如果没有了这个身体,当然也就没有这些问题了。然而我们却有着这个身体,因此我们就要爱护这个身体,就必须爱护这个身体。因为只有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否则,就算有再大的权势,有再多的财富也是冤枉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生前虽然没有具体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话,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则渊源于孔子。孔子之“修身”不仅提倡人的思想修养、调节心态平衡,也提倡强壮身体,与老子的贵身爱身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以重视我的这个身体的态度来重视天下,如此便可以托委于天下;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爱护天下,如此便可以托付于天下。
——————————————————
【注释】1.若:《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书·汤誓》:“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诗·齐风·猗嗟》:“抑若扬兮。”《诗·小雅·雨无正》:“若此无罪,沦胥以铺。”《诗·小雅·裳裳者华》:“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诗·大雅·烝民》:“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战国策·秦策》:“织自若。”这里用为如此、这样之意。
2.贵:《管子·牧民》:“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老子·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韩非子·初见秦》:“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
3.寄:《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国语·齐语》:“令可以寄政。”《仪礼·丧服》:“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说文》:“寄,托也。”这里用为委托、托付之意。
下一篇
双下肢瘫痪
有话要说...